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群
(寧波市愛菊藝術學校,浙江寧波,315000)
品德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具有診斷與調節(jié)、強化與教育的功能。其評價內容和方式對學生品行素質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評價能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和諧、全面地發(fā)展。在新課程的引領下,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以教學過程和結果為評價范圍,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全部成果為評價內容,真正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品德與生活課程對學生的評價目的不是為了對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作出終極性評價,也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和分等,而是利用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鼓勵,對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僧斍暗男W品德教學存在著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評價主體單邊和評價導向失常等問題,沒有發(fā)揮出評價在學生品德形成發(fā)展中應有的功能。為此,我校進行了幾年的探索,運用自行編寫的《品德與生活》校本教材,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嘗試新的教學評價策略,深入挖掘教學評價的內涵,倡導評價的多元化,保證了課程目標的實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激勵為主的評價可以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要,激勵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只有有效的評價才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建立自信,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獲得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品德課教學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的多元選擇。
學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大多是“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但也正是這種日常生活“瑣事”塑造著兒童的品性和人格。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币虼耍返抡n教學評價必須關注學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視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思路就是以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學校的藝術環(huán)境為背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由淺入深、德藝交融、螺旋上升,構建主題板塊,組織教材內容,設計主題活動。在主題活動中,我們?yōu)閷W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真實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得以充分發(fā)揮,并通過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等多元評價解決孩子們的認識問題,規(guī)范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變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教師在品德教學中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評價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以鼓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策略,多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能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和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要,真正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學《愛護我們的大“家”》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校園里各個教學區(qū)、不同專用教室的圖片,讓孩子們認一認。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是微笑地說:“你觀察得真仔細!”“你真了不起!”“講得太棒了!”……還以貼“小蘋果”的形式鼓勵學生認得越多越好,教師的語言和行動給了孩子們極大的鼓勵,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同時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再如:在教《漫游團結友愛的王國》一課時,教師講完《小螞蟻戰(zhàn)勝大青蟲》的故事以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他們紛紛說道“小螞蟻團結起來才戰(zhàn)勝大青蟲的”“我們要向小螞蟻學習團結友愛的精神”等。對于大家的看法,教師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同時提出希望,要求全班小朋友做到團結友愛,努力把我們的班集體建設好。
教師的激勵性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肯定與鼓勵,他們在品德課上不僅大膽舉手、熱情參與,還勇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使品德課堂成為他們暢所欲言的天地,課堂氣氛自然也會變得很好。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因此他們的生活狀況、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著差異。學生多元化的生活可以產生富有個性的體驗和各自獨特的選擇。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弊鹬貙W生的選擇其實就是對人性的尊重。教師在評價時,不能武斷地把學生的多元選擇與標準答案作比較,從而來衡量學生行為指向的對與錯,而應引導學生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轉化或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品德與生活》校本教材的“快樂我成長”一課后,讓學生一齊動手裝扮自己的教室。學生們都拿出了自己一學期所學的本領,有的畫畫,有的寫詩,有的拿出自己彈琴時、跳舞時的照片……這時,教師沒有用統一的尺度去評價學生,而是對以上學生的表現分別給予了鼓勵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多元選擇和真實的生活體驗,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品德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品德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其評價方式也是開放的。因此,教師可嘗試以學生為主、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開放性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參評的綜合評價方式,打破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界限,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教學資源,及時把兒童生活的新問題、社會的新信息吸收到品德教學評價之中,讓學生的成長獲得巨大的動力。
學生自我評價能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發(fā)揮學生主體性,體現了評價的人文性。在《品德與生活》校本教材的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自評,如:進步階梯卡、成長展示臺、成長記錄表、個人作品展示園等。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學會了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同時又能鞭策自己,提高了自我意識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能讓學生彼此增加了解。生生互評形式,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肯定別人的成績、欣賞別人。但在進行群體活動時,有些學生互不服氣,評價便成了“挑刺”和“指責”。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在評議時先說說值得大家學習之處,再提提小建議,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
例如在教學《我是才藝之星》一課時,教師先請班級里小提琴“才藝之星”李同學為大家表演《梁?!返闹x段。悠揚的琴聲拉開了上課的序幕,大家都陶醉在悠悠的琴聲之中。一曲終了,臺下掌聲一片,學生們?yōu)槔钔瑢W的精彩演出熱烈鼓掌,也紛紛稱贊他。教師隨即問道:“大家為什么都為他鼓掌呀?”“他的琴聲很動聽!”“他平時練琴時可認真了,我在藝訓課上看到過的。”“他拉琴時很有感情!”……李同學的臉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在這種氣氛的感染下,其他小朋友也踴躍上臺展示自己學習一年的成果。器樂、舞蹈、美術、書法、聲樂等表演紛紛登臺亮相,在場的小朋友們都拍手稱贊,大家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表演的小朋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稱贊,十分開心。而觀看的小朋友真心地贊揚別人,學會肯定別人、欣賞別人,也獲得了一份快樂。漸漸地,孩子們不再戴著有色眼鏡“挑刺”了,而是懷著真誠之心去評價小伙伴。
家長的參與評價表現了對子女各方面發(fā)展的關心,也體現了對教師的威望、教學水平與質量的關注。通過參與評價,家長不僅對多方面內容作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且提高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
如在教學《我是才藝之星》中,教師不但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活潑有趣的課堂中,還請學生家長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與孩子進行真誠的交流。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走到爸爸媽媽的身邊說說自己一學期來的收獲并展示各自的才藝,爸爸媽媽為孩子加油、鼓勵,使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學生體驗到成就感與來自家長的支持、理解,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多方位的訓練。有位家長曾說:“小女從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從對藝術興趣一般到喜歡上藝術,這些和學校的素質教育是分不開的。有好的老師才有進步的學生,我為女兒能在這樣的學校學習而驕傲,我為女兒身邊有這樣的老師而自豪。”
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學業(yè)負擔過重,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因而 “減負”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務。為了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應關注每個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改變以往一份試卷評定學生學習情況的方式,嘗試自行設計學生品德階段評價表。教師可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與校本教材的主題板塊內容相結合,通過每月一小評和每學期一總評的方式,從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等方面對每個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又全面地評價。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雖有幼兒時期的品行開始有所雛形,但還未形成習慣,真正的學習與教育應從小學階段開始,因此小學教育對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應該在生活、交往、勞動和活動中接受教育,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人類、對自然的情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所有美好事物的成長都是緩慢的?!被诖?,教師開展了每月一次評價的活動,從學生的日常表現出發(fā),設計“月評價表”,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形式,把每個學生的變化與發(fā)展記錄下來。這樣,既讓學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有了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又讓家長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不再一味地關注成績了。例如: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月評價表
(說明:每個評價欄目的下面有兩格,一格學生自己評價,一格他人評價,學生可以選擇老師、父母或同學為自己評價;評價結果可用“★★★★★”“★★★★”“★★★”來表示。如果在他評一欄中沒有得到“★★★★★”的,評價者還得寫上一句鼓勵的話。)
從學生生活的整體性入手,按照主題單元學習的邏輯,選擇主要活動,將品德課程的三維目標融合在一起進行評價,真正體現品德教學評價的開放性。這種策略可以讓孩子們清楚地了解自己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學習收獲和努力目標,可以鼓勵孩子大膽表露真情實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例如:
一年級學生《品德與生活》校本教材學期評價表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提到:“小學品德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fā)展,促進兒童的品德發(fā)展與生活能力提高;評價與教學實施、課程開發(fā)是一個整體,評價不僅是為了了解兒童的學習結果,它本身就是兒童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在評價過程中,兒童彼此間講述活動過程、分享探究發(fā)現和活動體驗、交流作品和活動心得,都是兒童學習的生動體現?!被谶@樣的認識,我們在《品德與生活》校本教材的教學中,通過各種有效的評價策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和建立自信,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礎。豐富的教學評價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學習興趣越發(fā)濃厚,同時縮短了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形成了寬松活潑的教學氣氛。學生不僅愛上《品德與生活》課,還樂于參加各種形式的品德實踐活動。豐富的教學評價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他們開朗、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立、開拓、合作、創(chuàng)新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豐富的教學評價,使家長對孩子的品德形成得以關注,真正實現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效交流與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品德教育合力。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新生成的課程,需要一種全新的教學評價與之相適應。教師在品德教學評價中的探索與實踐是無止境的,只有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對他們的鼓勵與肯定,才能使評價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1] 吳小平.德育生活化與課堂教學的滲透研究[J].教育觀察,2013(5).
[2] 戚萬學.品德課程應直面生活[J].基礎教育課程,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