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充閭《逍遙游——莊子傳》"/>
初國卿
散文格調(diào) 傳記肌理 學者風范——讀王充閭《逍遙游——莊子傳》
SANWENGEDIAO ZHANJIJILI XUEZHEFENGFAN
初國卿
1988年,我和王景濤曾為充閭先生的散文寫了第一篇評論,題為《在尋找與感悟中發(fā)現(xiàn)靈性——評王充閭的散文創(chuàng)作》,刊于當年的第4期《當代作家評論》上。如今,二十六年過去了,在讀了充閭先生的多部散文集后,再讀他的新作《逍遙游——莊子傳》,對他的創(chuàng)作與學問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讀充閭先生著作之前,我曾翻看了王新民、道紀和張遠山等多個版本的《莊子傳》,毋庸諱言,在所有關于莊子傳記一類圖書中,充閭先生的這一部無疑是最好的。其他人的多是小說家言,不乏用大量人物對話來虛構(gòu)情節(jié),充滿豐富甚至離奇的想象。相比之下,充閭先生的《莊子傳》則更為細密與切實,體現(xiàn)的是散文格調(diào)傳記肌理和學者風范。
在《逍遙游——莊子傳》中,作者的散文格調(diào)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學界讀到這本書的第一感受是這本著作更像是一部大長篇散文。其給人突出的感覺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個是散文家與散文家在對話,另一個則是通篇的散文情趣。
按著充閭先生此書中的記述,今年是莊子逝世兩千三百周年,正好是在這一年,《逍遙游——莊子傳》出版,從這部書中,我們感到,這是時隔兩千三百多年的時空,兩位散文家在促膝對話。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研究莊子的學者,無不認為莊子的散文寫得最生動、最優(yōu)美、最具個性化,因而最深受人們的喜聞樂見。莊子散文之所以特別受到人們的青睞,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與莊子其人具有“洸洋自恣”的氣質(zhì)及其散文富有濃厚浪漫主義的特色密切相關。在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是兩種比較突出的不同的藝術(shù)流派。莊子散文當之無愧地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最早杰作,哺育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成長和發(fā)展。郭沫若認為,大半個中國文學史都受到莊子的影響,此話并非言過其實。如果后世要給這樣的莊子、散文家的莊子來立傳,我想只有一流的散文作家才更有資格。這一點,充閭先生當是不二人選。
充閭先生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大量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僅證實了作家朝野不驚、依然故我的處事哲學,在紛亂如云的文化時代對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問題處理得鎮(zhèn)定和成熟;同時,也在他關注的文學和文化命題中顯示著他純粹的審美趣味和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他的散文可以概括在歷史文化散文的范疇之中,但是,他在作品中所能達到的歷史深度和情感深度,他的散文所散發(fā)出的文學魅力,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他能與莊子對話,能寫出一部最好的《莊子傳》,寫出一部不同于別人的帶有散文格調(diào)的《莊子傳》。
不可否認,充閭先生在精神深處,許多方面是與莊子相通的。莊子的思想、學問、功力,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心靈層面與精神境界,也就是通過釋放精神能量,陶冶、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教人忘懷得失,超越現(xiàn)實種種庸俗的計較。而充閭先生,就其個人趣味,似乎和莊子的境界更為接近。就其本質(zhì),他是以莊子之心養(yǎng)性,以孔子之形治業(yè)。這不僅可以在他以往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來,在這一部《莊子傳》中更有所體現(xiàn)和得到證實。
在本書第十七章里,作者寫莊子的逝世、莊子哲學境界中所面臨的生與死。很自然地,作者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二十年前,曾經(jīng)歷過的一場重大生命劫難。記得林語堂先生說過,讀者選擇作家是去尋找與自己相似的靈魂。于是作者在病床上選擇了莊子,從莊子的自然觀、生命觀、價值觀中獲得領悟,汲取力量,同時又與數(shù)位學者朋友,如G兄、H女士、眼鏡S,暢談這種體會。那一段時間,作者可謂是與莊子作了一場透徹的靈魂對話。多少年過去了,作者感慨頗深,所以他能在這一章的結(jié)尾,用最具散文格調(diào)的話寫道:“于今,歲月的河川中,已是千帆過盡,昔夢追懷,只剩下雨絲風片,倒影屐痕,還在陪伴著漸近老境的文友們,在蒼茫的暮色里匆匆地行走。而最令人凄愴不盡的是,在我病后的第二年冬天,G兄竟以花甲之年死于車禍,提前‘物化’,成了歷史人物。淡煙斜日,憑吊無蹤矣!”這已不完全是傳記語言,而是純散文文本了。然后正是這種格調(diào)的文本,才與莊子離得更近,更能完成對晤。
在散文情趣上,《逍遙游——莊子傳》給人的感受更是突出。
我們今天看莊子,覺得他是個天才的有趣味的人,尤其是有散文的天才與趣味。同樣,充閭先生也是,他也是一位有著散文天才與趣味的人。記得邵洵美曾說過這樣的話:“趣味是一種人工的天才,而天才則是一種自然的趣味。沒有天才,你的趣味難以表現(xiàn);沒有趣味,你的天才會變成畸形。魯迅有天才,沒有趣味;茅盾有趣味,沒有天才;達夫有天才又有趣味,在他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見他整個的人格?!蓖瑯?,我們在莊子的作品里,能看到莊子的整個人格;在《逍遙游——莊子傳》里,則能看到充閭先生的整個人格。而這種人格以散文的格調(diào)表現(xiàn)出來,則更為生動,更為可愛。
我在讀這部書的時候,感到每一章都是一篇獨立的散文。全書三十六萬字,二十章,平均每章一萬八千字,正好是一篇歷史文化散文。而每一章里,不管是敘述、描寫抑或少量的抒情,都充滿著濃郁的散文格調(diào)和散文情趣??聪旅孢@兩段文字:
——漫步在魯西南、豫東、皖北大地上,但見稻麥蒙茸,河渠縱橫,高速公路坦平如砥,兩側(cè)遍是良田、沃野,完全不是意念中的丘壑起伏、湖澤密布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觀已經(jīng)同《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地理志》等文獻所記載的迥然有異。無情的時間之水,把一切都帶向遠方,埋入地下。似曾相識的黃沙、遠樹、夕照、炊煙、又有哪一樣還殘存著舊日的蹤影?古籍中提到的勾瀆之丘、中丘、乘丘、梁丘、青丘、左丘、犬丘、陶丘、襄丘、富丘、谷丘、黎丘、沈丘和汳水、濠水、濮水、雕水、泓水、蒙澤、孟諸澤等自然景觀,已經(jīng)百分之百地變形了,甚至從地面上消失了;更不要說有生命的百代人生——飲食男女,生育死亡,饑饉流離,刀兵戰(zhàn)亂,伴隨著悠然遠逝的碧水清風,榮枯代謝的庭花岸柳,盡數(shù)淘洗得杳無蹤跡。(第二章)
——莊子是平民,莊子就在人間,就在我們身旁。在我的讀書印象中,覺得如果給他畫像,不應忽略這樣三個特征:首先是那種寵辱不驚、心平氣靜、悠然自得、瀟灑從容的神情和氣度;其次,要把他那饒有風趣、好開玩笑、滑稽幽默、富于感染力的智者形象表現(xiàn)出來;最后,形貌上看去,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屬于那類鉆到人群里很難辨識出來的普通人物,引人注目之處,是身形瘦削,“槁項黃馘”——干癟、細長的脖子,托著一個面色枯黃、前額笨重的腦袋。(第五章)
從中可以看出,充閭先生善于用散文的格調(diào)和語言,把沉啞湮滅的地理歷史喚醒,讓我們聽到濠梁觀魚、逍遙而樂的陌上驪歌;把歷史深處的人物喚醒,讓我們看見鮮活生動的哲人瀟灑從容的形象。充閭先生多年在歷史和散文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是一個能與古人對話的散文家。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充閭先生又是這個時代人文書卷的產(chǎn)物,是從容、雍雅、才情、自適的人。
初國卿,1957年生于遼寧北票市,1982年畢業(yè)于沈陽師范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渡蜿柸請蟆犯笨行闹魅巍,F(xiàn)為遼寧散文學會會長,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沈陽日報》編審,遼寧大學、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著有《唐詩賞論》《佛門諸神》《期刊的CIS策劃》等,主編《三李詩鑒賞辭典》《遼海名人辭典》《偽滿洲國期刊匯編》等。出版散文集《不素餐兮》《春風啜茗時》《當時只道是尋?!返?。作品曾入選大學教材與多種選本?!恫凰夭唾狻帆@第三屆“遼寧文學獎”。
我們知道,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傳記作者在記述傳主事跡過程中,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斷,但和小說不同,傳記一般不虛構(gòu),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但這一基本要求對于后世寫《莊子傳》的人來說卻是難之又難,如果不虛構(gòu),幾乎不可能,所以此前的《莊子傳》就難以逾越虛構(gòu)這道坎,所以為莊子立一部真實可信的傳記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尖端項目。
縱觀前人傳記的寫作方式,在寫法上都有一些共同之處,就是基本上按照傳主生平經(jīng)歷,由少而壯、由壯而老地次第展開。這既遵循人物的成長規(guī)律,也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但《莊子傳》卻難以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莊子給后世留下的資料太少了。當年的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歡莊子,他雖在《史記》里也為莊子作了傳,但卻是把他放在《老子韓非子列傳》中,只有區(qū)區(qū)二百三十四個字,且家世出身語焉不詳。幸好還有今本《莊子》三十三篇流傳,不然,今人就更無法領略莊子的偉大了。但這三十三篇,也只有六萬五千多字,只能從中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與文學成就,看不出他更多的生平之事。所以后人全然不知莊子的先世與遠祖的來歷,甚至連祖輩、父輩、子孫輩的情況都一無所知,本人的生活行跡更是一概闕如。莊子的生平,在后人看來就是一個“恍兮忽兮”的謎團。
這種情況下,若要從《史記》中的二百三十四個字中創(chuàng)作出一部三十六萬字的傳記,難度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在這種難度之下,充閭先生完成了《逍遙游——莊子傳》的寫作,雖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散文文本,但整部書卻有著脈絡清晰的傳記肌理,既寫活了莊子,同時也還原了莊子,因此獲得讀者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評。
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了解為莊子立傳的難度,因此他在對傳記文體的把握上,頗費了一番心思。既避開了編年體的寫作方式,同時又在文中暗含著編年的脈絡。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經(jīng)過幾度梳理、整合,像展開的一把折扇那樣,在傳主這一軸心統(tǒng)領下,向外輻射式地伸出二十只去扇骨。亦即圍繞著‘逍遙游’這個主旨,按照這二十個大體上以傳主生命流程為序,相互聯(lián)結(jié)、彼此照應,互不重復、各有側(cè)重的專題,逐一充實、撰寫,一如勞蛛綴網(wǎng),漸次成篇?!弊髡咚f的“傳主這一軸心”和“傳主生命流程”,實際上就是這部傳記的編年脈絡,也即傳記肌理。
為了很好地突現(xiàn)“傳主生命流程”即傳記肌理,作者將全書二十章分為五組,每一組都以散文筆法敘述傳主的哲學思想、精神追求、價值取向、胸襟視野和審美特點,同時又以考析的方式重點交代傳主的里籍家世、身世個性、交游行跡、授徒著述和身后哀榮。兩廂既經(jīng)緯分明,又水乳交融,恰如折扇的兩面,一面繪畫,一面書法;又同古書蝴蝶裝的前后頁,左右并列。這種寫作方法,既有傳記的可讀性,又有散文的靈動性,可以說是對歷來寫《莊子傳》的一種突破,也是最好的一種結(jié)構(gòu)方式。
如開篇一至三章,是作者結(jié)構(gòu)全書的第一組,對傳主作緒論性的綜述,同時分別就國籍、里籍和家世、身世以及社會時代背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做成文章。在第二章“鄉(xiāng)關何處”里,作者用了大量筆墨,綜合歷代學者所論和自己的實地考察,將莊子的國籍、故里和活動范圍一一縷析清楚,最后得出結(jié)論:“其行蹤者,當是西至梁國,南到濠梁,北觀黃河,東臨大海,又曾釣于濮水,居于宋之‘窮閭陋巷’,主要活動于宋、魏之地?!鋰鴮贋樗?,世居蒙地。——至于其故里所在,當為宋國都城商丘的東北部,即蒙縣城北、汴水南十五六里的地方。而具體地點暫時尚難指認,除非未來有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比如地下發(fā)掘出竹簡、碑碣、墓葬等實物。”這種論敘可謂翔實而客觀,這已不僅是散文家之言,而是學者和史家之言了。
再如第十七章“哲人其萎”,從題目上看,是寫莊子的逝世。但這一章的絕對篇幅卻是在講莊子對待病痛和死亡的哲學態(tài)度,甚至以自己為例,體味莊子的精義。但這不妨礙作者在這一章里敘述“哲人其萎”:“他把一個混沌的宇宙納入了博大的胸懷,而時間卻在他的身上停止了走動。也正是這一年,公元前286年,莊子的祖國——立國七百六十一年的古宋,為北方的強鄰齊國所滅。先生享年八十三周歲?!辈还茉鯓拥匾陨⑽膶憘鳎髡卟煌倪€是傳記肌理。這一章可謂與前三章相呼應,從而完成了為莊子立傳的主旨。
作者為了讓傳記肌理在這部作品中貫穿始終,在寫完莊子逝世之后,還列了第十八章“身后哀榮”和第十九章“文脈傳薪有后人”,從而讓這部《逍遙游——莊子傳》更為完整,也更為豐富。
為莊子立傳,光有傳記肌理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的還應當有學者的深度與風范。
充閭先生是一位散文家,更是一位學者。就莊子研究而言,他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這一點不僅在當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少有,就是在學界也鮮有比肩者。關于這一點,他曾在《莊子其人》這篇文章中說:“算來,結(jié)緣莊子已經(jīng)六十多年了。記得在我就讀私塾的第六個年頭,‘四書’、《詩經(jīng)》《左傳》《史記》都讀過了,塾師確定:從是日起,誦讀《莊子》。那是一部掃葉山房民國十一年印行的四卷本,是父親回祖居地河北大名探親時,在邯鄲書局買到的。……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月亮早已沉沒下去,花開葉落說不清多少次了,敬愛的塾師已然骨朽形銷;而‘口誦心惟’的綠鬢少年,也已垂垂老矣。滄桑閱盡,但見白發(fā)三千,只有那部《莊子》,依然高踞案頭,靜靜的像一件古玩,意態(tài)悠閑地朝夕同我對視。而莊子本人,更是一直活在我的心里,不時走進魂夢之中?!?這樣深入地研究與鐘情理解莊子的人,在當今之學界,在散文界還能找出幾位?
美國漢學家因為語言隔閡而想象豐富,容易發(fā)生“誤認天上的浮云為地平線上的樹林”(mistak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tobe forests on the horizon)的毛病,故著名史學家楊聯(lián)升特別強調(diào)對文獻原義的理解,倡導“訓詁治史”,以為“研究中國史的人必須具有起碼的訓詁學素養(yǎng)。夠不上這種要求的研究者,只能算是玩票性質(zhì),而不會成為一個全健的漢學家?!痹凇跺羞b游——莊子傳》中,作者對莊子“道”的五張面孔的解讀,對十大謎團的破析,都體現(xiàn)出其扎實的古文字功底,即“訓詁”之學。其中最讓人服善的是作者治史的功夫。如對莊子故里“蒙”的考辨,對莊子的齊魯和楚國之游,對歷代的莊子研究脈絡,以及后世詩人之詠,都展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對文獻的熟練掌握與運用。
在書中,充閭先生還以其淵博的學識,將古今中外許多詩文典故隨手引來用以證明莊子的觀點。曾有人統(tǒng)計,《逍遙游——莊子傳》一書直接涉及論述莊子的著作七十八部,所及中國古典文獻一百三十五部,讀莊詩五十八首,古今論莊及相關著作人二百五十八人,提到外國名著十九部,名國名家四十人。由此可見此書容量之大,內(nèi)涵之豐。比如在第六章中,作者用數(shù)學的減法來解讀莊子的哲學,并以秦始皇、成吉思漢和拿破侖的加法相對照。還引用了宋代詩人蘇軾、陸游、范成大,清代的曾國藩、曾國荃,民國的林語堂等人的詩文,還有柳宗元的《蝜蝂傳》、曹雪芹的《紅樓夢》、袁枚的《隨園詩話》、民間的《解人頤》、禪宗的偈語,以及西方的阿爾忒彌斯月亮女神廟、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帝、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倫敦的湯普森急救中心、美國石油大亨默爾、法國女作家加尼哀等,來深入分析莊子的思想精義。
充閭先生為了莊子,皓首窮經(jīng),行走中原,以學者兼散文家的嚴謹與創(chuàng)造性以及想象力,與莊子這位絕古空今的往哲展開了一場鑿破時空、混同幽明的對話,從而奉獻給了世人一部不可多得的,可以典藏的《逍遙游——莊子傳》。
為了寫好《莊子傳》,作者在治史治學的基礎上,還不辭辛苦地做了大量有如田野考古般的實地考察。這正如作者在第二章中所說:“我于1997年、2005年、2012年,曾前后三次,帶上《莊子》和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戰(zhàn)國卷》,還有一些治莊學者的論辯文章,在二十多天時間里,往返于南北直線距離大約三百公里的狹長地帶,踏訪了上述一些地區(qū)。三次訪察的重點有所不同,方法各異:第一次是按照傳聞中的莊子遺跡,定點、聚焦,實地訪察,去了商丘、開封、曹州、鳳陽(濠梁)等地,獲取了一些直觀印象;第二次,沿著《莊子》一書中提供的線索和現(xiàn)當代學者制定的莊子活動年表,北起曲阜、菏澤,中經(jīng)商丘、開封,南下皖北,旁及邯鄲、大名等地,亦即戰(zhàn)國時的宋、魏、魯、趙、楚等國的部分轄區(qū),察其川澤丘阜,遍覽府州縣志,凡是莊子可能到過的區(qū)域,盡量實地踏查一番;最后這次,在菏澤、商丘、亳州三市及其所屬六個縣區(qū),先后十幾次邀請有關人士,包括當?shù)匾恍┲吻f學者進行座談,聽取意見,交換看法,搜集資料,獲得許多有益啟發(fā),掌握了一些新的線索。”這樣的行走,都是為了莊子,為了能與莊子對話,這是一個作家的開闊視野,更是一個學者的嚴謹風范。
正是在學術(shù)學識與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才有了《逍遙游——莊子傳》的成功,才有了作者對莊子人格魅力與哲學思想的把握。
莊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如高妙深邃的哲學思想、自如放達的精神境界、充滿哲思與詩意的文學成就等等,但我覺得他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他內(nèi)心深處充滿對現(xiàn)實世態(tài)的悲憤和熱望。
除做過漆園吏以外,莊子沒有做過其他的官。據(jù)《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活烏龜,也不愿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死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對于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xiàn),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中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于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這一點,充閭先生也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他說:“莊子表面上是冷對世情,清靜無為的,但在內(nèi)心深處卻充滿著對現(xiàn)實世態(tài)的悲憤和熱望,他是一個對現(xiàn)實有著強烈愛恨的人?!蔽艺J為后世研究莊子,張氏和充閭之言都可謂搔到了莊子的癢處。這是一個學者的深邃和風范的體現(xiàn),用莊子的話說,可謂有“坐忘”之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當年的莊子,還有今天的充閭先生,才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德國18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曾經(jīng)說過:“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兩千三百多年前,在那“還鄉(xiāng)”之路上,莊老先生穿著一襲綴滿補丁的粗布衣裳,腳上系著綁帶的草鞋,肩背一個破舊的行囊,曉行夜宿,穿行于蜿蜒起伏的山陵丘壑之間,樂此不疲,尋尋覓覓。他感受大千世界的奧蘊深邃、繁富多彩,靈思啟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哲學美學風格。兩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充閭先生為了莊子,皓首窮經(jīng),行走中原,以學者兼散文家的嚴謹與創(chuàng)造性以及想象力,與莊子這位絕古空今的往哲展開了一場鑿破時空、混同幽明的對話,從而奉獻給了世人一部不可多得的、可以典藏的《逍遙游——莊子傳》。我想作者和讀者對這樣一個結(jié)果都是愜意的!
責任編輯 陳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