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本身的詩意是雋永的,是純美的,是帶給人極大的精神享受的。這種美的享受不能被支離破碎地肢解,更不能被生硬枯燥地解讀,詩意的氛圍需要詩意的心靈來品味,需要詩意的情懷來感悟。由此看來,作為語文教師,身為語文人,教學散文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就是詩意情懷的擁有,就是浪漫風格的具備。用自我的詩意情懷去感染去影響學生解讀散文的審美價值取向,這對學生日后的生活情趣及審美品位的形成與提高都起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讓散文的教學設計充滿詩意是語文教改的迫切需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此粗淺地談一談充滿詩意的散文教學設計,可以用以下幾種策略:
一.以詩解意
以詩解意,就是在教讀一些詩意氛圍濃厚的章節(jié)時,先請同學把這一小節(jié)仔細品味,反復涵詠,繼而根據這一小節(jié)文字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聯(lián)想想象整幅畫面,再根據腦海里的畫面形象去遷移聯(lián)系所熟悉的具有相似情景的詩歌,以詩歌的觸覺溝通這一小節(jié)所帶來的詩意感覺,從而達到頓悟、愉悅、審美的效果。比如筆者教讀《我心歸去》下面這節(jié)文字: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點沒出息……引人回望。
這是一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妻兒的深沉綿遠的文字,其中作者創(chuàng)設了一種溫馨安謐的氛圍,尤其是“想象母親、妻子、女兒現(xiàn)在熟睡的模樣”這句話,通過想象家人模樣的方式把自己深切真摯的思鄉(xiāng)之情熱切的表達了出來,由此筆者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不久前補充的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相似的情境,人在他鄉(xiāng);相似的情感,思念親人;相似的方式,想象對方的樣子。這樣一啟發(fā),學生頓有所悟,思鄉(xiāng)情感是古今相通的,由此散文的境界全然而出,散文創(chuàng)設的詩意的氛圍便漫漫延宕開來。
以詩解意不僅可以用名家詩詞來打通相關散文文段的意境,還可以啟發(fā)學生依據文字創(chuàng)設的情境自己寫詩填詞,用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消解文意,解讀文字本身創(chuàng)設的詩意情境。同樣筆者在教讀《我心歸去》的下列文段時:
故鄉(xiāng)甚至是貧瘠而臟亂的……那也是帶淚的笑。
這段文字本身就選用了一些意象加以巧妙組合來展現(xiàn)故鄉(xiāng)的樣貌,由此便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詩詞文庫里搜尋借助幾個意象的巧妙組合來抒寫游子羈旅之愁的詩詞。學生脫口而出集體背誦出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接著筆者便在黑板上工整寫下了這首小令,并幫助學生詳細分析這首小令的格律和意象組合的規(guī)律,要求學生按照這首小令的格律依據上面文段的情境填寫出另外一首《天凈沙·歸思》(不要求壓“a”韻),幾經修改最終達成了共識:
小徑草坡迷羊,犁耙鄉(xiāng)曲月光,深堡綠林異邦。夜月光中,歸思人在他鄉(xiāng)。
實踐證明,以詩的形式來解讀散文的教學設計,是增強學生人文情懷、積淀學生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詩意想象、培養(yǎng)學生情趣人生的最佳途徑。
二.以畫解意
以畫解意,就是對于畫面感很強的散文文段,先著手讓學生多加品讀、仔細回味而后充分調動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紙筆畫出這些畫面來。通過反復描摹線條、著染色彩的過程去涵詠文章的韻味,領略散文文字深處蘊涵的美。進而借助自己對繪畫的感知力達到對文學藝術的感知效果,從而達到頓悟、愉悅、審美的效果。比如筆者教讀《江南的冬景》下面這節(jié)文字:
你試想想,秋收過后……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在這里,郁達夫揮毫潑墨,借助他反復的想象力,在不經意的點染之間,一幅情調悠閑的水墨畫就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郁達夫熟稔繪畫的用色技巧,也能夠較好把握情緒的節(jié)奏,因而寫此處的景致時能夠運用溫暖的色調、濃淡適宜的寫意,用筆用文字繪出了這幅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圖畫。面對文字繪出的江南雨景,欣賞之余,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達到契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繪畫。在學生反復品味涵詠這節(jié)文字準備素描畫面的時候,為了激發(fā)他們最敏感的情思和活躍的藝術創(chuàng)作力,教者適時播放古箏曲《夢江南》。在柔美婉約流暢清幽的音樂的激發(fā)下,學生情緒完全放松了下來,緩緩著筆,細細勾勒,靜靜揣摩,悄悄點染。由此在這種古典樂曲創(chuàng)設詩意的氛圍中,在拿著筆進行濃淡相宜的寫意繪畫中,一幅幅小橋流水、淡煙疏林、暗窗黃暈的寫意畫便一一綻現(xiàn)在了全班同學面前。之后,老師依據文段的情境用詩意化的課堂語言一一點評,運用繪畫帶來的審美感受感染帶動領略文字帶來的美感,由此達到不同藝術領域相通的那種審美快感。
馮驥才曾說:“文學形象如同繪畫形象,文學是綿延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段靜止的文學。文學用文字作畫,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繪畫是用筆墨寫作,畫中一點一線,一塊色調,一片水墨,都是語言?!蔽闹杏挟嫞嬛杏形?,這種詩意的境界、詩意的享受帶給讀者的美感是何等的快樂!
三.以樂解意
音樂作為獨特的藝術,它的特點是幻想性,而散文的語言,尤其是詩意化的語言也同樣具有幻想性。一個語文教師要具備相應的音樂鑒賞力,依據自我對散文語言的鑒賞領悟力來為這段文字配以情境相似、基調相吻合的音樂,讓學生在相應的音樂基調的激發(fā)下,展開想象,讓自我的情思隨著音樂緩緩流淌,讓自我的情感在音樂基調的感染下滲透到文字中間去,從而達到音樂與文字的完美融合,在品味文字帶來的趣味的同時,品味音樂的感染力。在欣賞音樂幻想帶來的境界的同時,也欣賞到文字背后那深遠綿長的意境。筆者在執(zhí)教《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個專題的序言時,用歌手劉歡的《彎彎的月亮》作為音樂背景,再配以抒情濃厚的歌詞來強化鄉(xiāng)愁的綿遠深沉,尤其是最后幾句,可謂催人淚下:
我的心充滿惆悵不為那彎彎的月亮
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
故鄉(xiāng)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穿透了我的胸膛
嗚——
在這種憂傷綿遠的鄉(xiāng)愁氛圍中,筆者深情緩緩地訴說:在人類的情感世界里,鄉(xiāng)情是永遠難以割舍的,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的根,它是人生的出發(fā)地,也是人的精神歸宿。人在江湖漂流,身在旅途,但精神與心靈卻永遠在故鄉(xiāng)那里回旋纏繞。
在執(zhí)教曹文軒的《前方》時,為了創(chuàng)設詩意的氛圍,筆者用歌手許巍的《那一年》導入,這支歌曲的旋律充滿了人在外打拼的滄桑感、茫然感、無助感,但結尾卻又有了繼續(xù)前行的勇氣和力量。這種旋律正適合文章《前方》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基調。
那一年你正年輕/……在尋找你該去的方向/你走在這繁華的街上/再尋找你曾擁有的力量/
教者在解讀歌詞和旋律的同時,其實也把《前方》這篇文章的主旨和內蘊初步解讀了出來。這樣,通過樂曲通過歌詞創(chuàng)設的詩意爛漫的氛圍,運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形式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就輕松地把握好了文章意蘊。這種鑒賞不需要老師多加指點和講解。打通音樂和文字的相通處,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中對文章的理解達到一種融會貫通的效果。
除此之外,《江南的冬景》朗讀時,配以古箏曲《夢江南》,教讀《十八歲和其他》時,配以《親親我的寶貝》導入,朗讀課文時配以《秋日私語》,文章鑒賞結束時,配以《一封家書》來激發(fā)學生給父母親表達感情的欲望。執(zhí)教《我心歸去》配以費翔的《故鄉(xiāng)的云》導入,鑒賞結束時配以滿文軍的《望鄉(xiāng)》來使學生久久沉湎于鄉(xiāng)愁難舍,歸心難罷的情境中。執(zhí)教《西地平線上》時,以具有濃烈西北氣息的民謠把學生帶入天高地遠、荒涼偏遠的西北地區(qū),繼而在鑒賞三次落日的描寫語段時,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力想象不同的落日的或靜美或死寂或輝煌或燦爛的畫面,配以相應的落日樂曲來激發(fā)來調動來感染。在執(zhí)教《像山那樣思考》時,以騰格爾的《蒼涼大地》導入,渲染出一種悲涼渾厚凄愴的基調,在出示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的圖片時,配以哀婉凄迷的《憂傷的旋律》,哀婉凄迷的旋律曲調軟化了學生冷漠的情思,觸痛了他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引發(fā)了他們最深沉的悲憫情懷,由此很成功很詩意地完成了此課時的教學目標,最后結束時再配以齊秦的《北方的狼》,以: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不為別的/只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這幾句歌詞來提出值得人類深思的話題“無垠的曠野”“漫漫的黃沙”是誰之過?“只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美麗的草原”為什么現(xiàn)在變成了傳說中的,難道現(xiàn)實中不能有了嗎?課上完了,但留下的有關生命生存的悲涼感和寂寥感卻在樂曲中沉淀在讀者的心靈深處。
這就是詩意,這就是音樂魅力帶來的詩意。
詩意存在于生活中,詩意蘊藏于文本中,語文教師就應該做一個采礦工,將散落于文本中的詩意“因子”拾收,并串連成精美的項鏈,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生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一篇篇優(yōu)美的詩文,都是豐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靈去解讀,去體悟。教師領悟了,才能以此引導、啟發(fā)學生,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深味人類文化的精典,夯實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大廈根基,使語文學習走出單純的知識傳授,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fā)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詩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就好比一片荒草叢生的田野沒有了鮮花的點綴,荒涼而無生機。語文教學亟需詩意灌溉,語文教師亟需詩意涵養(yǎng),這是新課改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當我們的課堂變得綠意蔥籠、鮮花盛開之際,也就是語文教學走進一個嶄新的境界之時。
葉寶金,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南京。責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