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太原電力高等??茖W校,山西 太原 030013)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一直促進英語教學質量和效果不斷提升。但是這樣的考試機制仍脫不開應試傾向,備考的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考試技巧上,而非真正的英語能力,所以翻譯等主觀題成為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2013年7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做了局部調(diào)整,調(diào)整后的四六級翻譯從原來的單句翻譯變成了現(xiàn)在的段落翻譯。2013年12月,這一新的題型首次應用在四六級考試中。本文將對學生做段落翻譯(新題型)練習作業(yè)通過新的評分標準打分統(tǒng)計并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應對新題型及提高翻譯技巧和能力。
CET6的翻譯部分是測試學生把漢語所承載的信息用英語表達出來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為15%,考試時間30分鐘。翻譯題型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長度為180-200個漢字。
段落翻譯考試練習:
(1)要了解中國文化,就應該對中國的戲曲文化有所了解。(2)中國地方戲種類很多,其中京劇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劇種。(3)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京劇的誕生大約是在1840年至1860年。(4)京劇是在吸收其他地方戲營養(yǎng)的基礎上形成的。(5)京劇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用北京方言;在音樂上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6)由于京劇是在融合各種地方戲之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它不僅為北京的觀眾所鐘愛,也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參考譯文:
(1)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ulture,you have to know somethingabout the Chineseopera culture.(2)In China,there are many kindsof local operas,among which Peking Opera is a representative one.(3)As an independent opera form,Peking Opera was approximately born between 1840 and I860.(4)Pekingoperaoriginated from absorbing theessentials of other local operas.(5)In Peking Opera there is a clear division of roles;the spoken partsare in Beijing dialect;and huqin,is the main accompaniment instrument.(6)Since Peking Opera has combined the cream of various local operas,it is enjoyed not only by Beijing audience,but also by peopleall over the country.
得分情況統(tǒng)計及學生翻譯問題歸類如下:
1.學生得分統(tǒng)計情況
CET6的評分方式由原來的語法點給分變成現(xiàn)在的總體評分(Global Scoring),閱卷員需要通過對考生翻譯中的語法、用詞以及拼寫錯誤進行量化,然后扣分,也就是閱卷員根據(jù)翻譯的總體印象,即文章的總體表達給出分數(shù)檔。
共交卷125份,最高分13分。其中5人在10分-12分,38人在7分-9分,35人在4分-6分,40人在1分-3分,7人為0分。翻譯占到15分,只有達到9分以上才算及格,但是只有不到22%的學生及格,說明學生的翻譯能力與大綱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2.翻譯中的問題歸類
(1)詞匯及語法問題
CET6的翻譯題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又加上考試不允許帶字典,可見對學生詞匯量有更多的要求。比如:第一句中的“戲曲”如何翻譯?許多學生詞匯量欠缺,用“song”來代替,這是不準確的,“中國戲曲”應譯為“Chinese opera”。那“opera”應該是當可數(shù)名詞呢還是不可數(shù)名詞呢?有些學生認為戲曲是抽象的藝術是不可數(shù)的,所以不應該加復數(shù)形式,將全篇的“opera”都當作抽象名詞來用。其實“opera”在這篇譯文中也可以是可數(shù)名詞,因為戲曲有很多類別,當我們突出類別時,它就是可數(shù)名詞了??梢?,學生在名詞單復數(shù)的語法問題上存在疑惑。再者,如何用對詞性也是學生常出的問題。比如:第二句的“有代表性的”,大多數(shù)學生知道是用represent的相關或派生詞,但是是representing還是representative就不清楚了,說明學生詞匯掌握不扎實。一個詞,其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形式如何拼寫,有哪些特殊用法等等都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在以后詞匯和語法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注重督促學生單詞歸類、比較再記憶。
(2)中國特色語言的翻譯問題
第五句中“念白”的翻譯是很多學生的攔路虎,京劇里的念白是什么?怎么翻譯?這一問題一方面反映出學生的常識欠缺,平常只學習專業(yè)課相關的知識,對于其他事物不聞不問。翻譯的內(nèi)容是包羅萬象的,只有增大閱讀量、擴大知識面才能彌補知識缺失。另一方面,知道“念白”的意思,但是不知該用英語怎么表達?!澳畎住敝傅氖侵袊鴳蚯腥宋锏莫毎谆蛘邇烧叩膶υ?,因而此處在翻譯時可將其靈活譯為“the spoken parts”。另外,此句中的“胡琴”也沒有英文對等詞,可用漢語拼音“huqin”代替。中文有許多詞匯因文化的不同而在英文里找不到對等詞,就需要學生在平時加大雙語閱讀量,對比某些中國特色詞句英語表達形式,或是英文的某些表達如何用中文準確翻譯。只有這樣不斷比較、鉆研,才會翻譯得游刃有余。
(3)句型單一、譯文結構混亂問題。
第6句中,“在……的基礎上形成”這個句式幾乎所有學生都用到“be formed on thebased of…”這樣的句型,因為平時積累有限,只能保證用對句型,但想不到更恰當?shù)木湫?,其實用“oriented from”更為妥當和形象。句型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學來的,要通過閱讀來學習句型用法,通過寫作去練習,這樣對翻譯大有幫助。另外,學生譯文從整體上看不是一篇有清楚結構的文章,而是一句一句拼湊而成的。中間的連接詞運用不當,有些譯文整篇文章幾乎沒有連接詞,有些通篇都是逗號,末尾才用句號。從以上問題看出學生寫作水平有限,很難把握文章架構,為其謀篇布局。
筆者認為,學生出現(xiàn)的翻譯問題是表象,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和考試制度本身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有以下幾點需要認真考慮:
1.英語讀寫課加強翻譯訓練
全國通用的大學教材所提供的翻譯素材非常有限,對翻譯原則、方法及基本技巧也未提及,但學習大綱對翻譯能力是有要求的,所以教師還需要教授相關的翻譯知識。筆者認為,可以將每篇課文當做很好的翻譯練習。教師帶領學生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別鍛煉學生的視譯能力和筆譯能力。通過提問學生,找出學生翻譯的普遍問題并歸納,此后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練習。
2.加強寫作與雙語閱讀能力
實驗研究顯示,英語寫作與漢譯英之間存在較高的正相關,英語寫作成績越高,漢譯英成績就越高。英語寫作都是由漢語先在腦中形成,再轉化為英語,一般很難徹底擺脫母語思維和母語轉化目的語這一模式。漢譯英是直接訓練從漢語思維和表達轉化到英語思維和表達,也是寫作的基礎。然而朱柏桐教授認為,提高漢譯英水平的關鍵在于提高寫作能力。她認為,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翻譯是用英語寫作,而非自由創(chuàng)作。所以,除了要將原文表達得全面、準確外,還需要有堅實的寫作功底來搭建譯文結構。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加強寫作練習是提高翻譯能力的方法之一。同時,雙語閱讀也是提高翻譯的有效方法。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思維不同,思維差異導致語言習慣不同。雙語閱讀是學習者對比中英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的一個途徑。比如,同樣是一份景區(qū)介紹稿,我們熟知中文如何介紹,但英文是怎樣的寫作套路,譯文怎樣能最大程度地貼近英文的語言習慣,這就需要雙語閱讀來過渡和嫁接二者了。
3.堅持英語學習并適當做自我翻譯訓練
二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練習和積累才會進步。翻譯也不能一蹴而就,因其本身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需要堅實的語言功底和一定的翻譯技巧。堅持學習英語,讓英語充斥著每天的生活、學習,保持對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比如:看看英文說明書、英文廣告,學學英文流行語、中文流行語的英文翻譯,多多注意影視劇里有趣的中文字幕翻譯,返回去查找原英文是如何表達的等等。在日常的學習中,手邊的任何英文教材、雜志等都可用拿來做簡單的視譯練習,通過和同桌或好友一起來比賽提高翻譯水平,為以后的英語考試做充分的準備。
[1]田甜,王世慶.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寫作與漢英翻譯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外語教學研究,2010(4):133-134.
[2]許建平.從CET4翻譯考試看學生翻譯能力的欠缺[J].中國翻譯,2000(6):44-46.
[3]劉光哲.怎樣彌補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不足[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200-201.
[4]李炯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J].大學英語,1997(8).
[5]蔡基剛.英語教學與英語寫作中的汗式英語[J].外語界,1995(3):36-39.
[6]林克難,籍明文.應用英語翻譯需要理論指導[J].上??萍挤g,2003(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