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要:《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它的創(chuàng)作深受《圣經(jīng)》和基督教的影響,它在宗教層面上展現(xiàn)了罪惡必將受到懲罰的思想。
關鍵詞:莎士比亞;麥克白;基督教;《圣經(jīng)》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2
一
《圣經(jīng)》是世界上最幽邃神奇而富有魅力的一本書,作為一部偉大的宗教經(jīng)典,它不僅是希伯來人和基督徒信仰的文庫,而且是一部文學結構卓然突出的鴻篇巨作。自中世紀以來,它成了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其內涵和影響滲入到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文學、藝術、歷史、法律、哲學、政治等等。《圣經(jīng)》的內容代代相傳,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這中普遍的心理經(jīng)驗和普通的心理意識組成了一種普遍性的心理經(jīng)驗的長期積累和超個人的共同心理基礎,并且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榮格稱這種現(xiàn)象為“集體無意識”,并指出“原型概念對集體無意識觀點是不可缺少的,它提出了精神中各種確定形式的存在,這些形式無論如何都普遍地存在著”。作為人類“集體無意識”之中的一份沉淀,《圣經(jīng)》中很多的原型形象深深潛入人類的記憶中,并成為文學作品中反復運用的隱喻和象征。
根據(jù)統(tǒng)計,莎士比亞得38部戲劇中直接引用和運用《圣經(jīng)》內容達幾百處,這點可見宗教已經(jīng)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學者柏格曾經(jīng)指出:莎士比亞取《圣經(jīng)》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說,沒有《圣經(jīng)》便沒有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圣經(jīng)文學中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善與惡的原型情節(jié)沖突的重演。
二
牛津大學教授、美國藝術科學院士海倫?加德就指出,莎士比亞戲劇的悲劇為“基督教悲劇”,因為“莎士比亞戲劇的確以最優(yōu)美動人的形式表現(xiàn)了顯然是基督教的觀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特點,都是與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和對基督教的理解相聯(lián)系的”。筆者認為,在《麥克白》中,就運用了《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的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善惡樹果子的故事,體現(xiàn)了“罪與罰”的主題。
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為大家所熟悉。根據(jù)《圣經(jīng)》所記載,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起初居住在美妙的伊甸園中,在上帝所造的萬物當中,他們的地位高于其他一切生物并掌管著大地萬物。有一天,在蛇的引誘下,夏娃偷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之后也叫亞當吃了一個。上帝察覺此事之后勃然大怒,將亞當和夏娃驅趕出了伊甸園,并懲罰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世代受苦。這個圣經(jīng)典故中描述了人類的起源和本來和上帝關系甚好的人類為什么觸犯了上帝,從而由一個極樂的世界被貶到一個充滿痛苦的世界。
《圣經(jīng)》中的敘事含有豐富的空白敘事藝術,在書中沒有提及夏娃是如何勸亞當去吃善惡樹上的果子,亞當究竟做了如何的一番心理斗爭我們也無從知曉。但是,亞當和夏娃把果子吃下去了這個行為足以證明他們有貪婪的欲念。這種貪婪的欲念如此的強烈以至于他們敢違背的主人的命令,忘記主人的警告,放下對主人的敬畏。他們看著果子好看,又可吃,吃了還能增加智慧,便能擁有神的分辨善惡的能力,就吃了果子。所以他們就違背了上帝的意志,背叛了神,犯下了罪行。犯了罪行就必然受到懲罰。耶和華將他們一一處罰之后,便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并且世代終身勞苦,從地里耕出食物“直到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塵土”,也就是說他們免不了死亡的懲罰。
三
莎士比亞運用了藝術加工和置換變形手法,使人類違背命令被趕出伊甸園的圣經(jīng)典故換上了戲劇的服裝,將其與現(xiàn)實社會結合在《麥克白》中體現(xiàn)出來,并保留了圣經(jīng)故事的最基本的敘事單元和人物原形。
書名 主人公 說服者 邪靈 欲望 根本原因 施懲者 懲罰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
亞當
夏娃
蛇 善惡果
貪婪
上帝 趕出伊甸園和死亡
《麥克白》 麥克白 麥克白
夫人 女巫 王位 貪婪 正義
力量 發(fā)瘋和死亡
在《麥克白》第一幕第二場中,鄧肯國王得知麥克白為國家英勇作戰(zhàn)、打敗敵軍而考道伯爵對國家的忠誠背叛的時候,說道:“他所失去的高貴的麥克白所獲取?!边@就意味著麥克白的仕途前程一片光明。國王對他的賞識和重用,“開始栽培麥克白,并將盡力‘使他滋長”;人民對英雄的敬佩和愛戴……一位朝廷臣子想得到的能得到的,他盡可以得到,就像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不但可以過無憂無愁的生活還掌管著萬物。而邪靈出現(xiàn)了,三位女巫出現(xiàn)在麥克白面前,先后稱其為“格拉密斯伯爵”、“考道伯爵”和“將來的國王”。她們的“預言”讓麥克白“似乎是得意忘形”,在麥克白知道自己真的升為考道伯爵之,便開始著呢的期待冠冕的事情來了。在這里,三位女巫扮演著《圣經(jīng)》中蛇的角色,代表著黑暗的勢力,打著預言者的旗號,為了要引誘主人公受害,先告訴主人公一些真話,以真實情節(jié)為誘餌,引主人公陷入后果嚴重的結局。邪靈給社會制造混亂,挑戰(zhàn)社會道德和人性的善良,給人們帶來痛苦和不安。此外,正如夏娃慫恿亞當吃果子一樣,麥克白夫人也受了女巫的蠱惑,盡管她知道弒君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但是卻無法抑制自己的貪婪和野心,任自己“充滿最刻毒的殘忍”。麥克白對是否要殺害鄧肯國王并嫁禍于他人從而奪得王位這樣的舉措而猶豫不決,想著“他最近給我榮銜;并且我從各色人等都得到了好評,正該乘這個光彩鮮明的時候穿戴起來,豈可這樣快的就給拋棄了呢?”時,麥克白夫人大聲呵斥他為“懦夫”、“可憐的貓”,并說“但是我若像你對這事這樣堅決發(fā)誓,那么就在小兒向我微笑的時候,我也能從他的無牙的口唇里拔出我的乳頭,摔得他腦漿迸裂?!丙溈税追蛉撕拖耐抟粯?,出于貪婪,將自己的丈夫推向了罪惡的一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她是邪靈的幫兇。結果,麥克白夫人在社會道德和正義這只無形的手的操控下失去了理智發(fā)了瘋最后死亡了,而麥克白的英雄美名也為亂臣賊子所代替并死于鄧肯國王二兒子的劍下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不妨借用一下A.J.格雷斯在討論意義的細微構成時,他設想的四種力量處于一個長方形中:
X 反X
非反X非X
X與反X是尖銳對立的兩方,非X與這兩方可能不一致也不對立,非反X則更為不確定,更加變動不居。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這一矩陣部分地顯示出所謂主要矛盾中的對立雙方之間的矛盾。
將亞當與夏娃違背上帝命令的故事帶入這個矩陣當中。假設亞當是人類的代表,夏娃作為亞當?shù)钠拮?,則是非反人類的,而上帝耶和華就是全知全能的“存在”,他是亞當?shù)挚狗慈祟悇萘Φ闹郑?,“亞當與夏娃”從根本上結實了正義與邪惡勢力的尖銳沖突,道德與貪婪之間的激烈斗爭。
亞當(human) ………………………蛇(antihuman)
夏娃(non-antihuman)…………………上帝(nonhuman)
在“亞當與夏娃”這個矩陣中,上帝用規(guī)則來框定亞當和夏娃可和不可做的事情,要求他們敬畏神并且遵循神的話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遠離邪惡并且抵制住邪惡的誘惑。全心敬畏神和遵循神的話語也就是緊隨正義和道德。但是亞當和夏娃觸犯了上帝的禁令,在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上帝也在自動喪失了“助手”的功能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并且對他們做出了懲罰,但是并不是說上帝和蛇站在了一起。將《麥克白》故事帶入這個矩陣中,則會這樣:
麥克白(human) ………………………女巫(antihuman)
麥克白夫人(non-antihuman)……… 社會道德和正義(nonhuman)
社會的道德和正義使人們正確地評介了麥克白的戰(zhàn)績并且愛戴這位英雄,它同時讓麥克白在是否要殺害鄧肯國王奪取王位的時候舉棋不定。但是,當主人公將社會道德和公義置之不顧,以“最褻瀆神明暗殺”的方式奪去了國王的生命的那一刻,社會道德和公義對他來說就不起作用了,也無法阻止他為邪惡和貪婪所誘惑,隨后一樁接一樁地制造謀殺,連婦女和小孩也不放過。但是,社會道德和公義不會因為麥克白的忽視而消失,相反,麥克白的行為讓人們更加強烈的要伸張正義。罪惡必將受到嚴懲,犯罪的人終歸要被繩之以法。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了伊甸園,要遭受一生的痛苦,然后“歸于塵土”,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折磨,麥克白死在他曾經(jīng)謀害的國王的子嗣的手下,一生功名也變成臭名。
五
在莎士比亞的生活中,“從未因不信教而與當局發(fā)生過糾紛。因此他一定遵奉國交而且定期上教堂……他對《圣經(jīng)》了如指掌,根據(jù)其劇本中具有大量《圣經(jīng)》引證和語錄來看,他似乎比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劇作家對《圣經(jīng)》都精通得多。”所以,基督教中的“罪與罰”主題不僅貫穿莎士比亞戲劇中,而且特別鮮明地表現(xiàn)在《麥克白》中。
在我們看到基督教及其教義對莎劇影響的同時,我們不能將其絕對化,否則將走向極端。用正統(tǒng)的神學眼光來一味強調《麥克白》中的基督教思想,勢必會阻礙我們理解它,忽視從人文主義的角度解釋悲劇的意義和關于“人”與“人性”的誤讀,影響欣賞作品的審美結構和審美功能。
參考文獻:
[1]Stanley Wells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Margreta de Grazia and Stanley Wells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海倫?加德納,《宗教與文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Z] 北京:遠東出版社 2002
[6]劉意青,《〈圣經(jīng)〉的文學闡釋——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諾思洛普?弗萊,《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圣經(jīng)》(簡化與現(xiàn)代標點符號和合本)[Z] 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印發(fā),2000
[9]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