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名強
清同治元年,他的糧店開張了。別的糧店都專心賣糧,他卻下令大量收糧,倉庫積壓許多,還發(fā)霉一部分。他不急于銷售,派學徒去觀察別的糧店收糧的過程。半年過去了,他又派人去研究銷售的門路,哪些地方缺糧。這一年,他不但沒賺錢,反而貼進去不少的花費。
年底盤貨時,幾個學徒看不到前景跑了,管事找到他:掌柜的,生意不是這么做的啊,小本生意,需快速流通,樹挪死,生意要周轉才能活。他頭都沒回:急什么?今年,咱們沒虧,賺了經(jīng)驗。
第二年,他開始售糧了。市面上的糧,總要在精糧中摻雜一些霉變的,他卻不這么干,精糧就是精糧,一顆霉糧不摻。最好的糧,跟市價相同;差一些的,低于市價三成銷售。這個價格,等同于原價出售,人工花費還得貼上,賣得越多,賠得越多。但他仍下令大量出售,一時買者如云。不出三月,庫存去半,他抽調人手去收糧,同時沒有停下原價銷售的步子。
跟他一起投資的表哥著急了,去年不賺,今年又要賠,這做的是什么生意?他仍不急:今年,賺的是人氣。
第三年初,他接到了四川官府及軍隊的訂單,談好九月供糧。三月,云南大旱,所有農(nóng)作物歉收,他只能高價收糧。離交糧的季節(jié)越來越近,所有人都慌了,糧食不夠,如何面對官府責難?他找同鄉(xiāng)借了銀子,去江南收購糧食,再花費無數(shù)運到四川,賠了大半身家。
其他糧商都在等他關門歇業(yè)時,他一如既往,收糧,低價售糧。九月,遇瘟疫,云、貴、川皆有涉及,民不聊生,他以全族田地、房屋做抵押,貸款從江浙又購進糧食,放糧救災,一時名動天下。
他的樂善好施之舉,卻遭到全族人反對,族人要求他償還財產(chǎn),并分家劃清界限。族長問他:咱們家小底薄,做善事,不在此時。你交個底,今年又賠了多少?何時是個頭?他不急不躁,云淡風輕地說:今年,賺的是信義。來年,該是賺錢了。
同治四年,“同慶豐”號糧店經(jīng)三年厚積,生意爆發(fā),官、商、民都好與他做生意,滇川一帶,凡論及糧食,無不說滇南王四“樂善好施,信義為先”。
王熾歷數(shù)年經(jīng)營,成滇中富商,人稱“錢王”,獲四品道員職銜,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誥封“三代一品”封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超出了胡雪巖的“二品”商人封號。
生意要怎么賺?先學經(jīng)驗,后積人氣,再立信義,等把這些都賺到了,自然會賺到錢。
(摘自《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