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山
摘 要: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和推進,教師的主導作用向學生主體作用的轉變,合作教學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成功的課堂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對話的平臺和條件,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將訓練技能、培養(yǎng)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并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實踐
高中地理選修課教學內容作為高考測試內容的組成部分,是高中文科學生的必學課程。選修課文不少,但高考對選修課內容的測試較少,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如何上好選修課是每一個教師值得思考與探究的事情。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進行著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常識,經過實踐與探究,逐步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形成良好的學習過程。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學案,進行自主學習
“學案”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方案。學案的設計完全可以從學生的“學”出發(fā),為學生的“學”服務。學案是地理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我主要從以下形式展示學案,進行自主學習。
1.填空式:主要以選修課本中的概念及重難點知識為主線,使學生整體把握教材,加強記憶。
例如:關于生物多樣性
目前,世界上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的原因是由于 等自然原因和 等人為原因。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 、 、加大投資、加強 教育等。
2.表格式:主要以選修課本中的知識點的比較、總結規(guī)律為主,使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以達到深刻理解。
3.網絡式:主要以選修課本中關聯性地理知識為主,讓學生通過構建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因果關系的能力。
二、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對于事物的兩面性,他們會有不同的詮釋和表達方式。開展地理公開辯論賽,給他們一個平臺,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通過對知識的理解,準備充分的材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材中來,從而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的學習方式有一個轉變,使問題得到深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多角度地看待問題。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體現。
例如,在學習選修V《自然災害與防治》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自然界的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選修VI《環(huán)境保護》中,我們學習了應該怎樣的防治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而本身造成這些環(huán)境問題的主體又是人類本身,從而得出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種,即(1)人作為自然之子,是自然自身演化的結果,從而作為自然的一部分;(2)人作為外在于自然的存在物,獨立于自然、與自然相并列。
根據以上闡述,展開主題為“人類是/不是大自然的保護者”的辯論賽。
通過充分的準備,精彩賽事的過程,學生開闊了視野,學到的知識也不僅僅局限于課本,更多地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觀察效果如下:進行合作教學能提供較為廣泛的思路和反饋信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有序發(fā)展,能夠大大地提高思維活動的有效性,學生通過合作來集思廣益、協作攻關,從而能使知識趨于完整,結論趨于完滿。在實踐操作中對于合作教學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和誤區(qū),因此我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斷地完善,促進合作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