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老李在京城出版界混了二十多年,自詡文化人,卻也未能免俗。昨天發(fā)微信,曬了幾張吃包子的照片饞我。那不是慶豐包子嗎?我甚至聞得到豬肉大蔥餡的那股熱騰騰的味道。老李還跟了一句:哪天你來北京,我請你。
自從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豐包子鋪吃了頓包子后,每天中午營業(yè)高峰時段,從四面八方涌來的顧客就在慶豐包子鋪月壇店門口排起見首不見尾的長龍陣。吃包子,拍照,打V字手勢,動作一個也不少。執(zhí)著的顧客還要坐坐總書記坐過的“龍椅”——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那把椅子早已收起來了,讓大家沾沾仙氣的這把是“仿品”。還有些顧客特地坐高鐵趕到北京,吃頓“主席套餐”,咂著油滋滋的嘴巴再原路返回。還有旅行社將品嘗慶豐包子與長城、故宮、圓明園等景點串起來,打包推出。更喜氣的是在上星期,神曲《包子鋪》上了頭條,旋律活潑歡快不說,歌詞的現(xiàn)場感與表演性也很強噢。
最后我聽出一點眉目了,老李前去,醉翁之意不在包子,而在于給慶豐包子鋪編一本書,從做包子的起源談起,一直談到今天的“主席套餐”。老李強調:“全國各地不是有許多企業(yè)想加盟慶豐包子鋪嗎?出版業(yè)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這本書將仔細梳理中國的包子文化,將全國各地的特色包子一網(wǎng)打盡,并與西方的漢堡包、三明治、奶油蛋糕進行比較。我認為,包子是形式與內容完美統(tǒng)一的典范,深刻體現(xiàn)了東方的哲學思想。上海的小籠跟生煎饅頭就請你來寫,你得從上海人的性格缺陷入手……”
我毫不客氣地掐斷了老李的話頭。為什么一提到上海人,就要從性格缺陷入手?有些人總把上海人想象成“王滬生式”的委瑣角色,而在許多方面,比如說要在大庭廣眾擺個譜,裝品位,又處處模仿上海人來著。
盡管老李跟我一再解釋,我也無意摻和這件無聊的事了。不過,慶豐包子現(xiàn)象還是引起我的發(fā)散性思考。據(jù)我所知,新中國領導人對民間的風味小吃歷來是很感興趣的,比如毛澤東在1958年那年南下巡視,就在長沙火宮殿吃過臭豆腐干,還留下一句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干子,聞起來臭,吃起來是香的。”如今這句最高指示被店家寫在墻上,牛氣沖天。同一年,毛澤東還在武漢兩次光顧百年老店老通城,品嘗了三鮮豆皮。也對員工勉勵了一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你們?yōu)楹眲?chuàng)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一把手去吃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領導人也都去“豆皮大王”品嘗“皮薄、漿清、火功正”的豆皮。至于毛澤東用自己的錢請身邊的警衛(wèi)員、醫(yī)生吃過全聚德烤鴨,那已經(jīng)拍了電影,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領導人鐘情風味小吃,最直接的信號就是親民或清廉。當然,文化人讀出更多的意思那是他的水平高。不過我覺得,這事放在二十年前肯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轟動效應,放在三十年前呢,這事也不可能進入官方傳播渠道,加之大家都囊中羞澀,一窩蜂地趕去吃臭豆腐及豆皮也不大可能。所以,慶豐包子名聲鵲起,得感謝今天這個時代。
慶豐包子能火多久?這是我想說的。就拿毛澤東吃過的臭豆腐干來說吧,今天還有多少臭豆腐干是按傳統(tǒng)古法加工的,并且“聞起來臭,吃起來是香的”?三鮮豆皮,在三十年前上海還能吃到。那會淮海中路上有家江夏點心店,三鮮豆皮八卦湯(烏龜湯)是拳頭產(chǎn)品,現(xiàn)在連個影子都見不著了。所以領導人跟群眾一起分享民間小吃,不必過度解讀或刻意模仿,更不必在某個崇高的名義之下吃次冒牌貨以期在政治上加分。與民同樂當然是百姓所愿,但民有所樂更是執(zhí)政基礎。須認真對待的,應是如何把有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做得更好吃,更安全,更環(huán)保,管理到位。這個,不算太難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