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定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人們給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者民族貼上固定標簽。文化定型的存在具有客觀必然性,有助于我們認識不同的文化群體,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弊端,會使人產(chǎn)生偏見,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不利的影響。本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文化定型給我們交際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定型;跨文化交際;利與弊;語言文化學;民族文化
作者簡介:李丹青(1991.4-),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俄語翻譯和語言文化學。
[中圖分類號]: 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2
一、定型
定型一詞原本為社會學術語,美國社會學家W.Lippmann在其著作《大眾輿論》(1922)中最早提出。他指出,定型是受文化制約的“世界圖景”在人腦中的有序化、圖示化反映。社會學中的定型通常用來指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的看法,比如,“紳士的英國人”、“嚴謹?shù)牡聡恕钡鹊?。Lippmann最初認為定型是消極的,因為定型是對他民族和文化的偏見。不過后來的社會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定型是一種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人類認知方式,它能節(jié)省人們理解復雜社會現(xiàn)象的精力和時間,因此更多地將定型作為中性概念來使用。后來這一術語被借用到其他人文學科,在其基礎上形成了“文化定型”或“民族文化定型”、“行為定型”、“心智定型”、“思維定型”、“言語定型/語言定型”等多種定型理論。
在語言學研究領域,定型主要指語言/言語定型。關于什么是定型,俄羅斯學者看法不一。В.А Рыжков認為:“定型是一種語言單位,它能根據(jù)一系列評價性的語義特征在特定民族文化成員意識的心理言語層面引起某種最低限度的相似聯(lián)想反應?!抱?А Маслова 對定型下的定義是:“定型是一種語言和言語現(xiàn)象,是一種穩(wěn)定的因素,一方面它能儲存和傳承該文化的主導構成成分,另一方面它又能在‘自我群體中顯現(xiàn)自己并識別‘自我?!抱?Е Прохоров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對言語交際行為定型下的定義為:“言語交際行為定型是某民族文化成員心智語言復合體具有社會文化標記的單位,它在言語交際中通過對該文化標準交際情景規(guī)范的固有聯(lián)想來體現(xiàn)?!币陨细骷矣捎诟髯缘难芯啃枰獙Χㄐ脱芯康膫戎攸c各不相同,但共同點都是:定型首先是一種語言/言語單位;它投射在人的意識中,通過心理聯(lián)想而起作用;受特定民族文化制約,具有民族文化特點;是一種超穩(wěn)定的因素。定型總是民族的,正是定型加強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和特點,使之與眾不同。以打招呼為例,中國人習慣說“吃了嗎?”、“干啥去呀?”等,交際需要外透著些親密和關懷;而俄羅斯人則說“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Привет!”等,問候方式干脆利落;說到婚禮,中國人會想到“紅色、紅包和熱鬧的婚宴”,而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徒)則會想到“白色婚紗、牧師和教堂”等等。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shù)剡\用定型能夠幫助我們預測交際另一方的交際行為,使交際順利進行。
二、文化定型
看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人說天堂和地獄的“組成方式”應該是天堂里是英國人當警察,法國人做廚師,德國人當機械師,意大利人做情侶,瑞士人做總管;而地獄里呢?是德國人做警察,英國人做大廚,法國人做機械師,意大利人做總管。其實這個笑話揭示了歐洲不同國家人的性格差異,我們不妨將它看成一種文化定型,為什么有些歐洲人至今談起這些老笑話仍然津津樂道呢?有個現(xiàn)象頗值得玩味,每當歐洲一體化遇到困難,就會有人借用這些經(jīng)典笑話來說明一體化的難度。這當中有一種自我調侃的意味:既然體制的建立尚且如此艱難,要想讓這樣一群性格不同的歐洲人融合到一起,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成員簡單、傳統(tǒng)的看法就稱作“文化定型”?!拔幕ㄐ汀笨煞譃椤白远ㄐ汀焙汀八ㄐ汀薄D橙后w對自己的定型觀念稱為“自定型”,對其他群體的定型稱為“他定型”。而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定型一般是“他定型”。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美國人都很富?!保叭毡救硕己馨 ?,“非洲人都很貧窮”,我們在說類似評論時不會意識到我們實際上在給一個群體的人貼標簽,而且我們時常這樣做,我們在給別人貼標簽的同時可能別人也在給我們貼標簽。文化定型主要是以親身體驗和學習這兩種形式來開展的。定型的基礎一般是由人們初次與某個群體接觸時與其中某些成員交往時構成的,介于我們的個人親身經(jīng)驗都不是無限的,學習成為定型觀念的主要形成途徑。人們在生活當中的學習和大眾傳媒宣傳都屬于學習范疇。
三、文化定型的合理之處
文化定型可以在我們應對復雜的世界時給我們一個大致穩(wěn)定的概念。例如我們要同時和一個中國人、英國人、美國人交談,在這之前有必要對他們不同的文化習慣有一個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在家庭關系這個話題方面中國人比較注重長幼之分,而美國人和英國人可能更注重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關系,又如在談論隱私問題時,三個國家在女性年齡方面都有忌諱,這些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就可以看成是一種文化定型,提前對之有所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學習過程中,我們通過文化定型來解釋一些看似比較難回答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中國人那么的熱情好客”,“為什么德國人制造的儀器質量都很好”,“為什么日本人見面要鞠躬”等等。當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提前了解他們的民族習慣,這樣在實際交際中可以避免很多問題。幾年前我在俄羅斯留學時就碰到過因時間觀念不同而鬧出的笑話。有一天我受邀到俄羅斯朋友家做客,按照中國的習慣我比約定時間提前五分鐘到了她家,她很詫異的問我:“你怎么來這么早???”當時我哭笑不得,后來才知道俄羅斯人的時間概念比較寬泛,在他們的文化中比預約時間晚個幾分鐘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因為跨文化交際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以及交際情境的模糊性,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會產(chǎn)生焦慮感,而文化定型可以提高交際者的自信并減少交際中的不確定性。同樣是到俄羅斯好友家去做客,在了解他們的文化之后,我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比如到俄羅斯人家做客時最好帶一束鮮花或者一瓶好酒,俄羅斯人喜歡用面包和鹽招待客人,客人一進門要用面包蘸鹽吃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四、文化定型的弊端
一方面來說,定型觀念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快地處理信息,從另一方面來講它片面地對某民族文化群體進行概括,很可能引起種族偏見甚至是歧視。在跨文化交際中定型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定型容易夸大群體差異,忽略個體文化的特殊性,定型往往將某種群體的文化標簽貼在個人身上,會使交際者的視野受到限制。例如:在美國文化中,黑人一般是被看做具有暴力傾向的,因此經(jīng)常有報道說白人在碰到黑人時經(jīng)常會躲避他們。還有,如果我們問,法國人都是浪漫友好的嗎?恐怕一般人都會回答:是的。但如果我們因此而認為所有法國人浪漫,那就錯了。如果我們過分放大群體之間的差異,則很容易產(chǎn)生偏見,進而產(chǎn)生歧視。大學里上過一門《跨文化交際》選修課,課上老師讓我們說出對美國人的印象,最后統(tǒng)計出來說得最多的就是“獨立”、“開朗”、“勇敢”這些詞,但是我發(fā)現(xiàn)也有同學會說出“自私”、“摳門”、“蠻橫”等與前面完全相反的詞匯,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以上對美國人的定型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對的,美國人自己也用“大熔爐”來形容他們多元的文化,而我們平常所說的美國文化很可能是根據(jù)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來給他們的文化進行定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偏概全的,我們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美國人都是霸道的,也并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嚴謹?shù)?,也不是所有英國人都是保守的?/p>
其次,文化定型多會以偏概全。因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交際模式隨著歷史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而文化是富有動感且與時俱進的,但如果我們原來對某民族或某國家根深蒂固的舊觀念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不利的影響。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中學教書,有一次她想了解那里的學生對中國了解多少,于是她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下描寫中國人的形容詞,出乎意料的是頻率最高的形容詞竟然是“poor(貧窮)”、“hungry(饑餓)”、“dirty(臟)”,我朋友問他們是從哪里得出的結論,他們說:“以前吃飯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不能浪費糧食,中國的很多孩子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說上學了?!笨上攵?,老師無意的一些話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了多大影響,它給學生的思維和態(tài)度貼上了一個文化定型的標簽,如果這些學生們沒有親眼來中國看看,恐怕他們一輩子都會認為中國是貧窮落后的,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也在飛速的發(fā)展,連中國人自己都很難給出一個全面準確的定義,更不要說其他民族的人們了,所以文化定型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動態(tài)的人或者事物是萬萬不可取的。
文化定型有可能滋生民族中心主義,有這種主義傾向的人會認為自己民族的社會習慣或者行為是絕對正確的,而其他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不可取的”。比如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和同學相互依序,相互合作,告訴我們一定不能吃生肉,吃飯一定要用筷子,但是美國人的行為恰恰與我們相反,美國人從小教育孩子要獨立、競爭、自主,他們很習慣吃帶血的肉,吃飯習慣用刀叉,如果我們認為他們的做法是錯誤的,我們自己的才是絕對正確的,這很可能影響到我們的跨文化交際,甚至會引發(fā)沖突。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定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人們認知心理過程的一部分,具有社會真實性及其一定的合理性,能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正面的影響,但同時它會將客觀事物過于簡單化、概括化,這會限制人們的思想,給交流帶來不利。作為外語學習者,我們應該在文化定型的兩面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持對本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的同時欣賞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形成平等交流。
參考文獻:
[1]張立光《淺議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定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
[2]沈桂蘭《文化定型:跨文化交際中的雙刃劍》[J],文化視野,2012年
[3]唐日靜《文化定型對跨文化交際的積極影響》[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
[4]陳曉芳《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定型”的利與弊》[J],科技信息,2010年
[5]王曉峰《論文化定勢》[J],閩西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
[6]謝李《論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