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麗娜
(信陽農(nóng)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色彩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延伸意義,是語言、文化及翻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中西方文化里,顏色的語用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區(qū)別,翻譯時應該注意其中的差異并采取適當?shù)牟呗浴U撐臄M淺析紅、白、黑這三種顏色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文化內涵異同以及在翻譯中的實際運用。
文化與翻譯這個領域已經(jīng)被數(shù)不盡的學者涉足,因此,可能無法避免了無新意。但是,談翻譯就不可能回避這個題目。英漢翻譯中無數(shù)的例子表明,忽視了文化的考慮就不會有成功的譯文。法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碑敶g理論家尤金·奈達在其研究中用實際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文化這個因素在翻譯中是絕對不應該忽視的。
顏色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聯(lián),也使用頻繁,如在廣告里、文學作品里、成語中等等。顏色詞是語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紛繁復雜的,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國人偏愛顏色,到處都在使用。光帶顏色的成語數(shù)不勝數(shù)。諸如:紅得發(fā)紫、紅顏薄命、紅男綠女;白費口舌、白手起家、白頭偕老、白面書生;黑更半夜、黑白分明、黑燈瞎火、黑云壓城城欲摧等等。其次是文學作品中,例如:她將披著的頭發(fā)向后一抖,人這才看清了臉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腥紅的嘴唇。(魯迅《女吊》)(Only when she shook back her disheveled hair could people see her face clearly:a round chalk-white face,thick,pitch-black eyebrows dark eyelids,crimson lips.)
紅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英語國家,往往與喜慶的節(jié)日聯(lián)系在一起。如:英語里的“red letter day”,指“紀念日、喜慶的日子”,而漢語里也有開門紅、“滿堂紅”、“一炮走紅”、“紅紅火火”,都是表示喜事或者值得慶祝的事情。并且中國人在結婚或者過節(jié)時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象征著熱鬧喜慶。在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和廟宇的墻壁都是紅色的,如故宮。漢語里紅旗“red flag”,意為紅色的旗子。古代用作軍旗或用作革命的標志。后來引申為在競賽中用以獎勵優(yōu)勝者的紅色旗子,用以比喻先進,如紅旗單位、“三八”紅旗手(婦女界的主要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紅色也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文化里,紅色用來表達生氣、暴力或者指生意虧空。這是源于公牛一看到紅色的東西就會發(fā)怒。例如:(1)Mayor:When you spoke of the defendant seeing red,what exactly did you mean?Maud:I mean that my father was so angry that he didn't know what he was doing.(譯文:市長:你談到被告時狂怒起來,你究竟是何用意?莫德:我是說,我父親當時太氣而不知自己在干什么。)(2)He has no experience in business,and I think he'll soon get into the red.(譯文:他做生意無經(jīng)驗,我認為他不久就會出現(xiàn)虧損的。)在這里,“get into the red”為“發(fā)生虧損,出現(xiàn)赤字”。
白色也是最常用的顏色詞之一。在漢語里,白色與死亡、喪事有關,如詞語“紅白喜事”中的“白”指喪事(funeral),表示哀悼之意。今天,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它也象征失敗、愚蠢、無利可得。如戰(zhàn)爭中失敗的一方總是打著“白旗”表示投降;稱智力低下的人為“白癡”;把出力而得不到好處或沒有效果叫做“白忙活”“白搭”等。它還象征陰險、狡詐,如“唱白臉”,指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的角色。把缺乏鍛煉、閱歷不深的文人稱作“白面書生”。而在中國民主革命期間,反動勢力對革命的瘋狂鎮(zhèn)壓被稱為“白色恐怖”。如果受到別人的不歡迎,則會說“遭到某某人的白眼”“不白之冤(unrepressed injustice)”“一窮二白(poor and blank)”等。
英語文化里,白色則用來表達婚紗、純潔、幸福、優(yōu)雅。在嬰兒洗禮時,身穿白色衣服;新娘結婚時,禮服的色彩是白色,表示愛情的純潔與堅貞(也有說是上帝最喜歡的顏色)。英語中“white wedding”指的就是新娘穿著白色婚紗在花園內或是在教堂里舉行的婚禮。除此之外,英語中的“white”有時表達的意義和漢語中的白色毫無關系。如:“awhite lie”善意的謊言;“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en”高尚、有教養(yǎng)的人;“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
在中國文化里,黑色的食物被認為對身體好,如黑豆、黑芝麻、黑豬肉比較有營養(yǎng)。黑色還代表“秘密”“隱蔽”“不正當、不合法”。如:“黑社會”,是指地下隱蔽的犯罪組織;“黑金”常被用來形容來路不明的錢財?!昂谏哪˙lack Humor)”指的是荒誕不經(jīng)、冷嘲熱諷、玩世不恭的一種幽默。在國人眼里,黑色總是出演反面角色。如:背黑鍋;黑名單;被別人給黑了等等。
而黑色在英語文化里有其獨特的意義。如:“in the black”有盈余,出現(xiàn)黑字;“black”憤怒,氣憤,面帶怒容,“l(fā)ook black at someone”怒目而視;“The devil is not so black ashe is painted”不像人們所說的那么壞。
黑色在中英文語言里的聯(lián)想意義也有相同之處。在英語文化里,黑色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因為耶穌在這一天因為宗教文化被絞死。之后就延伸為“發(fā)生災難事情的星期五”。這里黑色意味著傷心。英美人在參加葬禮時要穿黑色服裝,在中國也是如此。
由于這三種顏色的中英文化差異,我們在翻譯時不能簡單地一一對應,只有采取相應的方法,才能準確地傳達原語言的文化涵義。
根據(jù)彼得·紐馬克的定義,直譯是“把原來語言的語法結構轉換為譯文語言中最近似的對應結構,但詞匯則依然一一對譯,不考慮上下文”。當紅、白、黑顏色在中西方中的文化內涵一致時,我們采取直譯。這樣既能有效地傳遞原文所要表達的文化涵義,又不會導致理解偏差。例如:(1)紅旗:red flag;(2)紅玫瑰:red rose;(3)白露身不露:Don't be barebacked after White Dew;(4)白領:white collar;(5)black money:黑錢(指來源不正當?shù)腻X);(6)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
意譯是相對于直譯而言的概念,通常指取原文內容而舍棄其形式,是一種經(jīng)過消化后的語內翻譯,容許譯者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但是原文的基本內容還在。意譯通??紤]到了譯文目標讀者因文化而產(chǎn)生的閱讀和理解上的差異,出產(chǎn)的譯文從讀者角度看比較地道,可讀性強。例如:(1)紅事:wedding;(2)紅顏:soul mate;(3)white elephant:大而無用的東西;(4)white man:有教養(yǎng)的人;(5)black in the face:臉色鐵青。
[1]尤金·奈達.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郁福敏,郭珊璉.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
[4]張俊星,羅亦君.淺析紅白顏色的中西文化內涵及其翻譯策略[J].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