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赫,張國春
(核工業(yè)二九〇研究所,韶關 512026)
樂昌市位于廣東省北部,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面積2 421 k m2,人口52.07萬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日益活躍,由于廣大民眾對地質災害的危害認識不足,防治措施不力,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時有發(fā)生。近20年樂昌市共發(fā)現(xiàn)各類型地質災害點175處,地質災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傷,毀壞房屋15 270 m2(1 018間),毀損農田119.2 h m2,直接財產損失2 103.90萬元。地質災害對該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較大影響。本文通過對樂昌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成果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和探討了地質災害的類型規(guī)模、分布特征,提出防治對策。
樂昌市屬山區(qū)縣市,處于南嶺山脈南麓,南西部有大東山,中部有大瑤山,北東部有九峰山,整體地勢北東部、中部、南西部高,為中山-中低山地形。樂昌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19.6℃,近十年年平均降雨量1 542 mm,年最大降雨量2 128 mm,月最大降雨量453 mm,日最大降雨量137 mm。豐水期為每年的4月~8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8.29%,該時期是地質災害易發(fā)多發(fā)時期。
樂昌市位于二級大地構造單元贛南后加里東隆起帶西南邊緣,與桂湘粵海西~印支凹陷交界部位,五級大地構造單元曲江構造盆地的西北邊緣,瑤山復背斜之脊柱部位。境內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fā)育,斷裂主要有樂昌斷裂、管埠斷裂、白石-龍爽斷裂等,褶皺主要有瑤山背斜、韭菜嶺向斜、沙坪向斜等。
境內地層出露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第四系。樂昌市巖漿巖主要在北東部和南西部有小面積分布。
根據樂昌市境內巖土特征、各類巖石力學性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境內出露的巖石分為六大工程地質巖組,即中細砂、卵石、粘土多層土體、層狀較軟-半堅硬碎屑巖組、層狀較軟紅層巖組、層狀堅硬-半堅硬淺變質巖組、層狀巖溶化硬碳酸鹽類巖組、塊狀堅硬侵入巖組。
樂昌市共發(fā)現(xiàn)各類型地質災害點175處,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等,其中崩塌災害點87處、滑坡災害點74處、地面塌陷災害點13處、泥石流災害點1處。樂昌市地質災害體規(guī)模以小型為主,在全市175處地質災害點中,規(guī)模小型的158處,占災害點總數的90.29%??傮w上地質災害點數量較多,發(fā)生頻率較高,危害較大(表1)。
表1 樂昌市地質災害體規(guī)模特征分類統(tǒng)計表Table 1 Lechang geo-h(huán)azard rating
3.2.1 時間分布特征
樂昌市地質災害發(fā)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至8月份,這一時期發(fā)生的災害點占整個災害點數的82.29%,這種分布特征與樂昌市大氣強降雨時間基本吻合。據近10 a氣象資料統(tǒng)計,樂昌市每年4至8月份為強降雨時期,這一時期的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8.29%??梢姌凡械刭|災害與強降雨大體上發(fā)生在同一時段,二者近乎同期發(fā)生。(圖1)
圖1 樂昌市地質災害發(fā)災率與降雨量相關曲線圖Fig.1 Curves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disaster rate and rainfall
3.2.2 空間分布特征
地質災害在空間分布上與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巖組、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
樂昌市北部黃圃、白石、兩江、九峰鎮(zhèn)和中部中部大源等鎮(zhèn)為塊狀堅硬侵入巖組、層狀堅硬-半堅硬變質巖、碎屑巖組及層狀巖溶化硬碳酸鹽類巖組區(qū),屬中低山地貌,地形陡峭,切割深,基巖風化強烈,風化殘坡積層厚5~30 m,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有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fā)生;西部秀水至南嶺煤礦一帶,為層狀較軟-半堅硬碎屑巖、變質巖、層狀巖溶化硬碳酸鹽類巖組區(qū)和北東部大王山至五山一帶,為塊狀堅硬侵入巖組、層狀堅硬-半堅硬變質巖、碎屑巖組區(qū),由于長期大規(guī)模開采煤、鐵、鎢、螢石等礦產,山體平衡遭到破壞,地表采坑遍布,廢渣棄土、尾砂等到處堆放,是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域;在南部樂昌至長來一帶,主要工程地質巖組為層狀巖溶化硬碳酸鹽類巖組,采礦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大量抽排地下水,易引發(fā)巖溶塌陷地質災害。
從地形地貌方面分析,樂昌市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海拔200~700 m的丘陵、低山區(qū),占災害點總數的82.69%。在微地貌上,崩塌一般分布在地形較高,坡度大于50°以上的地區(qū),而滑坡則分布在地形坡度在35°~45°的地帶,地面塌陷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區(qū)。(圖2)
圖2 樂昌市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空間關系圖Fig.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ography and geohazards
從工程地質巖組方面分析,樂昌市各工程地質巖組均有地質災害點分布。其中塊狀堅硬侵入巖組、層狀巖溶化硬碳酸鹽類巖組、層狀較軟-半堅硬碎屑巖組中災害點最多,占災害點數的69.23%,而中細砂、卵石、粘土多層土體中災害點最少,僅占1.92%(圖3)。
圖3 樂昌市工程地質巖組與地質災害空間分布關系圖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trofabric and geo-h(huán)azards
從人類工程活動方面分析,樂昌市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村莊、礦區(qū)周圍、鐵路、公路沿線等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的地段,由人為因素引發(fā)的地質災害點有142處,占災害點數的81.14%(表2)。
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是防災減災的有效手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的在于增強人民自我防災意識,以達到減輕和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根據區(qū)內地質災害的類型、規(guī)模、危害程度和危險性,構建樂昌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三級監(jiān)測體系,即市級監(jiān)測網(一級網),鎮(zhèn)級監(jiān)測網(二級網)和村級監(jiān)測網(三級網)。
將地質災害險情預報劃分為三個等級狀態(tài),即預警報、警報和臨災警報,依據前期降雨量和當日降雨量劃定等級,確定險情狀態(tài)的等級預報。
組織縣、鄉(xiāng)鎮(zhèn)、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并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速報制度。
搬遷避讓方案依據居民點附近存在地質災害點的危害程度、危險性大小、工程治理難易程度、避讓與工程治理成本大小等綜合對比來確定,一般工程治理成本大于避讓成本的50%,可確定搬遷避讓。
4.4.1 滑坡、崩塌的防治措施
采用地表排水措施、削坡減載措施、建擋土墻措施、清除危巖(土)體措施、加固斜坡措施、坡改梯措施等措施,消除不穩(wěn)定臨坡面,從而減少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4.4.2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對由于礦山開采引起的地面塌陷,應填埋塌陷區(qū),回填復耕;地下采空區(qū)用廢礦石、礦渣對廢棄坑道進行回填充實等處理措施。在隱伏巖溶區(qū),盡量避免大降深抽排地下水,避免巖溶塌陷再次發(fā)生。對于地面塌陷坑宜采取回填夯實措施。
4.4.3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對于泥石流的防治,以穩(wěn)攔為主,即修建擋土墻,以阻止泥石流發(fā)生。同時開挖排水溝,減少暴雨山洪沖刷。碎石廢渣上植樹種草,恢復植被。
生物防治方案主要是針對易發(fā)生岸崩的河岸、危險斜坡、礦山尾砂池和水土流失區(qū)采取的防治措施。岸邊種竹、坡腳種樹、坡面種草、尾砂池種草種樹,從而達到防治目的。
樂昌市地質環(huán)境條件較復雜,地質災害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數量較多,規(guī)模以小型為主。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fā)生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地域性特點。地質災害危害巨大,不僅破壞了當地資源與地質環(huán)境,而且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對全市經濟、社會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預計未來時期樂昌市因地質災害而受威脅人數達4 017人,預測經濟損失達4 670.66萬元。通過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分區(qū)規(guī)劃,采用合理的防治對策,可實現(xiàn)全市少受或不受地質災害的威脅,使全市居民生活環(huán)境得到全面改善,工農業(yè)生產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1]鐘超群,喻刻.湖南省古丈縣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3):138-140.
[2]馮華峰,張志明,錢江澎.四川省理縣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4):111-114.
[3]龐國興,李金軒,陳軍峰.山西省太谷縣地質災害與防治[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2):22-26.
[4]陳志國,辛建偉,和懷中.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地質災害區(qū)劃與防治規(guī)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86-91.
[5]符師存,張建國.廣州市地質災害現(xiàn)狀與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92-95.
[6]羅迎新.廣東省五華縣地質災害形成特征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96-101.
[7]廣東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廣東省樂昌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報告[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