李顯敏,王 閣,胡 偉,何 軒,雷 琳
(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腫瘤中心,重慶400042)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表現出年輕化趨勢[1-2]。流行病學研究報道,發(fā)展中國家宮頸癌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我國每年新發(fā)病例占世界新發(fā)病例的28.8%左右[3]。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以及生物治療等,約80%的患者需放射治療作為單獨治療或綜合治療[4],可見放射治療在宮頸癌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放射治療后盆腔不全骨折(PIF)是一種較罕見的盆腔照射不良事件,但放射治療后PIF的發(fā)生率較非放射治療患者高[5-6]。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本院采用放射治療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臨床特征及影響PIF的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本院診斷和治療的宮頸癌患者200例,選擇其中采用放射治療作為單獨治療方法的5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8.69±8.57)歲,體質量指數(BMI)為21.38,參照營養(yǎng)學劃分偏瘦(BMI<18.5)5例,正常(BMI:18.5~23.9)39例,肥胖(BMI>23.9)11例;絕經16例,未絕經39例;國際婦產科聯盟臨床分期中ⅠB期3例,ⅡA期2例,ⅡB期14例,ⅢA期3例,ⅢB期26例,ⅣA期7例;病理類型中腺癌4例,鱗癌46例,腺鱗癌2例,其他3例;腫瘤大小為0.52~9.87cm,其中“≥4cm”腫瘤31例,<4cm腫瘤24例。
1.2 方法
1.2.1 PIF診斷標準PIF的診斷標準為[7]:(1)骨 密 度(BMD)小于健康年輕人的BMD(x-2.5SD);(2)骨損傷存在明顯的骨折線且位于放射治療區(qū)域內;(3)股骨頭壞死看作不全骨折;(4)骨髓存在硬化或水腫但皮質未中斷不看作不全骨折;(5)通過觀察患者病史和放射治療后臨床表現排除創(chuàng)傷性病變。
1.2.2 治療方法和隨訪 所以患者均采用體外照射和近距離照射。體外照射主要照射原發(fā)灶區(qū)和盆腔浸潤轉移區(qū),包括子宮、宮頸、宮旁和引道以及盆腔引流區(qū)淋病結等;總劑量為45.0~50.4 Gy,每個部位1.8~2.0 Gy,每周5 d。近距離照射通過將密封放射源直接放入人體子宮腔、陰道等天然管腔進行照射,A點總劑量為6.0~30.0 Gy,每個部位5.0~6.0 Gy,每周1次。A點體外照射和近距離照射α/β=3,生物有效劑量為84.2~139.0 Gy。
1.2.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6個月1次,連續(xù)2年。通過CT和(或)磁共振成像觀察患者脊柱、骶骨、骶髂關節(jié)、髂骨、恥骨和股骨頭共6個部位的骨折情況,當患者存在多發(fā)骨折線(骶骨骨折線、1個或多個骶髂關節(jié)骨折線)歸為骶骨骨折。通過醫(yī)學影像查看器檢測患者CT片上第5腰椎椎體、左側骶骨和右側骶骨的密度并計算3個部位的均值。CT和(或)磁共振成像以最后一次檢測拍攝為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分析單因素對患者PIF發(fā)病的影響,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分析多因素對患者PIF發(fā)病的影響,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IF發(fā)生率及發(fā)生部位分析 隨訪2年后55例患者中有12例(19個部位)患者發(fā)生PIF,累積發(fā)生率為21.82%;其中7例(58.33%)患者因PIF引發(fā)腰椎和(或)骨盆疼痛,經鎮(zhèn)痛藥物治療后疼痛得到緩解或消失?;颊逷IF部位分布為:腰椎椎 體5例(26.32%),骶 骨5例(26.32%),恥 骨4例(21.05%),骶髂關節(jié)2例(10.53%),髂骨2例(10.53%)和股骨頭1例(5.26%)。
2.2 不同部位CT密度對PIF發(fā)病的影響 CT片上第5腰椎椎體密度“≤130 HU”患者PIF發(fā)病9例(16.36%),>130 HU患者PIF發(fā)病3例(5.45%);左側骶骨密度“≤-35 HU”患者PIF發(fā)病10例(18.18%),>-35 HU患者PIF發(fā)病2例(3.64%);右側骶骨密度“≤-35 HU”患者PIF發(fā)病11例(20.00%),>-35 HU患者PIF發(fā)病1例(1.82%);經χ2檢驗,第5腰椎椎體、左側骶骨和右側骶骨CT片密度在PIF發(fā)病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39,P=0.013;χ2=4.539,P=0.033;χ2=9.337,P=0.002)。
2.3 影響患者PIF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對患者年齡、BMI、絕經狀態(tài)、體外照射劑量、放射治療有效劑量和CT片平均密度等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絕經狀態(tài)和CT片平均密度對PIF的發(fā)生有影響(χ2=7.146,P=0.008;χ2=6.946,P=0.008),見表1。
2.4 影響患者PIF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對各因素分析顯示,CT平均密度是影響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后PIF發(fā)生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2。
表1 影響患者PIF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表2 影響患者PIF發(fā)生的Cox風險比例回歸分析
宮頸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從正常組織→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原位癌→宮頸浸潤癌的量變到質變的連續(xù)過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8],宮頸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為100%,宮頸早期癌為90%,而宮頸浸潤癌為67%,可見預防性或徹底治療癌前病變或早期癌具有較好的效果;宮頸癌致病的主要因素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其發(fā)生發(fā)展與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絕經狀態(tài)等因素有關[9-11]。
目前,宮頸癌治療方案主要通過臨床分期和影響療效的因素來制定[12]。傳統(tǒng)方法主要是對子宮進行廣泛性切除和盆腔淋巴結掃除,但隨著宮頸癌發(fā)病年輕化,保留生育功能已引起高度重視。因此,新輔助化療、同步放射和化療、放射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不同組合的綜合治療模式正逐漸替代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放射治療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式,其治療后相關并發(fā)癥逐漸得到關注,但有關放射治療后PIF發(fā)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研究表明,放射治療后PIF的2年累積發(fā)病率為10.00%~37.00%[8],本研究發(fā)病率為21.82%,發(fā)病率較低;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中患者年齡較低有關。骶骨和骶髂關節(jié)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本研究中骶骨和骶髂關節(jié)骨折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6.32%和10.53%。
定量CT和普通CT密度在反應骨礦物質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關研究表明CT密度可以用于骨礦物含量的估計[13-15]。本研究發(fā)現,CT平均密度“≥35 HU”患者放射治療后PIF發(fā)生率為16.36%,<35 HU發(fā)生率為5.45%,絕經和放射治療后骨CT密度降低是影響PIF發(fā)生的重要因素,CT密度降低一個單位PIF發(fā)生率將增大1.563倍,可知骨密度降低與放射治療后PIF的發(fā)生具有密切關系;對骨質疏松癥進行篩查和適當的醫(yī)療干預可能有助于降低PIF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后可能發(fā)生PIF,其發(fā)病與絕經狀態(tài)和骨密度降低有關。
[1]陸曉楣,李晶,劉暢浩,等.年輕宮頸癌患者的病理特點和預后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12(1):10-13.
[2]Shepherd JH.Challenging dogma:radical conservationsurgery for 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 in order to retainfertility[J].Ann R Coll Surg Engl,2009,91(3):181-187.
[3]韓歷麗,齊慶青,王朝,等.北京市宮頸癌篩查宮頸細胞學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3):1938-1940.
[4]林高娟.宮頸癌的放射治療進展[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1,19(1):183-185.
[5]Schmeler KM,Jhingran A,Iyer RB,et al.Pelvic fracturesafter radi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J].Cancer,2010,116(3):625-630.
[6]Kwon JW,Huh SJ,Yoon YC,et al.Pelvic bone complications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of uterine cervical Cancer:e-valuation with MRI[J].AJR Am J Roentgenol,2008,191(4):987-994.
[7]祝華強.骨盆骨折及盆腔臟器損傷的影像學診斷[D].廣州:暨南大學,2010.
[8]Lin CT,Qiu JT,Wang CJ,et al.Topical imiquimod treatment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and without cervical/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12,51(4):533-538.
[9]Conway MJ,Alam S,Ryndock EJ,et al.Tissue-spanningredox gradient-dependent assembly of nativ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virions[J].J Virol,2009,83(20):10515-10526.
[10]馬代遠,杜國波,譚榜憲,等.術前放療聯合手術治療Ⅱ期宮頸癌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2,41(17):1693-1695.
[11]Uezono H,Tsujino K,Moriki K,et al.Pelvic insufficiencyfracture after pelvic radi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analysisof risk factors[J].J Radiat Res,2008,70(4):1183-1188.
[12]張興亮,許俐,王志萍.宮頸癌相關危險因素致病風險的Meta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50(1):155-160.
[13]Link TM,Koppers BB,Licht T,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spiral CT to determine bone mineral density:initial experience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osteoporosis[J].Radiology,2004,231(3):805-811.
[14]單錦露,王閣,王東,等.宮頸癌放療區(qū)域相關斷層解剖學觀察[J].重慶醫(yī)學,2007,36(19):1935-1937.
[15]Hopewell JW.Radiation-therapy effects on bone density[J].Med Pediatr Oncol,2003,41(3):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