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奕東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y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急救中心5371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之一,病死率較高,約為29%~42%[1]。由于ARDS 病情危重,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病情進展快,晚期干預效果差,因此早期干預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目前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常用于危重癥嚴重程度的評估,但報道指出其在評估ARDS患者預后方面特異性較差[2]。有學者發(fā)現(xiàn)脈搏指示連續(xù)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監(jiān)測可評估休克患者的預后[3-4],現(xiàn)通過PiCCO動態(tài)監(jiān)測ARDS 患者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臟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氧合指數(shù)、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等指標變化,探討EVLWI、氧合指數(shù)對ARDS 預后判斷的參考價值。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療的91例ARDS 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27例,年齡22~78歲,平均(52.1±7.9)歲;原發(fā)病包括肺部感染、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重癥胰腺炎等,均呈急性起病過程,呼吸頻數(shù)率顯著增快,出現(xiàn)呼吸窘迫、低氧血癥等,胸部影像學檢查兩肺浸潤陰影,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氧分數(shù)值低于200,肺動脈楔壓低于18 mm Hg,患者均在ARDS 確診后48h 入本科治療,除外心源性肺水腫以及CI 低于3.0L ·min-1 ·m-2 或體循環(huán)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超過2000 dyn ·s ·cm-5 ·m-2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呼吸機實施肺保護通氣治療,具體方法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06)》[5]。呼吸機調(diào)節(jié)為容量控制通氣模式,吸入氧濃度(FiO2)約0.5~0.8,呼氣末正壓(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約10~15 cm H2O,采用PiCCO系統(tǒng)(PULSION Medical)進行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及早期目標治療,經(jīng)頸內(nèi)靜脈放置深靜脈導管、股動脈置入動脈導管,連接監(jiān)護儀(前茂企業(yè)PICCO2),每8 小時測量并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測量3 次取平均值。
1.3 研究方法 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的APACHE Ⅱ評分、CVP、MAP、CI、氧合指數(shù)、EVLWI 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按照患者轉(zhuǎn)歸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分析上述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shù)據(jù)應用SPSS1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 檢驗,療效等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轉(zhuǎn)歸 經(jīng)ICU治療后69例患者存活,死亡22例,8例死因為感染性休克,9例為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5例為ARDS低氧血癥、心肺衰竭;兩組患者入住I CU時的年齡、性別、APACHE Ⅱ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s)
組別 n年齡(歲) 性別(男/女) APACHE Ⅱ評分(分)存活組 6951.3±8.349/2029.2±3.2死亡組 2252.9±10.115/732.3±2.1
2.2 不同轉(zhuǎn)歸患者MAP、CVP、氧合指數(shù)、EVLWI、CI 的動態(tài)變化分析 死亡組和存活組患者24、48 h及72 h的MAP、CV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活組患者氧合指數(shù)24、48、72 h 呈動態(tài)上升,而死亡組氧合指數(shù)變化不明顯,均處于較低水平。存活組的EVLWI 呈動態(tài)降低,而死亡組動態(tài)升高;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shù)、EVLWI 在48、72 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存活組的CI 在24~72h 均較穩(wěn)定,無明顯變化,而死亡組CI 呈下降趨勢,兩組患者的CI 在72h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存活組患者的氧合指數(shù)與EVLWI 呈明顯負相關(r=-0.46,P<0.01),而死亡組無明顯相關性。
表2 兩組患者置管后72 h MAP、CVP、氧合指數(shù)、EVLWI、CI 的變化分析(±s)
表2 兩組患者置管后72 h MAP、CVP、氧合指數(shù)、EVLWI、CI 的變化分析(±s)
*:P<0.05,與死亡組比較。
項目 組別24 h 48 h 72 h MAP(mm Hg) 存活組57.2±9.159.3±9.561.9±4.9死亡組 58.5±10.258.5±7.857.5±6.1 CVP(mm Hg) 存活組 10.2±3.39.5±2.79.5±2.9死亡組 10.8±3.510.7±2.98.9±2.7氧合指數(shù)(mm Hg) 存活組 139.0±19.5181.4±22.9* 212.5±19.3*死亡組 138.6±22.7140.5±25.9142.4±35.6 EVLWI(mL/kg) 存活組 13.9±3.610.8±3.7* 8.5±2.4*死亡組 13.7±3.215.8±3.317.0±2.9 CI(L ·min-1 ·m-2)存活組 4.1±0.54.0±1.04.1±0.9*死亡組4.0±0.73.3±1.22.9±0.8
ARDS 病理變特征主要為彌漫性肺泡毛細血管內(nèi)皮損傷,以低氧血癥、呼吸窘迫為突出表現(xiàn),并伴有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ARDS 患者呼吸功能障礙常合并循環(huán)障礙,治療的關鍵在于保證組織有效灌注的前體下防止補液過多,避免加重肺組織滲出。因此,評估患者呼吸功能及容量水平對于指導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中選取病例資料均為發(fā)病48 h 內(nèi)入ICU治療患者,處于ARDS早期,經(jīng)過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72 h內(nèi)患者CVP、MAP、CI 的動態(tài)變化,死亡組與存活組的上述指標無明顯差異,提示CVP、MAP、CI 對預后評估價值有限,與其他報道相符[6]。ARDS 肺組織的病理變化主要受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而ICU監(jiān)測常用的CVP、MAP、肺動脈楔壓、CI 等指標只能間接反映循環(huán)負荷或壓力大小,并不能真正反映肺水腫的真實情況。另外,ARDS 患者常受機械通氣、胸腹腔壓力改變、心肌順應性改變等現(xiàn)實因素影響,壓力參數(shù)不能準確反映容量負荷大小,對于評估預后、指導治療意義有限[7]。
既往臨床多采用氧合指數(shù)來反映ARDS 患者肺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但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氧合指數(shù)評估ARDS 的嚴重程度亦存在局限性,存活組患者氧合指數(shù)24、48、72 h 呈動態(tài)上升,而死亡組氧合指數(shù)變化不明顯,均處于較低水平,對ARDS 持續(xù)惡化的動態(tài)評估效果較差。影響氧合指數(shù)的因素較多[8],例如機械通氣PEEP 水平、肺內(nèi)分流率以及吸入氧濃度等;另外,肺部感染患者可能合并肺不張、心輸出量降低等情況,也可影響氧合指數(shù);部分患者卵圓孔未閉引起右向左分流也會影響氧合指數(shù),從而不利于評估預后[9]。
EVLWI 是指肺血管外分布的液體,包括肺泡內(nèi)液、細胞內(nèi)液和間液。細胞間液、肺泡內(nèi)液增加均可引起肺水腫[10]。EVLWI 不受肺不張、心輸出量、PEEP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能直觀反映肺水腫情況和其含量[11]。有學者發(fā)現(xiàn)EVLWI 評估肺水腫的準確性比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以及急性肺損傷評分更有效[12-13]。一般認為EVLWI 正常范圍為3~7 mL/kg,超過此范圍提示肺間質(zhì)含水量增多,EVLWI 超過10 m L/kg提示通透性肺水腫。本研究采用EVLWI 評估ARDS,死亡組患者EVLWI 呈進行性升高,這部分患者治療48、72h 后EVLWI 分別為(15.8±3.3)、(17.0±2.9)mL/kg,提示肺血管外組織水含量呈進行性增加,預后較差;而存活組治療后24、48、72 h 的EVLWI 呈動態(tài)降低,72h 該組患者EVLWI 為(8.5±2.4)m L/kg,提示該組患者肺組織毛細血管滲漏減輕;另外,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存活組患者的氧合指數(shù)與EVLWI呈明顯負相關,而死亡組無明顯相關性,ELWI 降低同時氧合指數(shù)升高提示當前治療措施有效,可改善ARDS 患者肺水腫、低氧血癥狀態(tài)。
綜上所述,EVLWI、氧合指數(shù)的動態(tài)變化對ARDS的調(diào)整、指導液體治療及判斷預后非常有意義,尤其是EVLWI,其動態(tài)升高或減低對病情變化及臨床指導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1] Murphy CV,Schramm GE,Doherty JA,et al.The importance of fluid manage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 secondary to septic shock[J].Chest,2009,136(1):102-109.
[2] 盧樹標,歐春泉,蔡紹曦,等.應用APACHEⅡ評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2,33(9):1257-1258.
[3] 梁道業(yè),馬春林.32例膿毒性休克患者動脈輪廓法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變化特點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1,31(7):655-658.
[4] 劉寧,顧勤.感染性休克早期優(yōu)化目標導向性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 國 呼 吸 與 危 重 監(jiān) 護 雜 志,2013,12(4):349-352.
[5] 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與治療指南(2006)[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7,46(5):430-435.
[6] 李宙,覃鐵和,王首紅,等.PiCCO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標導向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4):2373-2375.
[7] 李文杰.PICCO監(jiān)護儀對感染性休克治療的指導意義[J].河北醫(yī)藥,2011,33(15):2306-2307.
[8] 封珊,黃慶生,張麗霞,等.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與氧合指數(shù)評估急性肺損傷程度準確性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3):318-320.
[9] 謝慧玲.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液體管理體會[J].廣東醫(yī)學,2012,33(22):3463-3464.
[10] 馬麗君,秦英智.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和毛細血管滲透性指數(shù)在肺水腫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危重癥和急救醫(yī)學,2008,20(2):111-114.
[11] 胡煒,劉長文,劉炳煒,等.血管外肺水在ARDS患者液體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41(12):156-159.
[12] 傅水橋,崔巍,駱曉倩.血管外肺水指數(shù)在膿毒癥相關性ALI/ARDS患者液體管理中的意義[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9(9):916-920.
[13] Chew MS,Ihrman L,During J,et al.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improve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hock[J].Crit Care,2012,16(1):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