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邵建華的成功經驗具有標本學意義。
“邵建華和他的教育‘新政”是值得好好閱讀的一組文章。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題,在我看來,這些命題聚焦為一個問題:一個“外行”的人,能不能當局長?能不能當好局長?是怎么當好局長的?其實,這一命題的深處,抑或說,這一命題推開來說,則是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在社會、經濟、科技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大框架中,一個局長如何領導區(qū)域的教育改革。因此,邵建華當局長既具有特殊的標本學意義,又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他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范。
我們主張,教育系統要由“內行”來領導,由“內行”來領導學校。不過如果“外行”來當領導呢?我們該怎么辦?“外行”當領導,一定要成為真正的“內行”。這肯定有個適應、過渡的過程。但是,邵建華的成功告訴我們,適應、過渡決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積極有作為的過程,甚或是一個自主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的過程,又決不是盲目地“燒三把火”,其間充滿著謙虛的學習、深入的調研、縝密的思考。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外行”當領導,是對現在的“內行”的極大挑戰(zhàn)。挑戰(zhàn)后我們的應答應該是:不在表象上刻意地去區(qū)分“內行”與“外行”,而應在本質的認識與把握上。同時說明,“外行”與“內行”的邊界既是可以消弭的,又是可以互動的??傊?,“外行”可以成為“內行”,成為專家。
邵建華的成功,因為他有自己鮮明的風格。他有自己的領導策略,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風格的深處是思想,思想是風格的血液。是教育思想、領導理念支撐著邵建華,他的風格才會如此多彩,顯現著特有的魅力。對他的風格可以作個概括:智慧?,F在用智慧的太多了,以致智慧用語已提振不了大家的關注。我認為,智慧用在邵建華身上是恰如其分的,他所做的一切,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讓人眼睛一亮,頷首稱好。再作些分解,邵建華的智慧領導有三個特點:把道德領導與嚴格要求自然地統一在一起,既以人文關注、道德啟迪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又很嚴謹,標準很高,要求很嚴;把超脫的風格與深入實際的風格自然地統一在一起,既放手讓大家大膽去做,自己顯得很放松,又能不斷地深入了解,把握最新動態(tài)和現實狀況,工作抓得很緊;把原則要求與精細管理統一在一起,既很大氣,又很實在,精致成了大家共同追求的風格。以上三個方面的統一,正是邵建華的智慧之處、高明之處。
邵建華的領導智慧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領導的大視野,二是教育的出發(fā)點。邵建華的領導視野聚焦在“以外部視角看待教育”上。眾所周知,教育不能離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他認為,教育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要從小系統走向大系統,“既要研究好教育的內部,遵循教育的自身規(guī)律來發(fā)展教育,更要從社會系統的角度、方位看待教育、發(fā)展教育”。這樣,在張家港,教育與社會溝通,教育有了大系統作背景,教育成了大教育;教育擺脫了封閉、孤立的狀態(tài),呈現開放、融合的姿態(tài),有了新的發(fā)展思路,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于是,生態(tài)圈體驗、扁平化學習、反轉式教學等等,才會在學校里反映和體現。而這一切,都得益于他“外行”經歷的豐富和各種崗位、角色的體驗。大視野帶來大思考,帶來大手筆、大格局。尤其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需要這樣的大視野,建構教育的大系統,走向教育的大智慧。為此,邵建華作了十分可貴的探索。
邵建華的教育出發(fā)點聚焦在對教育基本問題的基本認識上。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學校?需要什么樣的課程、教學?校長、教師的發(fā)展關鍵在哪里?……他認為這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樸素的命題:學校本來的樣子?!氨緛淼臉幼印奔幢菊鏍顟B(tài),“本來的樣子”才會促使教育真正回歸。所謂回歸,是回到教育的常識,回到教育的規(guī)律,回到教育的原點,而不是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和出發(fā)點?;谶@樣的認識,他有兩種樸素的見解:學生畢業(yè)了,對學校的回憶是甜美的,即學校是美麗的;孩子在校園里有笑臉,回到家有興致講學校的故事,那么教育是美好的。所謂“樸素”,實質是回到教育原點的最為真切的表達,從樸素出發(fā),才會讓學校安靜下來,從原點出發(fā),也才會有遠大的前程。邵建華的樸素的哲學給張家港教育帶來一片新的希望。
邵建華心目中始終有兩個大字在閃光:育人。在他看來,辦學校,發(fā)展教育,需要知識,需要分數,也需要好的升學率。但是,他從來沒有忘掉,有一樣東西遠遠高于知識,重于分數,超越升學率,那就是對學生的終極關懷。他說:“學校教育最終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既要關注學生的現在,更要關懷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要讓學生成人,也就是對完滿、完美、完善有追求,對智慧、理想、幸福有瞻望,對人性、生命、靈魂有思考?!敝挥羞@樣,教育才不會被社會不合理的要求所“綁架”,才會走在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上,科學發(fā)展觀才能在教育上得以體現和落實。事實證明,“育人”的宗旨已在張家港教育人中逐步深入人心,“育人”價值在呼喚著張家港教育走向理想境界。
由此,邵建華形成了十分鮮明、堅定的核心理念,那就是:為了育人,必須首先解放人。人,永遠是目的;教育,永遠是在解放人中發(fā)展人。解放人,解放校長,解放教師,解放學生,是邵建華堅定不移的核心追求。為此,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你的學校你做主。”給學校的人“松綁”,給校長權力,讓一批有思想、有追求、有個性的校長自主辦學。無論是每周一到周四的“無會議日”,還是設立“行政特區(qū)”;無論是午餐的大“變臉”,還是鼓勵個性化課題研究,都是為了解放校長,校長得到解放,才會去解放教師;同樣,解放了教師,教師才會真正去解放學生。而在邵建華看來,解放人的前提是:真誠地尊重人,真正地信任人。他更為深刻的是,解放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不拘一格降人才,則是解放的最高境界。這是真正的大氣,是對教育深刻意蘊的準確把握??磥?,邵建華是大氣的。他的領導風格以人為目的,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以人才成長為最高追求。這是他道德領導、智慧領導、文化領導的核心。
邵建華對教育的深度思考,是一種文化思考、文化建構。他認為文化不是虛空的,辦教育、領導教育也不只是坐而論道。記者所引用的左宗棠的“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以及邵建華自己所引用的管理學家哈默的“蟲瞰”和“鳥瞰”,都生動說明了邵建華堅持在文化引領下進行學校建設。
循著他的思考邏輯和一貫的樸素哲學,他將學校的發(fā)展用“美麗學?!眮砀爬?。教育是世上最美的事業(yè),學校當然也應是世上最美的地方。用“美麗”來描述學校,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呈現了教育原初的狀態(tài),展示了教育的美好未來。學校的美麗是由美麗校長、美麗教師、美麗學生編織而成的,而美麗校長、美麗教師、美麗學生就美在心靈和行為舉止上。正是“美麗學?!?,讓張家港教育走向了教育的美麗。這是一種有意境、有意象的頂層設計。
美麗學校有種精神,邵建華把這種精神定義為游戲精神。他認為游戲精神首先是對未知的探求,是一種有規(guī)則的自由和有德性的創(chuàng)造。游戲精神創(chuàng)造美麗學校,游戲精神也成就優(yōu)秀校長和教師,孩子們更是在游戲精神引領下,開放了自己的心靈,開發(fā)了自己的潛能,讓一切皆有可能——這是一種美麗的教育。
邵建華教育“新政”是個典型的個案,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p>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