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雄文
德化,是一個久負盛名的“中國瓷都”,是我國陶瓷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眾所周知,德化陶瓷以“白”見長,被稱為“世界白瓷之母”,有“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說法,尤其是瓷雕技藝獨樹一幟,享譽天下,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作品被奉為“東方藝術珍品”,為“天下共寶之”,德化也被賦予“中國白的故鄉(xiāng)、瓷藝術的搖籃”的贊譽。
然而,德化的彩瓷卻少有人提。事實上,德化窯不但有彩瓷,而且相當精美,是德化窯瓷器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到了當代,獨辟蹊徑的山花陶瓷致力于傳承古法,將白瓷加彩這一工藝加以發(fā)揚光大,并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的“山花彩”。
德化陶瓷制作歷史悠久,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明朝時期,德化白瓷的生產規(guī)模非常大。然而,白瓷的瓷種、色澤等方面都較為單一,明朝的中后期開始,德化窯便在生產白瓷的基礎上進行五彩瓷的生產。
所謂五彩,又稱古彩,亦稱釉上硬彩,是指在已經燒成的瓷器上用多種材料繪畫圖案花紋,再在爐中以低溫二次燒成。彩繪時,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先采用手繪手法勾勒描繪出紋飾的輪廓,而后按圖案紋飾的需要,以平涂法,將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料的彩色,施繪于器物的釉面上,再在彩爐中二次低溫焙燒。
在德化陶瓷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五彩蓋罐,其質地優(yōu)良,白如凝脂,釉面上繪有紅花綠葉牡丹,花間有蝴蝶翻飛、蜻蜓嬉戲、喜鵲登枝等紋飾,圖案色彩鮮明。這件器物的胎釉、材料、造型等證明了德化明代已經有了成熟的五彩工藝。
除此以外,被馬未都稱為是德化陶瓷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的一對《海水云龍?zhí)烨蚱俊肥强滴醵迥曛?,主體彩繪裝飾是釉上五彩,以黃色為底,裝飾著九條五爪巨龍,騰云駕霧,色調濃淡分明、色彩絢麗。考古人員從其器物的潔白度、堅硬度、拉坯手法等方面進行考證,確定這對天球瓶的確是出自德化窯口。
據史料記載,民國五年,德化彩畫藝人鄭少陶改良彩畫,恢復古彩,并由彩瓷商林鳳鵬采入日本產洋彩顏料和金水,繪制各種畫面。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和傳世實物中的紀年器,可以判斷:從明代中后期開始,德化五彩瓷的生產就一直沒有間斷,還延續(xù)到了民國時期。
在德化源遠流長的白瓷制作史上,為讓白瓷更具有可觀可賞的特性,白瓷裝飾便應運而生。新石器時代有印紋陶,魏晉時期有青釉陶,唐、宋、元時代則出現了蔑刻、印花、刻花,明代除白瓷印花外,還有貼花、堆花、通花、浮雕等,但這些都屬白瓷本色裝飾。直到當前的德化陶瓷市場,依然是以“白”為主導產品。
這種現象促使一直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德化山花陶瓷也進行了思考:在當下的發(fā)展進程中,現代白瓷雕塑如何在繼承中實現新的突破,獨創(chuàng)一條屬于山花的路子?
多年來,山花陶瓷在探索白瓷裝飾新的表現形式上不懈地努力,始終致力于白瓷加彩的裝飾工藝。
一方面,繼承古法并博采眾長,取德化古代陶瓷及敦煌彩畫藝術精華,形成獨特的“山花彩”技藝。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結合陶瓷燒成特點,山花陶瓷將德化傳統古彩工藝的用料、描繪、上彩、構圖、打線等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同時,充分吸收敦煌彩繪藝術中的敷彩暈染和線描技巧,噴漆技藝,再輔以現代陶瓷絢麗的花釉、粉彩、新彩等陶瓷綜合裝飾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白瓷加彩藝術,從而將陶瓷的裝飾手法推向多樣化,塑造出了更為引人注目的新陶藝裝飾風格——“山花彩”。
另一方面,瓷塑加彩,從平面到立體,拓展延伸了加彩技術的應用范圍。
據《德化陶瓷志》記載,古彩的產品有花瓶、茶具、酒具、盤、碟、碗、匙和高腳盤、高腳碟、高腳杯等供器用品,畫面以人物和蘭、竹、菊、荷等花卉及八寶博古圖為多,亦有龍、鳳等彩件。由此可見,德化五彩瓷的應用范圍大抵在日常的器皿上,僅為平面畫,而在陶瓷雕塑上的應用卻少之又少。
《18"靜思自在》 (唐彩)
山花陶瓷卻將加彩工藝從器皿延伸到了雕塑,從平面拓展到了立體。山花陶瓷是一家專注研究、創(chuàng)作佛像精品的企業(yè),當其將白瓷加彩藝術與佛造像相融合,便開啟了德化陶瓷雕塑加彩的新時代。
眾所周知,德化白瓷雕塑的瓷質瑩亮潔凈、溫潤如玉、精雅細膩,山花陶瓷賦予白瓷色彩,使彩繪技藝與瓷塑藝術兩者相得益彰,從而使白瓷雕塑的藝術魅力得到更淋漓盡致的表現,使作品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成為更高雅的藝術品。
山花陶瓷的佛像精品,設色富麗、嫻雅秀逸,以功底扎實、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著稱,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高僧大德頌之為“山花藝瓷,再現敦煌”。多年來,山花陶瓷把德化白瓷看做是藝術表達的媒介,從內在角度深入思考,加以當前先進的工藝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山花彩”自成一格,同時也更為現代社會的設計領域帶來許多新的美學思考和研究。
一、技藝更臻成熟。山花陶瓷在傳統五色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審美觀念,調制出臆念中的理想顏色?!吧交ú省辈糠诸伭嫌缮⑷軇﹥刹糠纸M成。色基所使用的原料由著色金屬氧化物或鹽類、石英、氧化鉛、硼砂等相互混合經高溫煅燒制成;熔劑則是由較易熔融的玻璃體鉛、硼砂、硅酸鹽、硝酸鉀為主要成分組成。然后將色基配料與溶劑配料混合均勻后于爐中進行850℃~1050℃制成熔塊,進入轆斗球磨洩出后,最終形成研磨粒度細度達到5微米的色料。再綜合以純手工的描、印、噴、填、抹等多種繪制手法,通過一彩(層)一烤,從高溫到低溫,分層漸進(繪)的繪制工藝,在繪制和焙烤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色料經多次烘烤可能發(fā)生的色澤變化以及色料在瓷體上的附著力,保證色彩在瓷體上呈色穩(wěn)定,鮮艷光亮的永久效果。
二、視覺效果提升。好的加彩,它的明暗濃淡變化,往往比色彩畫更加豐富、更加微妙,尤其是在若有若無的色彩表現中,特別能發(fā)揮“墨有盡而意無盡”的作用,令人有云音繞梁之感。作品《靜思自在》,觀音大士慈眉善目,容止若思,祥和之氣頓時盎然于外,其線條自然柔和,色調典雅,瀟灑中見出雍容;在圣潔的蓮花的搭配下,更襯托出觀音造像的冰清脫塵之姿。作品中的觀音眼瞼低垂,雙眼微微睜開,視線的角度緩緩往下,似乎在慈祥地關注著世間蒼生。裝飾效果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富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典型藝術裝飾風格,讓傳統瓷雕藝術提升視覺效果,臻至完美,實現質的飛躍。
三、情感表達更到位?!吧交ú省笔强茖W配方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美術工藝化,工藝科學化,形成獨特風格獨具色彩,精準的上色功力和傳承創(chuàng)新的藝術境界實現了“瓷彩活,佛彩慈”,賦予陶瓷藝術鮮活靈動的生命力,讓藝術品的情感表達更到位。作品《坐巖自在》寶像悲智宏深、?;劬咦悖f嚴慈祥,威德自在,充滿智慧、凝神靜思,容顏飽滿端莊、表情安然慈祥,雙唇微閉,嘴角上翹,浮現出慈祥的笑意,蘊含著福宥人間、安穩(wěn)自在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往往令人產生“寄至味于淡泊”的意趣,一種純凈、素雅、樸實的美感,油然而生,給人以慰藉,讓人心生歡喜和恭敬、慈悲和喜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德化白瓷加彩要在新的時代發(fā)展,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山花陶瓷還要在彩繪上進一步增加文化內涵,結合當代的繪畫審美需求繼續(xù)大膽地拓進。
[1]《德化陶瓷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中國陶瓷研究》,汪慶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瓷之色》,馬未都著,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