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真,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胡凡剛,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后,碩導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劇照
“結構主義是一種分析現(xiàn)象的理論,其方法是在二元對立系統(tǒng)中分析這個現(xiàn)象的基本結構,結構主義者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現(xiàn)象,而是試圖分析深層次的結構內(nèi)涵?!保?]結構主義理論認為,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存在外結構和內(nèi)結構兩個結構系統(tǒng),這種研究視角為我們研究影片結構以深刻的啟發(fā),即可以從結構主義敘事學,敘事結構和二元對立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電影的結構以及這個結構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從而更清晰深刻的理解電影為我們傳達的情感和內(nèi)涵。
“用結構主義對影視作品進行分析解讀,無論是從共時性還是歷時性的角度來說,變化的只是人物、環(huán)境或故事情節(jié)等因素,其內(nèi)在的結構都是不變的?!保?]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將整個敘事結構分為兩大部分:浪漫活力的青春時代和殘酷現(xiàn)實的成年時代。這兩個部分之間,是遞進的時序關系,而在內(nèi)在邏輯上則有一種轉化遞進的關系。
(一)從縱向的歷時性而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體現(xiàn)出青春的深度。故事開始于鄭薇的高中時代,結束于其參加工作之后,時間跨度十年左右。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十年左右的青春歲月里所展示的那份青春時代的生活,恰恰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元素,它表達著一種青春無悔的美好。
(二)從橫向的共時性來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體現(xiàn)出青春的廣度。電影圍繞女主角鄭微,周圍匯集了阮莞、朱小北、黎維娟等舍友,以及許開陽、張?zhí)烊弧⒃V等眾多同學。還有趙世永、施潔等人物以各種方式的關系進入到鏡頭中來。這部電影對當下青春做了最坦誠最真實的陳述,因而,我們甚至可以將那些人物關系進一步擴展,擴展到我們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或者對自己青春的回憶中。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結構也是開放式的,它一直延伸到生活深處,并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歷時性的開放式結構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深度與熱情,共時性的開放式結構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廣度與綿延,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則成功的平衡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我們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青春感受。
從敘事結構的角度來看,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鄭微為中心可以將整個故事中的人物結構劃分為兩個單元。
(一)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鄭微為主線,在相對獨立的敘事結構中,體現(xiàn)主線人物的魅力。女主角的戲份是獨立于片中其他角色之外的,女主角不在其中的任何一個故事中,而且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單獨剝離出來講述故事,但把他們放在一部電影中也可以關聯(lián)得很融洽。重新梳理影片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鄭微像是觀察者一樣經(jīng)歷了其他人的故事,但最后卻沒有成為任何一個故事中的存在。
(二)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人物群像的展示也是影片人物展示的一大特點,在絕對獨立的結構敘事中,體現(xiàn)群像人物的魅力。影片中鄭微的同學和朋友,在不同的時間軸線上組成不同的人物群像和人物團體,在這個時間的位移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如:鄭薇、阮莞、黎維娟、陳孝正、林靜、許開陽、老張、曾毓、趙世永等等,這些人之間互相發(fā)生了一些故事,或者有些人單獨的構建了一個故事,具有獨立的人物鏈,比如阮莞的趙永正、林靜的施潔。導演運用一些平行或交叉蒙太奇一個個的將這些小部分填滿整個電影,人物群像在導演的攝影機下都變得栩栩如生,特別能打動人心。
眾所周知,群像人物的安排是最考導演功力的地方,而導演最高明的地方,是在安排這些人物結構的時候,都能把他們講述得較為豐滿,每一個人都鮮活如生,恰當?shù)陌卜旁诟髯缘奈恢?,并各有所指,這也使得這種敘事結構能夠成功的講述故事。
“結構主義中的“二元對立”矛盾是一部文學影視作品的深層結構,是故事情節(jié)得以發(fā)展的內(nèi)在推動力?!保?]經(jīng)過仔細分析,《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具有以下的“二元對立”要素:
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這一對二元對立要素,是最主要的結構矛盾要素。影片的敘事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而這前后兩部分敘事卻呈現(xiàn)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調。在影片開始所講述的校園生活中,運用了一些童話故事,描寫女主角鄭微對青春的美好憧憬。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導演卻打破了這種象牙塔里的青春美麗幻想,改用一種更為理性冷靜客觀的筆觸去描摹現(xiàn)實的各種蒼涼與無奈。夢幻破碎的這種反差對應了現(xiàn)實的種種無奈,更折射出了現(xiàn)實的殘酷和無助。在電影中形成了一對“二元對立”結構,這也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最主要的結構矛盾,它們對故事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自我”和“超我”這一對二元對立要素,是人物經(jīng)歷蛻變后形成的結構矛盾要素。在鄭微進入職場后的第一個鏡頭,她嚴厲批評自己的下屬做事要嚴謹認真,不能馬虎。時光追溯幾年前,在那個陽光肆意的自習室,陳孝正把作業(yè)本摔到鄭微面前,指責她的不認真,鄭微不以為然的回答“哦,可能算錯了吧。”鄭微怎樣從一個馬虎的女孩蛻變成嚴謹?shù)呐?,實現(xiàn)了“自我”向“超我”狀態(tài)的跨越,也許這就是成長和蛻變。他們都變成了不同于青春時代的他們,磨去了一些耀眼的鋒芒,將自己從“自我”中解救出來,實現(xiàn)了“超我”的人生蛻變,境界便也開闊了。
由此可見,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讓我們在賞析這部電影時,擁有了更靈活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電影中主要存在兩對“二元對立”結構,正是這些對立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使故事變得曲折而耐人尋味?!皦粝搿非蟆F(xiàn)實”這一敘述線貫穿了主人公的故事發(fā)展,也在幾乎所有情節(jié)中有所體現(xiàn),這構成了這部影片最為顯著的固定語法。而結構主義主張的“二元對立”的結構分析,則使我們從物質層面看到了隱藏在表層語言下的深層次結構和更深刻的情感表達。青春是稍縱即逝的,我們要珍視青春。
[1](英)霍爾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
[2]馬力,劉輝.當“作者論”遭遇“結構主義”[J].當代電影,2005(3):134-137.
[3]宋建威,吳慧.盜夢空間的結構主義闡釋[J].電影文學,2011(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