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慕粱(整理)
“一方面我們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卻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們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服從規(guī)則,另一方面,在絕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獨尊;我們嘴上告訴孩子要艱苦樸素,但在行為方式上,還在給孩子買很多奢侈品。”于丹在一次演講中直言:我們都懂得“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往往很混亂。
“言傳不如身教”,相對于行為的強大,思想和語言往往是蒼白的。于丹的女兒也是獨生女,她兩歲時,于丹就告訴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頓飯前都要吃藥。所以她養(yǎng)成了習慣,每次吃飯前剛拿到筷子,她就說:“姥姥,吃藥!”她會明白她對姥姥是有責任的,有了責任會覺得很光榮。以前父母帶她出去玩時,她都會帶一個布娃娃,說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 歲,出去玩她就不帶她的“妹妹”了。大人就問她為什么,她說:“我要騰出手來扶我姥姥啊!”
有一年春節(jié)于丹帶她去麗江玩,女兒第一次去養(yǎng)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回來后她一手握著一只雞蛋,吃飯時也攥著不放。大家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這樣,兩只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了家,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里說:“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只雞蛋!”于丹說:“那一刻我心里挺慚愧的,因為我頂多想到給我媽媽買些土特產(chǎn),但沒想過不花錢還能給她帶回來什么。那時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沒有牽掛?!?/p>
成長的過程重于成功的結果
于丹個人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狀態(tài)。
在于丹眼中,教育孩子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尊嚴和自由。其實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yè)、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chǎn)生沖突,甚至出現(xiàn)新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任何好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尊嚴和自由。
于丹認為,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被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個人的尊嚴是他(她)自己的選擇。記得女兒5 個多月就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個人取向。她的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她喜歡“咔啦咔啦”起勁地擰瓶蓋。家里的阿姨就從她小手里搶過瓶子說:“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是女兒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去抓那個瓶子,繼續(xù)癡迷地擰瓶蓋。于丹后來去咨詢兒童心理學專家,專家說那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的時候,擰瓶蓋這個動作對孩子小肌肉的發(fā)育大有益處,可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八裕覀冋J為昂貴的電動娃娃更好,這只是成年人的標準。孩子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不該粗暴地剝奪它。”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chǎn)品,是“態(tài)度”。女兒4 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她“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的一個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于丹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她們又是剪又是貼,她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后,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她對于丹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庇诘ぢ犃撕苄牢??!白屛矣魫灥氖?,后來家里每逢打壞什么東西,她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于丹認為,做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掌握自我修復的能力,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態(tài)度,讓他們明白該怎樣去面對挑戰(zhàn)。如果你告訴孩子:“我會把你呵護得好好的,你這一輩子都不會打破花籃?!边@就是謊言了。孩子不僅會打破花籃,還會打破他們自己,會撞得頭破血流。這時候就要看他們有沒有一種能力,像修復花籃一樣把自己修復得更好,這種能力,在4 歲時告訴他們,并不算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