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海外華僑華人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問題探析
王穎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世界文明的參與者和貢獻者,廣大僑胞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推動作用。但由于文化差異,在此過程中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文化誤解與溝通障礙,本文將著重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華僑華人;文化傳播;融入;文化傳承
文化可定義為已知行為模式的一個綜合系統(tǒng),它代表著某個社會成員思維和行為的各種特征。文化指的是某一群體人們的所有生活方式。它包羅萬象,如整個人群的思想、言論、行為、物品、風俗、語言、重要史前物器和共享的態(tài)度與感知等。
人類的傳播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文化傳播是人類社會在交往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互動現(xiàn)象。在全球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上已很少有文化可以孤芳自賞并保持與其他文化的隔絕,文化交流、碰撞、沖突、融合的產(chǎn)生正在無可避免的成為“地球村”日益壯大的產(chǎn)物?!安还苁菗肀н€是拒絕,文化國際傳播現(xiàn)象正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同時發(fā)生,并已成為大國謀求國際地位、弱國避免文化消逝的行動邏輯”。各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及跨文化的交流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
文化傳播是指發(fā)生在特定時空范圍內(nèi),人們的精神追求、行為模式的交流互動過程,既包括特定族群、社會內(nèi)部,也包括不同族群、社會之間發(fā)生的文化互動現(xiàn)象。文化傳播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文化而產(chǎn)生的,并且推進著文化的變遷和文化的融合。
施拉姆稱文化傳播是“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社會學家查爾斯·科利認為,文化傳播是“人類關系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機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過空間傳達它們和通過時間保存它們的手段”;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強調(diào),“每一種文化形式和每一種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都或明晰或含糊的涉及傳播”。
廣大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在日常生活中、在點點滴滴中,為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添磚加瓦。如今,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秉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海外積極融入,開創(chuàng)新天地,譜寫新篇章。文化走出去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難免會與其他文明產(chǎn)生碰撞甚至沖突,但中外文化的交融是大勢所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全球化、信息化也給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與考驗,華人華僑在中華文化跨國界、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還需加大努力的力度。
(一)華人融入問題
在全球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各種文明相互吸收又相互沖突的當代,華人華僑必須要融入,同時也要講究融入的策略。過去,國家重視提升海外華人華僑的“經(jīng)濟地位”,這是十分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視與當?shù)氐娜诤希瑧摪讶谌氘數(shù)刈鳛樵诋數(shù)亻L期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華人華僑融入當?shù)?,主要應該注意的就是要尊重當?shù)氐奈幕?、熟悉當?shù)氐臍v史、認識當?shù)氐淖诮獭⒔邮墚數(shù)氐娘L俗等。華人的融入問題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海外華僑在海外長期不融入居住國的文化就會形成大量的“城中城”、“社會中的社會”,這些都不符合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包容并蓄”、“入鄉(xiāng)隨俗”、“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也嚴重阻礙了中華文化向國際的傳播。
霍爾(Hall 1976)從溝通的角度把文化分為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兩種。中國文化就是典型的高情境文化。這種文化強調(diào)間接性的表達方式,“情感較為豐富,訊息較為簡單和模棱兩可,重視螺旋形推論,團體意識強”。類似的國家還有英國和日本。低情境文化,如美國、加拿大和部分歐洲國家,他們強調(diào)經(jīng)由直接溝通的方式來表達訊息,因此“特別重視語言表達的結(jié)構(gòu)和技巧的訓練,使用直線式的邏輯思考”。Hofstede從組織傳播學的角度,發(fā)展出了一套被廣泛應用的文化價值模式,可歸納為: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陰柔、陽剛。而中國文化可以大致歸納為:集體主義、大的權利距離、高度不確定性情況的文化以及陽剛,這與許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維度相距甚遠,有的甚至處于兩個極端(見圖1、圖2)。
圖1 部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維度表——個人主義指數(shù)
圖2 部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維度表——權力距離指數(shù)(PDI)
這就可以大致解釋為什么華人在東南亞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qū)能夠更好地適應當?shù)氐奈幕惋L俗,并且中華文化的傳播更加有力和深入。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馬來西亞注冊的華人社團就有7900個,為促進華人更好地融入當?shù)匕l(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在歐美一些國家,排華事件屢屢發(fā)生,沖突摩擦、文化誤解頻頻出現(xiàn),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和傳播需要一個更加長期的過程。以歐洲為例,對一些華人來說,圓“淘金夢”是在僑居國最重要的生活目標,因此“多干活、少說話、免是非”便成了他們的處事原則。在這個傳統(tǒng)力的驅(qū)動下,華人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政治冷感”。
在新時代下,廣大華人華僑要聯(lián)合各方力量,架起溝通的橋梁,加強與主流社會與當?shù)鼐用竦膶υ捄蜏贤?,積極融入所在國,為華人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讓更多的人了解華人,了解中華文化。
(二)刻板印象問題
在傳播學領域,刻板印象(stereotypes)指對一個群體所持的寬泛印象。還有一個更為標準的定義認為刻板印象是對某個群體的固定印象(fixed impression)??贪逵∠罂梢援a(chǎn)生負面和正面兩種效果。當這種扭曲的印象影響對他人的正??捶〞r,刻板印象被認為是有害的。在這種情況下,刻板印象會阻礙有效的溝通,會成為交流者的阻力。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比較大的飛躍。莫斯科街頭的舞龍隊伍、巴黎鐵塔披上的紅色外衣、獨具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熙熙攘攘的唐人街道、數(shù)以萬計的華人華僑社團、遍地開花的兩萬所華文學校、數(shù)百家華文媒體等,這一切都展現(xiàn)出海外華人華僑作為主人翁的姿態(tài),他們積極融入當?shù)厣鐣蔀槠渲械囊环葑?,在為當?shù)匕l(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積極的促進了中外文化的溝通交流。但是,我們也要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刻板印象對中國文化傳播所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
陳國明教授在他的傳播學著作中曾舉例分析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中西方文化誤解:“西方人一向把中國看作是一個神秘的國度……長久以來對華人這種高深莫測的形象建立以后,也就習以為常了,認為華人與他們毫無相似之處。中國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竟還有外國友人以為現(xiàn)在的中國人還是像滿清時代的人一樣留著辮子,女人還裹著小腳。加上國外一些主流媒體在輿論宣傳上的扭曲和偏見,在某些方面對中國的負面刻板印象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加深。因此,在整合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去粗取精,將自己的文化放在與其他文化比較的背景下去認識、解釋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減少文化差異,讓海外群體“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文化的特征”。
另外,海外華人也應該積極學習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積極消除隔閡,嚴格遵守當?shù)氐姆煞ㄒ?guī),避免不必要的爭端。發(fā)揮華人社團的引導作用,克服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搭建起傳播中華文化的友誼之橋。
(三)文化傳承問題
老一輩的華人華僑尊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不遺余力地促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例如:在春節(jié),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會掛上大大的“?!弊?,伴隨著嘹亮而喜慶的鞭炮迎接著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東盟的僑胞們經(jīng)過20多年的堅持,將“舞龍舞獅”這一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馬來西亞推廣開來并獲得當?shù)氐恼J同。然而,隨著華人華僑在海外“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以及華人華僑自身構(gòu)成的變化,與前輩相比,新生代華人華僑對祖籍國的感情漸趨淡化,對祖籍國有的只是殘存的模糊認識”。華裔新生代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了解程度不一,主要因為其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海外華裔家庭中能夠?qū)⒅腥A傳統(tǒng)文化進行系統(tǒng)傳承的為數(shù)不多,因此要促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就必須要加強培養(yǎng)新一代華人華僑的民族情結(jié),拓寬傳播中華文化的渠道,建設追尋文化之“根”的基地。
2009年6月,匈牙利華人華僑創(chuàng)辦的“中華文化傳承傳播基金會”在布達佩斯成立。該基金會旨在讓海外華人,特別是從小就生長在國外的華人青少年兒童了解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傳承中華文化。
國內(nèi)文藝團體的慰問演出也是有效傳播中國文化、傳遞祖國聲音的方式。近幾年來,國務院僑辦在全球五大洲華人華僑聚居國家和地區(qū)推出“文化中國·四海同春”的文化活動,中國僑聯(lián)推出的“親情中華”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已經(jīng)在海外華人華僑中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影響力,受到廣大僑胞和當?shù)厣鐣臒崃覛g迎和廣泛好評。
另外,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漢語熱”持續(xù)升溫。漢字是中華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所以海外華文教育事業(yè)對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首先,中文的學習對保持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重視華文教育可以更好的與中國進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目前中華文化正處在一個深刻變化的時期,海外華文教育迎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但是一些國家“開展華文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仍有待改善;華文學校辦學經(jīng)費嚴重缺乏;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專業(yè)教師不足且年齡偏大;適合當?shù)貒?、校情的本土化教材缺乏,課外讀物、教輔讀物數(shù)量不足?!睗h語的國際推廣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在跨文化交流、文化平等對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一個民族存在和進步的根基,而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則是促進民族融合與民族影響力的無形橋梁。隨著全球化大潮的沖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因此,加強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實現(xiàn)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十分必要,其實現(xiàn)的過程也是一條煩瑣而漫長的道路。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這一切也使得中華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國改革開放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中國在向世界開放,向世界學習。每年都有大批的國人遠赴重洋,求學工作?!八麄冊趯ξ鞣降乃枷刖窈臀幕钣辛酥苯拥慕佑|和了解后,開始從東西方文化對比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價值?!?/p>
然而,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樂觀,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和陌生令人心生感嘆?!爱斘覀円詿o比包容的心態(tài)了解和熟悉外國文化時,卻發(fā)現(xiàn)很多國家的人民對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還知之甚少”。另外,一些西方媒體在言論上對中國片面的曲解,以及文化之間巨大的差異使得很多外國民眾很難正確的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更別說是體味正宗的中華文化了。
因此,在全球化思潮激烈碰撞的今天,我們更要抓住機遇,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態(tài)向世界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自信堅韌的意志向國際傳播本民族的聲音,進而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將中華文化在海外發(fā)揚光大。
[1]吳瑛.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武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G122
A
1674-9324(2014)45-0005-03
王穎(1986-),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及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