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平
導學案模式教學是我校這兩年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我校學生基礎相對較差,自主學習能力欠缺,所以我們要堅持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課堂的最大實效。這對語文學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漢語相對藏族學生來說本就是第二語言,課堂接受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課程進度已經很慢了,現(xiàn)在再加上導學案的設計、使用、學生情況反饋、二次備課等環(huán)節(jié),教學任務能否完成,這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所幸的是,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嘗試,師生都漸漸從中嘗到了甜頭。現(xiàn)以《錦瑟》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收獲。
一、導學案設計要有針對性
《錦瑟》一課導學案的設計,是根據學生平時在詩歌鑒賞中常見的問題來設計,一是學習目標,就是“借助用典的分析,了解詩歌的旨意”?!跺\瑟》一詩的主旨一向是大家探討的熱門話題,從古到今,莫衷一是,既然這樣,我們也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大做文章,學生各人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自圓其說就行;二是知識鏈接,對李商隱其人進行簡單介紹,這個介紹也是有選擇性的,對詩歌理解幫助不大的,暫時不需要學生去了解,否則可能會干擾學生的思考方向;三是舊知回顧,把曾經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關于周瑜和廉頗的典故拿出來讓學生對典故的分析有一點知識儲備;四是新知感知,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錦瑟》中的四個典故,沒有任何限制,學生可以大膽發(fā)揮;五是質疑問難,讓同學們把平時分析用典這一表現(xiàn)手法的過程中的疑難之處寫出來,方便老師二次備課;最后是課堂延伸。
在“舊知回顧”和“新知感知”這兩塊中我還是有心理準備的,知道學生對典故的理解和分析上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質疑問難”一欄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讓我咋舌。首先是對典故內容本身不能夠理解。《錦瑟》一課書下的注釋非常詳細,典故的解釋也很全面,但學生還是看不懂這些典故到底什么意思,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第二個疑問,那就是如何把典故和詩歌的內容及情感聯(lián)系上,從而分析出用典的作用。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重新理了一下思路,這節(jié)課上我不僅要和同學們一起研究用典的分析,還要幫助他們根據詩歌內容和情感的需要來學會理解并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典故內容。
二、導學案指導下的課堂設計更有針對性
在課堂上,我先請同學們自己說說對典故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是照本宣科,始終被書下注釋圈住,后來我索性讓同學們合起課本,跟他們一起再讀導學案上的“知識鏈接”,并讓他們試著找?guī)讉€詞語來對李商隱進行評價。這個過程也是提煉信息的一個訓練,同學們完成得還不錯,用了才華橫溢、多情善感、命運多舛等幾個詞語,這就讓學生對詩人的經歷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再加上對詩中“惘然”一詞的理解,讓學生對本詩的情感基調有了準確定位,這樣學生在概述典故內容時自然會從詩人的情感需要出發(fā),找到跟詩歌內容的一個結合點,作出自己的理解,從而正確分析出詩人用典的用意。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在分析作用時基本能夠明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而經常會忽略了這種情感產生的原因,比如說,學生在分析“望帝春心托杜鵑”這一典故時認為詩歌借“望帝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給杜鵑并泣淚成血”的典故抒發(fā)了內心的悲憤之情,而“悲憤之情”的原因學生往往避而不談,這說明同學們在答題的規(guī)范性上還有待提高,也是我們以后的詩歌鑒賞教學中要不斷滲透的內容。
三、導學案模式下的評價測試更具針對性
導學案的最后是課堂延伸,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評價測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選擇的仍然是李商隱的一首詩《風雨》,請同學們賞析詩中所用典故。因為我們剛對李商隱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同學們發(fā)揮起來可能也會自如一些,這會大大提高同學們的信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檢測下來,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全班51位同學,有15位同學基本全對,30位同學能按要求對典故的內容加以概述,只是在對詩人借此所表達的情感表述上還不夠到位,另外還有6位同學答題思路是有了,但在語言表達上有待提高。
導學案的設計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一目了然,也讓學生在心理上作好充分準備。而導學案又能暴露出學生在這一知識點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就會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授課,課堂學習內容更具針對性,學生學習方向相對集中,對所學知識更容易掌握,雖然《錦瑟》一詩內涵豐富,對主旨的理解也頗有爭論,我們這節(jié)課上對詩歌的學習可能還停留在皮毛上,但通過這節(jié)課同學們實實在在掌握了用典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我覺得是很值得的,這樣長期積累下來,收獲也是可觀的。
(作者單位: 南通西藏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