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生
基于學案的課堂教學是教育思想、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統(tǒng)一體。首先,學案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以前的教案立足于策劃教師的“教”,現(xiàn)在的學案立足于研究學生的“學”;其次,學案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相對明確了,這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第三,課堂生成內(nèi)容增多,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討論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第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落實,改變了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但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基于學案的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比較緊迫的是需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個體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關系。語文學案課堂的主要特征是學案引導、小組合作,通過展示引導學生的深層次學習?,F(xiàn)在的問題是小組的合作學習(且不論合作的效果)至少在形式有了,但又忽視了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不管什么問題都拿來合作,其后果是學生的學習根基不牢,成了水上浮萍、墻上淺草。
部分學習與深度參與的關系。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非學案課堂亦然。展示環(huán)節(jié)往往出現(xiàn)“點”的學習突出,“面”的學習薄弱,一部分學生反復展示,其他學生成了看客,始終沒有“動”起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習方式的單一、評價措施的無新意。高效的語文課堂歸根到底應是學生的高效,是學生的高度參與、思維的高度活躍。體現(xiàn)在小組學習里應是小組長作用明顯、全組學習任務清晰、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對學習內(nèi)容有深入研究,并在全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初步結論以備上交全班討論。
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課堂大多是由學案預設好的,少有生成,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教師的備課上,設計的問題價值不高、挑戰(zhàn)性不夠,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學習思維沒有被激活。另外,老師對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點不夠敏感,沒有因勢利導抓住學習的觸發(fā)點,形成思維的碰撞,啟迪智慧的火花閃現(xiàn)。
一望而知與深層解讀的關系。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學案課堂出現(xiàn)了“去語文化”現(xiàn)象:偽合作、虛假對話、東游西蕩,一片熱鬧,沒有觸及到語文本質(zhì),學生知道的滔滔不絕,學生欲知的惜字如金。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孫紹振教授曾言:“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边@里講的實際上是對文本深入解讀的問題。學案學習不排斥深入解讀文本,需老師抱緊書本、扣緊學案、貼緊語言點,用“第三只眼”觀文本,以多種分析法解讀文本,對文本把握的深度決定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學案學習與上出語文味的關系。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師生雙方皆如此,這好比寫一篇文章,要有恰當?shù)哪芤鹱x者興趣的開頭、有蓄滿勢的鋪墊、有跌宕波折的情節(jié)、有出其不意的智慧生成,既要把欄桿拍遍,所有的語言點要引導學生走個來回,又要有層次感,由淺入深或深入淺出,絕不可淺入淺出或深入深出;一堂好的語文課又好比一件好看又暖身的毛衣,她需要細細地編織。沒有了這樣的過程,失去了語言文字的品析,再熱鬧的語文課也很難飄溢語文的清香。
毋庸置疑,基于學案的語文課堂教學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但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學案引領下的自主學習,也不僅僅是展示過程中的合作學習,厚重的語文素養(yǎng)積淀須多讀文學作品、多思、多悟、多寫,才是不二法門。
(作者單位:濟寧市中區(qū)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