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
摘要: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瑰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與精神源泉。在無數的詩詞當中,很多詩人都喜歡以月為素材,將個人的情感意愿與抱負寄托在只能隔空而視,相距甚遠的月亮上。本文從典型的古詩詞中尋找并歸納月亮在古人的詩詞中被寄予了哪些情感,并供賞析。
關鍵詞:古詩詞;月亮;唐詩;文化;李白;杜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前言
滔滔詩詞,并寄有千種情。古今詩詞無數,然多好以月亮為材。思鄉(xiāng)懷舊,戀友盼親,種種情感皆表露無遺,為世人贊之惜之,悔之而又愛之。
一,月與親友
月有團圓之意,其一則是與家人團聚,其二則是與闊別許久的友人相遇。古代,若是親朋好友離別,便折柳相贈以示不舍。因通信不便,世情變數不定,離別也許會面臨永別。古人重情重義,視情誼大如天,便是這個道理。宋人蘇軾詩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唐人李白,一生立大志重交友,曾與著名詩人杜甫,賀知章和高適等相遇并結下友情,造就了空前的詩壇巨人相遇的場面。謫仙在詩中云:“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詩人在仕途遇阻,知己不在的時候寫下的思戀親友的沁人心脾的話語。謫仙好友杜甫也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一生漂泊以至晚年客死異鄉(xiāng)。詩圣有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詩圣還有詩云:“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唐詩人李建在中秋節(jié)寫過這樣的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以月光之冷來暗喻人內心之涼,表面講他人之秋思,實際描寫詩人自身的秋思。
北宋王安石雖改革失敗,但仕途還算頗為順當。即使官拜相位,也有思鄉(xiāng)思家之情。他有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唐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一直都是人人皆知的名詩,為世人口口相傳。
二,月與國家
月多為詩人賦以團圓之意,但在古代,亦用明月以示故土與亡國。唐后主李煜的詩詞歌賦為后世稱贊,其亡國之恨思國之情也是筆者所欽佩的,李煜在其淪為宋朝廷囚徒時寫下這首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用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詩人李白是世人皆知的醉仙,醉中出好詩,行文如流水,可謂詩中之仙。在李白的詩中,描述邊塞的不多,其中有一首“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表面寫塞外明月,實際傾訴了塞外戰(zhàn)事殘酷,兵卒踏出天山不可回返的凄慘情景。
三,月與往事之回憶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明月已不是從前,偏偏說是秦時明月,旨在對當時李廣將軍的回憶?!叭ツ暝箷r,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燈月依舊,人非當初,此時的月雖圓比去年,但人卻分隔兩處,叫人不禁回想當初。可謂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四,月與之特有品質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亮之皎潔明亮,為古人所喜愛。古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寂,月亮的出現意味深夜的降臨,萬物將棲息,一切的勞累與喧鬧皆已“隨月西而去,身與夢相移;不愁風雨過,只求夢無期”。古人多好以月為素材,半是以月之潔喻己之清,借月出之靜讓自己的身心放松下來,所以才有“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的美妙感受。
南宋詩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寫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也只有在明月當空﹑萬籟俱寂時,詩人才能寫出如此超凡脫俗的話語,讓人讀之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身心飄揚的感覺。
五,與月亮有不解情緣的詩人
從詩詞創(chuàng)立起,有幾位詩人對月亮的情感可謂是空前絕后,在他們的詩中,有很多都寫有月亮。其中就包括李白,杜甫,孟浩然,蘇軾,唐后主李煜等。這些詩人在古代乃至當今都非常出名。李白自少時就對月有自己的認識,他說過,“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白的一生多以酒為伴,因此著名詩圣,也是李白的好友杜甫有詩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我們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李白的千年名詩。也許因為李白是詩仙,所以他的言辭逃不過“天上宮闕”。
參考文獻:
[1]唐圭璋 (2006)。唐宋詞鑒賞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
[2]張 嬌, 羅 嬌(2007)。優(yōu)化思維與月亮隱喻。中國教育研究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