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凱
(西昌學院,四川 西昌 615013)
紅色資源是自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逐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之中凝結而成的一種政治資源、思想資源、精神資源、文化資源及它們形成的物化形態(tài)。一些具有前瞻思想的學者們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充分開發(fā),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實踐之中,均取得了較好的學術成果。這也進一步說明,高校思政教育在實踐中有機地結合紅色資源,不僅延伸了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并進一步促進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社會的宏觀環(huán)境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從政治角度來講,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促使國際社會以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的國際政治形勢愈加突出。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開始利用經(jīng)濟全球化來進一步通過文化交流、技術交流來完成其“和平演變”的丑惡目的。而高校大學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極易受到其所謂的“自由、民主”“重視人權”等觀點影響,動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經(jīng)濟角度來講,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大學生的物質、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這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大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極易令大學生們產生個人利益的自發(fā)性與離散性,從而抵消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此同時,受諸多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們也開始出現(xiàn)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以及享樂主義思想,從而造成一些大學生道德理想迷失,道德判斷力喪失,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淡化。然而,紅色資源不僅蘊含著厚重的、先進的思想文化,體現(xiàn)著前輩共產黨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而且領導著中國人民爭取解放、實現(xiàn)富強的奮斗精神,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對進一步加強現(xiàn)代高校教育具有無比的感染性,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使得大學生可以從容應對目前復雜的社會宏觀環(huán)境。同時,紅色資源還可以進一步感化大學生的靈魂,震撼其精神世界,從而達到糾正高校校園內的不正之風氣,促進良好校園風貌的有效形成。
高校思政教育任務的多重性決定了其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與廣泛性,涵蓋了對大學生道德、思想、觀念、意識、心理以及價值判斷等諸多教育要求。而紅色資源則將近代中國的屈辱和斗爭的歷史畫卷鮮明、逼真地展現(xiàn)于大學生面前,并將黨的光輝歷史、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與崇高精神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則可以通過紅色資源的外顯方式如革命文物、歷史文獻、歷史遺址、文學作品、圖片等形式將先輩們的忠貞愛國、堅貞信念、勇于奉獻、自強不息等革命情操與精神風貌等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而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既可有效地避免生硬的、直接的傳統(tǒng)“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還增加了思政教育的生動性、真實性,切實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此同時,紅色資源還具有更為典型的、真實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內涵與意蘊;高校則可以通過校園文化、校園建筑多種手段進一步將紅色資源中革命歷程、感人事跡等內容加以有形地突出,形成一個更為和諧、團結、向上的校園紅色文化環(huán)境;既可以發(fā)揮出其隱性教育的作用,還可以進一步賦予大學生們以情感激勵與精神感召,從而實現(xiàn)高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的良好互進。
思政教育的主體是教育者,客體則是受教育者。因此,思政教育的主體必須發(fā)揮出其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影響力,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而采取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的思政教育方式來進一步引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傳承意愿。由于紅色資源沉淀著深遠的價值文化與歷史意蘊,這均是有效引導大學生學習、追尋積極、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的思想源泉,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實踐時,則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的核心文化為導向,堅持以“紅色資源的核心旋律”來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力。首先,建立、完善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反饋機制,通過客觀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方向;充分利用政治課堂、社會實踐、主題班會、校報、校園網(wǎng)絡等形式,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并在學校內逐漸形成紅色文化的輿論氛圍;與此同時,高校還必須充分調動黨團組織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完善黨、團組織,大力開展、舉辦黨、團活動,積極拓展、延伸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促使大學生可以更多地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學習到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紅色教育思想的主動意識和主動認同,進而全面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整體性提高。
大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客體,我們必須加強對其主體性的尊重,避免出現(xiàn)傳統(tǒng)思政教育實踐中的“強迫式”“說教式”“灌輸式”的方式而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削弱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由于紅色資源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思政教育載體,其鮮明、典型、真實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更容易突出思政教育的生動性、真實性,更容易得到大學生們的認可,也更容易令其感化;同時,紅色文化信息也更利于在大學生之間進行傳遞,并在發(fā)揮其隱性教育的同時,也會進一步促使大學生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取向方面表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從眾趨向,并在潛移默化之中令其思想政治素養(yǎng)也由受教育狀態(tài)逐漸轉入自覺狀態(tài),全面實現(xiàn)思政教育客體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控制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與此同時,高校還應在尊重大學生紅色資源自主選擇性的前提之下,積極開展、實施“按需教育”的方針,并依據(jù)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不同的紅色資源思政教育實施方案。如大一新生可通過紅色資源來側重民族主義教育;大二學生則可以側重愛國主義教育;大三、大四學生則可以通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相結合來側重對大學生奉獻精神、自強不息、忠誠團結等高尚品格的培養(yǎng);同時,還要進一步培養(yǎng)、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最終目的等。這樣方能真正發(fā)揮出紅色資源教育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紅色資源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紅色資源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程度。因此,高校在進行校園物質環(huán)境建設時,均可有意識地將紅色資源加以有機地融入,并根據(jù)各自校園的實際特色而布置一些永久性的或是臨時性的紅色景觀,以進一步讓大學生可以直接與之接觸,提高其對紅色資源的感性認知。與此同時,高校還應在精神環(huán)境建設過程中,將紅色資源有機地結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并通過構建富含紅色資源的校園文化來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讓大學生們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可以隨時接觸、感受到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特有的內在精神,進一步強化課堂思政教育內容,激發(fā)他們特有的蓬勃朝氣與昂揚斗志,增強其抵御各種西方腐朽、頹廢思想的侵蝕與影響。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將紅色文化通過校園報刊、網(wǎng)絡、廣播等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也可以以開設紅色網(wǎng)站的形式將一些革命影片、先烈事跡、圖片、歷史史實、革命歌曲等放在網(wǎng)站上,讓更多的大學生去了解、認識、感知革命先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xiàn)民族解放、強國強民所作出的積極努力與貢獻。另外,還可以開設“紅色論壇”,讓更多的大學生去參與、去討論、去研究,從而營造一個更加利于大學生了解、學習紅色文化的校園氛圍,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進一步提高。
[1]朱小理,胡松,楊宇光.“紅色資源”概念的界定[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0(5).
[2]呂莉.紅色旅游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1).
[3]張?zhí)┏?肖發(fā)生.紅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學與研究,2010(1).
[4]肖發(fā)生.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5]李罕,劉章坤.關于紅色資源教育課程開發(fā)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