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林,黃美萍
(1.臺州市椒江區(qū)教育教學發(fā)展中心,浙江臺州,318000;2.臺州市椒江區(qū)人民小學,浙江臺州,318000)
“思維外顯”技術(shù)即“思維可視聽化”技術(shù),是指在課堂教學或模擬上課過程中,教師運用一系列圖示聲音技術(shù)把本來不可視、不可聽的學生思維(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xiàn)出來,使其變成可見、可聽的過程?!八季S可視聽化”技術(shù)是對“思維可視化”技術(shù)和“思維可聽化”技術(shù)的結(jié)合。
我們平時都有這種感覺,對某些事物自己往往認為是知道的,但一旦叫你說出來或?qū)懗鰜頃r就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不知道;對某些事物自己認為非常熟悉,但一再追問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不熟悉之處。學生也是如此,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磁鐵有磁性》一課,學生都自認為對磁鐵很了解,因為他們平時玩多了。他們自認為對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不能吸引哪些物體是非常清楚的。教師提供的鐵釘、鐵片、剪刀、鐵絲等會被磁鐵吸引,紙張、木塊、玻璃等不會被磁鐵吸引,大家沒有任何意見,意見相當統(tǒng)一。但對教師提供的鋁片、銅絲意見就不統(tǒng)一了,有的認為可以被磁鐵吸引,有的認為不能被磁鐵吸引。學生這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磁鐵的了解好像還不夠全面,真的要好好學。對接下來的實驗分類驗證,學生就會非常認真觀察和記錄。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不安排實驗前的猜測與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自己就無法知道到自己對磁鐵的了解問題出在哪里。這里猜測后的交流,就是思維外顯,只有思維外顯,學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思維漏洞和癥結(jié)所在,調(diào)整學習策略。
實證意識、質(zhì)疑精神、邏輯思維是科學素養(yǎng)的三大特征。教師在模擬上課中如果不用思維外顯技術(shù),對學生的初始概念就無法準確了解,施教策略是處在一種“想當然”的思維定勢中制定的,學生的科學概念構(gòu)建過程也是教師強加的“拉著牛鼻繩,強迫牛喝水”的假引導過程。同樣以上述的《磁鐵有磁性》教學為案例,假如教師不安排學生實驗前的猜測與交流環(huán)節(jié),就無法了解到哪些學生的初始概念中認為磁鐵能吸金屬,哪些學生的初始概念中認為磁鐵能吸鐵,哪些學生的初始概念中認為磁鐵能吸鐵一類(包括鎳、鈷)物質(zhì),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讓這些學生說出實驗前后不同的想法,也就無法實現(xiàn)“牽著牛鼻繩,彈一彈繩子,牛就能自己找到水喝”的境界,引領(lǐng)學生自己構(gòu)建科學概念。所以說只有思維外顯,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初始概念及轉(zhuǎn)化過程,實行因“思”施教。
模擬上課和真實上課不同,真實上課中,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學生學習的效果好壞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反映出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但在模擬上課中,沒有學生,教師面對的是一些評委,模擬上課是給評委看和聽的,教師是被考核者,此時的目的就不是讓學生學得如何,而是讓自己能在模擬上課中脫穎而出。
評委對教師模擬上課的評價往往是籠統(tǒng)、模糊、大致的,無法通過量化做到精確,如果采用了“思維外顯”技術(shù),評委就能了解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效果,做出合理評價。
模擬上課中使用“思維外顯”技術(shù)的方法與策略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shù)和“思維可聽化”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變不可見、不可聽的思維為可見、可聽的思維。
案例一:《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如在模擬上課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有關(guān)食物鏈的箭頭朝向的畫法時,就可以運用“思維可視聽化”技術(shù),使評委既看得見又聽得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思維的過程。
……
師:同學們,大屏幕上有狼、羊、草,你能用箭頭來表示它們之間的誰被誰吃嗎?我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其他同學畫在記錄單上,現(xiàn)在開始。(教師將兩位同學的不同畫法畫在黑板上)
師:請第一位同學回答,你能說說為什么這么畫嗎?
生1:我認為羊吃草,羊要走到草跟前才能吃到草的,所以箭頭應該向草這邊。同樣狼吃羊,狼必須追到羊才能吃掉羊的,所以箭頭應該朝羊這邊。
師:請第二位同學,你能說說為什么這么畫嗎?
生2:我認為草被羊吃,羊比草厲害,所以箭頭應該朝向羊;羊被狼吃,狼比羊厲害,所以箭頭應該朝向狼。
師:第二位同學的這種畫法還有其他理由嗎?其他同學可以幫忙。你說。
生3:我認為草被羊吃,草到羊的肚子去了,所以箭頭應該朝向羊;羊被狼吃,羊到狼的肚子去了,箭頭應該朝向狼。
師:現(xiàn)在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畫法,各自都有不同的理由。如果現(xiàn)在讓你選擇,你會選擇第幾種畫法?為什么?我們?nèi)嗤瑢W舉舉手看。贊成第一種畫法有幾位?請舉手,放下。贊成第二種畫法的有幾位?請舉手,放下??磥?,我們班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選擇了第二種畫法。確實,第二種畫法更有道理,其實科學家們也是這么畫的,那我們以后就統(tǒng)一用第二種畫法,好嗎?
……
上述案例中兩位學生食物鏈箭頭的不同畫法,在模擬上課過程中教師巧妙地畫在黑板上,就是教師用畫簡圖法暴露學生的初始概念,使評委們看得見。帶下畫線的句子原本是學生的語言,教師通過轉(zhuǎn)述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評委們就聽得見學生是怎么想的,有幾種不同的想法。這樣一結(jié)合,評委們既看得見又聽得見學生的初始想法和思維過程,效果相當不錯。
案例二:《身體的結(jié)構(gòu)》
如在模擬上課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單元第1課《身體的結(jié)構(gòu)》“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先讓一個學生當模特,學生觀察后,用圓形、長方形等簡單圖形畫出人的身體組成部分。教師巡視后挑選圖1作為學生的作品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與討論。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有頭、軀干、四肢就是少了頸部,其實這就是學生的初始概念。再經(jīng)過觀察和教師的引導的發(fā)現(xiàn),頸部是人體結(jié)構(gòu)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添上頸部畫出圖2后,了解到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組成。
圖1 圖2
將學生的思維轉(zhuǎn)化過程用圖畫在黑板上,就是運用了思維可視化技術(shù),討論就是運用思維可聽化技術(shù),二者結(jié)合就實現(xiàn)了思維外顯,變不可見、不可聽的思維為可見、可聽的了,評委對這節(jié)課的印象自然就非常深刻了。
“思維外顯”技術(shù)能幫助評委和教師適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提高模擬上課的實效。教師只要用心去學習和使用這一項技術(shù),一定能讓自己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秦儉.高中生化學問題解決思維外顯——“說”與教法策略的實證研究[J].新課程:教師版,2007(2).
[2] 貝躍超.模擬上課,一種正在悄然興起的新型賽課形式[J].新課程:中學版,2013(8).
[3] 吳銀銘.中學體育模擬上課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