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地界定課外閱讀的定量指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边@就道明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性。讀書積累,聚沙成塔,積淀之后,模仿反芻,信手拈來,由此可見,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梢栽O想,沒有積累,想提高語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樓閣。那么我們語文教師該如何做呢?
一.“一日無書,百事荒蕪”:陶冶情操,培養(yǎng)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主地語言積累的意識和習慣,我校在每學期舉行一次精彩紛呈的學生20分鐘古詩、名家名篇、成語、詞語、優(yōu)美句段等口語才藝,以及學生日常積累的日記、作文、采蜜集、手抄報、剪貼報等豐富多采的圖文材料展覽。讓學生感覺這是一次語言積累的饕餮大餐,都樂于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語言積累沉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讓學生從心中感受到“一日無書,百事荒蕪”的真正內(nèi)涵,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語言積累的熱情,濃郁的讀書氛圍彌漫了整個校園。
二.“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利用傳媒,聽中積累。
特級教師于漪說:“讀有字書,精讀博覽,廣為采擷,讀無字書,吸生活之水,開闊視野?!碑斀駛鞑ッ浇樨S富多彩,電視、廣播、錄音機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通過這些傳播媒介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反而能從聲情并茂的講解中,對所聽的內(nèi)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講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會有再聽的欲望。學生耳熟能詳,就會從中積累語言文字,有時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受。這些都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特別是要努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組織學生認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童話故事、新聞報道、各種活動等,碰到一些新詞、妙句,隨時記在摘抄本上。在收聽、收看完后作適當講解、賞析,讓學生獲得活生生的語言文字。不僅如此,教師們還把“聽”從校內(nèi)延伸到校外,平時選購一些優(yōu)秀的富有兒童情趣、富有生活氣息的中外兒童詩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帶,讓學生帶回家聽,由此產(chǎn)生讀的欲望。這樣,并沒有強迫性的要求,學生由“聽”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引起學生興趣,就能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并為進一步豐富學生語言作了鋪墊。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擴大閱讀,讀中積累。
教師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盡量擴大自己的課外閱讀面。為學生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如冰心、巴金、老舍、朱自清、魯迅等名作家的書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并要求教師們堅持做到以下四點:1、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給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2、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其會讀會摘錄;3、提出語言積累的具體要求,對所摘錄的好詞好句好段,要求學生每兩周進行一次自我梳理,歸類“入庫”,每學期末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翻箱倒柜”,使積累的語言文字不至于“發(fā)霉爛掉”,從而提高積累的長久性;4、每周定時檢查,并作好統(tǒng)計,在每學期末,開成果展覽會。這樣做,促使了學生更自覺、更認真地進行閱讀,保證了學生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閱讀的熱情,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鞏固其成果。
四.“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暢所欲言,說中積累。
說話是對語言材料的一種使用,它能讓學生一方面運用積累的語言,另一方面進一步積累語言。為此,課題組在學校進行教師培訓,要求教師們?yōu)閷W生除口語課外,在課堂上增設“說話園地”這一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如開展課前五分鐘系列演講訓練,讓學生按座位順序,每人一次,提前準備自己課外閱讀的精彩片段;每周舉行一次好詞好句欣賞會,讓學生將自以為優(yōu)美的詞、句、段與同學一道仔細品味;每兩周舉行一次故事會,或詩歌朗誦會、好詞好句接龍比賽、辯論會等,活動中,人人必講,這不但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促使學生讀相關方面的書,而且鞏固并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逐漸做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境界。
五.“心入于境,情會于物”:增加習作,寫中積累。
要使大腦內(nèi)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地運轉(zhuǎn),必須加大語言周轉(zhuǎn)的密度,為此,學生必須經(jīng)常練筆。為了不讓學生覺得習作是一種負擔,課題組要求教師們在設計習作練習和講評習作上花力氣,做到口頭與書面結合、片斷與成文結合、大作與日記結合、自由作與統(tǒng)一作結合,可以分步練、集中練,可以教師評、學生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學校還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寫作大賽,讓學生饒有興趣,寫我真情,書我心聲。
李艷華,教師,現(xiàn)居河北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