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儀
《語文·先秦諸子選讀》輯錄了先秦儒、道、墨、法四派七家的語錄、文段,編輯成七個單元,每個單元的編排體例先是對作者及其著作的簡要介紹,然后是正文編排,最后是課后練習及小結性點擊,三塊如參觀古建筑一般先是進門前的大致了解,然后是入門中的具體觀瞻,最后是出門后的梳理點擊,由粗到細,由表及里,引導學生的閱讀。這么龐雜繁復的內容,怎么實施,怎么操作,無疑是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頭痛、棘手問題。對此,我們采取了下面這些做法。
概要教學操作法
教學最忌的是見木不見林,進入選讀前勢必要對學生作一個整體介紹,對全書作一個全景式鳥瞰,這就涉及到入讀前的概要教學法。為便于學生掌控與識記,不妨利用表格把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這又叫表格教學法,例如:
概要教學操作法可以快速、高效了解《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的全貌,又可以從中了解學習《語文·先秦諸子選讀》一書的重點、難點,做到知彼知己。
文本內容選讀法
選讀選讀,當然是先選后讀,一個學期四個月左右,還要用近兩個月時間教讀必修五,剩下的時間里不可能就《語文·先秦諸子選讀》里的每一篇每一則作精細講解,因而開講前必須對教材的篇目內容作出優(yōu)化選擇,進入教學,原則是揀主剔次,存精去粗。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比較側重儒道兩家的選讀,因為中國思想基本上就是儒家與道家,而教材也是這樣有主有次編排的,墨、法稍微觸及。這是第一重選擇。
把儒道兩家代表人物的語段都教讀完,在實際中也很難落實,這就涉及教學內容的第二重選擇。儒家的三家中一般會側重孔、孟之儒,因為前是圣人,后是亞圣,道家的二家則側重于莊子之說,一般略去荀子、老子兩家不提。這是第二重選擇。
就是選擇進入教學視野的孔、孟、莊三家語段材料還是有所選擇,這就涉及第三重選擇。如《莊子》第二節(jié)“鵬之徙于南冥”,必修五《逍遙游》已觸及,可以略去少講或不講,其它四則也還是有所選擇的,有所側重的,如選讀“東海之大樂”“尊生”,其它自讀,孔孟選讀材料也一樣,不必面面具到。
這樣通過多重篩選,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去選修《語文·先秦諸子選讀》。
教學內容重組法
已經選擇選析的幾家語段,孔、孟分別有七則,莊子有五則,其中又有必讀材料與選讀材料之分,就是必讀材料也還要進行梳理歸類,加工重組,才便于教學的有效進行。其根據是,如《論語》選讀七課材料的選輯組合只代表編輯一方面的意見,不應是權威性的天下必遵的一個組合,其次《論語》成文的語錄摘要式,并不說明課文選輯組合就很嚴密,而往往是大類概之,里面組織還是松散自由的,既可作整體掃描,也可根據個人閱讀理解的不同進行小類概括,這就為重組閱讀提供了用武之地,進至理想閱讀狀態(tài)。個人認為,《論語》七課材料往上就是涉及個體與社會,老師與學生,當代與傳統(tǒng)的范疇問題,往下就可分別細化為社會擔當觀、個體認知觀、誠信義利觀、仁愛道德觀、尊師重教觀、求知教育觀、師生和諧觀、學習修養(yǎng)觀等等,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學內容重組法一般先由教師課堂示范引導,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引導學生去閱讀去加工去深入去把握精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學內容重組選讀法,基于學習心理學的精細加工理論,通過重組內容,加深學生對《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的學習,而不是浮于表層,圖形式,走過場。
練習檢測法
練習檢測的形式有很多,廣泛地說有課前的預習檢測法、有課中的提問檢測法,有課后的作業(yè)檢測法。關于練習,《語文·先秦諸子選讀》在教材編排上專門設置了“思考與練習”,一檢測讀材料內容與思想的理解與把握,二檢測陳述性知識的掌握與鞏固,但這只是《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教材系統(tǒng)內的規(guī)定,是基礎,但遠遠不夠,操作中勢必要處理好幾個系統(tǒng)間的練習。第一個系統(tǒng)就是教材自身系統(tǒng),具體面貌如前所述。第二個系統(tǒng)就是教材與文言文系統(tǒng),因為《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是先秦文言材料,且比較古遠,一些涉及文言閱讀基本功的練習,如句讀,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理解,文言翻譯,文言現象等,必不可少,需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學習有效銜接起來。第三個系統(tǒng)就是教材與高考文言閱讀系統(tǒng),既把“學”瞄向高考,又把考與當前的學聯系起來,增強針對性。第四個系統(tǒng)就是《語文·先秦諸子選讀》與學生能力系統(tǒng),通過討論、作文等形式來檢測提升學生的內化層級與水平。
依據四個系統(tǒng)練習的界定,就自然形成了四個梯度的練習,梯度一是教材本身設置的思考與練習,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練習量;梯度二根據教學及學生的情況,適量布置就某一點某一塊文言知識點的梳理及鞏固性作業(yè);梯度三利用周測及月考從中選考一些在課堂有限時間內難以落實的教學內容,如采用2008年高考天津卷文言題形式,直接從《墨子》中選輯設題,既照顧到教材次要選讀內容的學習,又跟高考掛上鉤;梯度四利用討論、作文等作業(yè)形式,如《老子》一課材料充滿哲理思辨,干脆就叫學生在選讀中,抽出自己認為很有意思的話,聯系自己的認識和現實,寫一篇文章,學生很喜歡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等來作文,這也應合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題,從“孟子三樂”這一思考練習題出發(fā),來命制高考作文題,更奇的是自主招生試題也用“老子與孔子吵口打架,你幫誰”來有效考查學生對兩家的認識。
練習檢測法既要顧及教材,更要顧及學生的文言學習現狀,加強針對性,既要顧及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也要顧及學生思維認識的訓練,才能增大其作用效果。
名詞、名句輯錄背讀法
這是學習先秦經典的一種基本的學習法,也是教材規(guī)定的一種選讀方法。教材規(guī)定的背誦材料是教材的硬性規(guī)定,必須遵照執(zhí)行,但在硬性規(guī)定之外,不同地方、不同學校、不同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擁有一定的軟性識記及背誦材料,不求多,但宜精,方式可以有多樣,如成語輯錄法,什么運斤成風、舉一反三、棄甲曳兵、循循善誘、當仁不讓、誨人不倦、莞爾而笑、克己復禮、任重道遠、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歸類輯錄法,關于誠信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要盟也,神不聽”等。
輯錄背誦目的在于運用,輯錄背誦只是把先秦大家的東西拿過來,但把東西拿過來不用,束之高閣,等于變相地浪費資源。這就要在學生已輯錄背誦的基礎上,可以在“表達與交流”作業(yè)活動中,限定一段時間,或一個學期、或兩個月的學生練筆及作文,必須用上幾處其中的名言好詞,或直接引用,或加工利用,反正就是為用落實到底,可以就一次或幾次作文采取批改一票否決制,有名言引用的過,沒有的重做,強制學生把學與用結合起來,罰重做的,因操作技術難度不大,且請古人為自己文章說話,又增添行文的文采,何樂而不為?在一段時間的訓練中,逐步形成引用名言的表達習慣,把輯錄背誦的東西化為學生自己的素質,也使自己的文章增加了一定的文化底蘊,這樣就不會出現剃頭挑子一邊熱的情形,否則,學生輯錄背誦名言好句的積極性就會漸行漸遠。
影視選輯觀賞法
網絡上有許多關于孔子、孟子等諸子的影視,這是一個取之無窮、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但又包羅萬象,林林總總,需要作一些剪輯,拿切合《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材料的片段,放給學生觀賞,讓他們在現代的聲像藝術中直觀地感受歷史細節(jié)。如“子見南子”(《論語·雍也》)一則,孔子真的好色嗎?南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網絡上剛好就有一個10分鐘左右關于孔子見南子的影視片段,周潤發(fā)飾演的孔子與周迅扮演的南子,逼真地再現了那段紛爭不斷的歷史場景,從他們的舉止談吐,尤其對話中,可以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又可極大地拓展學生視野,豐富他們對著一事件的認識,而且印象深刻。
影視選輯觀賞法雖然要廣泛搜求,但最重要的是選輯,不能搜尋到資源,就一放了之,課前要做大量的剪輯工作,原則一要切合《語文·先秦諸子選讀》材料內容,二要便于課堂教學,三要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與把握,四要便于達到切合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
作文素材積累法
目前高中作文,學子最感困惑的是素材貧乏,一寫就是蘇軾、陶淵明、李白、司馬遷,用多了自覺都是濫、俗、舊,沒有新意,泛不起半點漣漪?!墩Z文·先秦諸子選讀》則提供了諸多鮮活的寓言故事,歷史人物,積累起來,既可愉悅自我,又可充實文章,擴充內容。如:
鯤鵬斥蜩鳩,一鵬程萬里,一翔于蓬蒿。鹓雛鴟鳥,一吃練實醴泉,一吃腐鼠。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樂羊食子羹以表忠心,卻以有功見疑,秦西巴釋獵麂以慰母麂,而以有罪益信;紂為象箸而箕子怖,鄭武公伐胡先以其女妻胡君;河伯一見北海而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惠子種得大瓠難容,嘆其無用而掊之;監(jiān)河侯大話不救急,曹商顯擺不顧廉恥……
拙談七法,獻丑供陋。讓我們共同完善實施選修《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方法,高效促進《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的選讀。
★作者單位:江西崇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