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良
孝心為何不能等待
XIAOXINWEIHEBU NENGDENGDAI
何慶良
何慶良,1955年生,1972年入伍,獲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新聞學(xué)碩士學(xué)位,中國人民大學(xué)法學(xué)博士學(xué)位。曾任職于中共中央辦公廳人事局、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現(xiàn)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與人合譯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人生的鑰匙》(昆侖出版社)、《世界海軍史》(解放軍出版社)等多部。另著有《掠影VS反思》(萬卷出版公司)等。
這是一本用真情和淚水寫出的日記。
它是一個兒子為懷念母親寫下的心路歷程,卻道出了天下已經(jīng)失去了母親的兒女們的心聲。
我堅信,許多失去了母親的兒女都有這樣的愿望——為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母親留下一點什么。
我深知,作為兒女,誰都不能忘記那段生死離別的日子,誰都想把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記錄在人生的記憶里。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想做的人太多太多,而踐行這個愿望的人卻極為鮮見。迄今為止,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沒有人出過一本日記來表達對母親的追憶。
堅持把這本日記寫完,既是對毅力的考驗,也是對孝心的檢驗。由于工作的原因只要稍有放松,就可能因為疲勞和繁忙而放棄,但那將是讓自己永遠不能解脫的自責。
“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種追悔,放棄對追悔的補償,情何以堪?!
用一種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遺憾,不僅是我個人的心理感受,而且也是許多人的同感。在我熟識的友人中每當提及未能盡孝的話題,失去了母親的人都會有共同的遺憾:因為工作勞碌,因為撫養(yǎng)孩子,忘了去關(guān)愛孤寂的母親,沒有抽出時間去孝順老媽媽。含辛茹苦的母親走得太早,我們的盡孝來得太遲!
每個有孝心的兒女都有一個心愿:當我們功成名就,當我們擁有汽車別墅的時候,我們會給老媽媽更多的金錢和物質(zhì)上的享受,讓老人好好享受一把,頤養(yǎng)天年!
然而,垂垂老矣的雙親的生命是有限的。孝心不能等待。一位友人告訴我,多少年來,他夢想給父親買一套房子,裝修好,然后接老人與自己住在同一個城市。當夢想實現(xiàn)的時候,他興致勃勃地趕回老家接父親,恰好就在這一天,父親溘然長逝。他追悔不已,因為這份孝心他努力了十多年,父親卻沒有享用一天!那扇孝敬的大門被永遠地關(guān)閉了,留給他的是永遠的悲思與遺憾。
據(jù)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于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quán)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jié)構(gòu)組成有會意字。按照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jié)合。君不見,“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jié)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嘆先賢的聰慧與睿智。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缎⒔?jīng)》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tǒng)而煩瑣的規(guī)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jīng)》·紀孝行章第十)《孝經(jīng)》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jīng)》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孝經(jīng)》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tǒng)被世代延襲,并積累了許多典型,如供兒童蒙學(xué)的經(jīng)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范本。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tǒng)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lǐng)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
我的母親也去了。她僅僅是一個極為平凡的女性,但她崇高的品性并不會因為她的默默無聞而被埋沒,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為她的離去而惋惜,而我最大的心痛就是未能報答母親的深恩大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边@是夜闌人靜時分一種椎心的痛悔。我相信,這種由衷的情感絕不為我個人所有,而是千千萬萬做兒女或者晚輩相通的情感與遺憾。
母親走了,可以盡孝的大門關(guān)上了。每天清晨和夜晚當我走出家門前和打開房門后都要為母親的遺像點燃一炷香,對著母親慈祥的遺像道一聲別,報一聲到。然而,這種精神的自慰卻無法撫平自己未能及時行孝的痛悔。
我經(jīng)常凝望著母親的遺像懺悔那些無知的決定和作為:入伍后連續(xù)十二年沒有回家過春節(jié),要么發(fā)揚風格讓別人回家,為了得到一番口頭表揚;要么埋頭于書堆,去尋章摘句做筆記;要么查閱資料復(fù)習備考,寫論文……
我不是沒有孝心的兒子,但總想先奮斗再行孝,讓孝敬留在心中,讓孝心留在等待中……
如今,當我認識到“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的時候,母親已經(jīng)走了,留存在心中的是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
為了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也是為了告誡那些徒有報效宏愿的兒女,我寫下了這本日記,旨在醒示愿意盡孝的人們:
別“忘了時間的殘酷”,
別“忘了人生的短暫”,
別“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別“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畢淑敏語)
否則,你將永遠無以盡孝,因為孝心不能等待!
獲重慶“十佳渝版圖書獎”
獲第十一屆重慶市“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
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子午書簡”欄目、香港鳳凰衛(wèi)視“書途同歸”欄目、重慶日報、華商晨報、遼寧青年、遼沈晚報等多家媒體介紹
楊瀾、潘石屹、畢福劍薦讀之好書
自2008一2013五年間,該書被再版和加印達四十次
不同,信仰,始終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的人生問題?!u論家 張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