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平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huán)境十分幽靜。鳥瞰全鎮(zhèn),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入影,整座水鄉(xiāng)古鎮(zhèn)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
西塘與別的古鎮(zhèn)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她保持了水鄉(xiāng)的原生態(tài),被人們稱為生活著的千年古鎮(zhèn)。她首先是個社區(qū),其次才是景區(qū),目前1.01平方公里的老鎮(zhèn)區(qū)內(nèi)居住著兩千多戶原住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游客,“春秋的水,唐宋的鎮(zhèn),明清的建筑,現(xiàn)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shù)母爬?。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她已?jīng)成為藝術(shù)家們描繪江南水鄉(xiāng)的圣地、專家們研究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們躲避喧囂釋放壓力的凈地。
小橋流水 閱盡屋舍變遷
西塘,河流縱橫,綠波蕩漾,晨間,小橋流水,薄霧似紗;傍晚,夕陽斜照,漁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寫照。望仙橋始建于宋代,來鳳橋、五福橋、臥龍橋等建于明清,已傾聽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槳櫓淺唱,閱盡了兩岸的屋舍變遷、舊事新人;依河而建的街衢,臨水而筑的民居,尤其是總長近千米的廊棚,使整個小鎮(zhèn)在記憶中慢慢褪去了色彩,雖有些泛黃,卻逐漸清晰……
到西塘不能錯過的就是西塘最有名,最繁忙的一座橋——永寧橋。它位于西塘古鎮(zhèn)的十字路口,往來的行人絡(luò)繹不絕。這里連接著西塘的標志性建筑——煙雨長廊(或稱金色長廊)還連著曾經(jīng)最繁華的長廊——北柵街,和以前最繁忙的水道——燒香港,以及現(xiàn)在最有名的商業(yè)街——西街。所以這里定是商家必爭之地。光酒樓就有好幾家。大量的木結(jié)構(gòu),仿古的建筑,寬闊的店面,實在是氣派。站在永寧橋上,環(huán)顧四周,可將西塘大部分區(qū)域盡收眼底。
百年民居 歲月幽深靜好
這里的民居多是依河而建,一般是低調(diào)的兩層建筑,清一色黛瓦白墻。屋檐下,鏤花窗皆朝河而開,門面都是小小的。時至今日仍有鎮(zhèn)民居住其間,鍋碗瓢盆一一陣列,彩電風扇空調(diào)并行,看得見女子于這螺螄殼般小樓中,宛轉(zhuǎn)自如打點日常,小家碧玉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令人深覺歲月幽深而靜好。
民居前多有長長的廊棚沿河而建,木結(jié)構(gòu)的柱子,一色的魚鱗黑瓦蓋頂,是西塘最獨特的標志,也是眾多江南水鄉(xiāng)中獨一無二的建筑。便是烈日暴雨,也可游走不誤。那種同一屋檐下的感覺,令人對日常瑣屑更能包容,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大家都是彼此知根知底的鄰舍。不禁叫人想起廣州的騎樓,同樣的歷史悠長,卻已經(jīng)所剩無幾,即便嶙峋殘存,卻已經(jīng)無法碰觸到居住其下的故人氣息。
西塘有100多條里弄深巷,超過百米的就有5條,最狹的僅半米。據(jù)說西塘最窄的是“石皮弄”,這小弄長不過68米,寬不到1米,整條弄的路面由166塊條石鋪就,條石厚僅3厘米,如石頭的一層薄皮。狹窄而幽長的石皮弄,陌生而又親切,前面走過,后面似乎還傳來自己腳步的回聲;種福堂、尊聞堂、薛宅等皆是明清時代的建筑,古老而又樸素的宅院分明是西塘人的象征,順著高深的屋壁望上去,小小的天井中透過的陽光在緩緩地移動,似流金撒在了斑駁的木墻壁上,讓人慨嘆逝者如斯的光陰。
槳聲下飯 西塘美食多
西塘水鄉(xiāng)自有一種清靈脫俗的逸致和風韻。且不說可以與當?shù)厝艘黄鹕洗遏~,享受超然世外的漁家之樂;夜幕初降時,泛舟河上,置一壺酒,擺兩盤菜,與好友共敘,船艙外,搖櫓女子青衣布衫,歌喉輕展,婉轉(zhuǎn)悠揚,宛然復(fù)古之風……拋卻凡間俗物,隱于古鎮(zhèn)之中,體味淳樸的民風,有一種返樸歸真的感覺。
西塘美食多,老品芳、錢塘人家、丁記、木錘糖、陸氏餛飩、老馬粉蒸肉、森林茨實糕店、阿龍一口粽子等餐廳小吃攤兒遍地是。當?shù)孛朗硨儆诘湫偷慕悴孙L格,味道偏甜,芡汁清透若琉璃,某些菜式的口味近似上海的濃油赤醬。最難得的是,這里的餐廳無論出品好壞,都很少在菜里下味精與雞粉,淳樸自然。
逢到飯市,便會有年老歌者來問你聽不聽江南小曲,也有拉二胡的阿伯問你聽不聽小調(diào),10元便能聽三首,聲音清亮,即便隔著一丈河面也能聽得清清楚楚。而唱歌的多是阿姨,手上拍打著梨花板,以越劇《白蛇傳》最有味道。
最特別的地方在于西塘的餐廳多開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里,一邊是客人吃飯,一邊是普通人家,完全沒有一般旅游景點的造作感覺。
至于西塘小吃,品種約有十來種,綠豆湯、荷葉粉蒸肉、豆腐花、小餛飩、熏青豆、扎肉、一口粽、芡實糕、橘紅糕……價格多在10元以內(nèi),多在水邊有售。
這里最出名的小吃是茨實糕,三五步便能看到一家有賣的。比這更多的是麥芽糖、毛豆和菱角。麥芽糖顏色很深,近似琥珀色,三支竹簽子一繞便成一口的大小,咬下去能扯出長長的絲來。
西塘還盛產(chǎn)粽子,做法和湖州的差不多,糯米綿柔,料足,用箬葉和草繩捆扎。粽鋪的老婆婆邊看鋪,邊包粽子,餡兒壓得實實的,末了一旋一勒一咬,宛然便是只玲瓏香囊般的粽子。一口粽有七八種口味,如鮮肉、豆沙、豬油、赤豆等。
到了安境橋頭,就是“陸氏餛飩”。這里的餛飩皮薄得透光,撒開如金魚尾,全用人手搓出。陸氏從爺爺一代已經(jīng)開始賣餛飩,足有60多年了,連帶著那副祖輩傳下來的餛飩挑子都被摩挲出黃玉般的溫潤質(zhì)感。挑子一邊是4個小抽屜,放著餛飩、零錢、碗碟筷子,另一邊挑著風爐子,上湯裝在暖水壺里,口感類似云吞面湯底,口感屬于清淡型。其實坐在橋頭吃餛飩,味道不再重要,情韻已足夠動人。
在永寧橋頭“燒香港”的牌子下,就是錢氏豆腐。豆腐花有咸、甜兩味,咸的是淋上醬油,撒上紫菜和蝦皮,喜歡的話還可以加上辣醬、榨菜等。
嘉善水鄉(xiāng),白墻墨頂,舟影波光,在薄霧的暈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紙畫;西塘古鎮(zhèn),廊棚蒼老,弄堂幽深,似乎進入了久遠的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