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海
新材料作文,大勢所趨,眾所關注,自在必然,但是,在迎考復習的過程中,卻是繁瑣令人難忍;其實,不妨由“個”到“類”,化繁為簡。特級教師沈中堯老師認為,新材料作文其實顯現的是由“個”到“類”,標題作文與之恰好相反。這說法正點到了新材料作文之“要”,在對新材料作文的理解上,化繁為簡,可謂高屋建瓴。
“類”與“個”之間的互動,標題作文由“類”而“個”,新材料作文則由“個”而“類”,以標題作文的舊鞋走新材料作文的新路,顯然是不行的。那么,一線的高三教師在具體的作文復習中如何做到化繁為簡?筆者認為:扣、推和拓,最為關鍵。下面以例說之。
例:一位裁縫在吸煙時不小心將一條高檔裙子燒了一個窟窿,致使其成了廢品。這位裁縫為了挽回損失,憑借其高超的技藝,在裙子四周剪了許多窟窿,并精心飾以金邊,然后,將其取名為“金邊鳳尾裙”。不但賣了好價錢,還一傳十,十傳百,使不少女士上門求購,生意十分紅火。
扣,提到“事”,緊扣有“材”,理準而不偏,理由事出。
所謂“扣”,分為明扣和暗扣。明扣,即寫作過程中提及材料并能直接將材料所蘊涵的立意明確地表述出來;暗扣,即在寫作過程中采用關鍵詞展現主旨的方式,將材料所蘊涵的立意委婉地展現出來。
但在現實的閱卷中,前者往往比后者更重要。這是閱卷工作的快速特點下的閱卷要求所致,即在90秒左右的時間內閱卷教師既要快速知道立意源于材料中并給以相應的分數。如此,明扣,這其實是一個無奈的而又必然面對的事實。
在實際的作文寫作中,“扣”的文字表達又有高下之分,最低層次的,是原材料照抄,那樣的“扣”是呆板的,自然會適得其反;最高層次的,則是既有對材料的概述,又有由材料而來的正確觀點,且在呈現形式上,句式靈活,表意生動,又富啟發(fā)性,如對上則材料:“完美作品轉眼成空,你如何是好?或許你會咒罵那小小的煙頭毀了你藝術的高峰,或許你會終日想著如何把它復原到起初無瑕的完美而再無新作誕生……絕望與希望本來就只差一線,以勇氣掙開絕望的束縛,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一個人總能創(chuàng)造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跡?!?/p>
推,提到“事”,緊扣有“材”,理合而順達,理順事行。
所謂“推”,是指在“扣”的基礎上,立意合乎推理,觀點鮮明無偏頗,理順事行。如上則材料,立意為“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創(chuàng)作”,就不符合材料的原意,就是說,從原材料中“推”不出如此立意。
回到材料,不難發(fā)現,“不小心”“廢品”“為了挽回損失”等詞,告訴我們“金邊鳳尾裙”的發(fā)明并非主觀創(chuàng)新和時尚潮流的產物,而是一種“挽回損失”,靈活地變“廢”為寶的作品?!芭既坏膭?chuàng)作”之說,自然無從說起;盡管“失誤”的“偶然”最終成就了“金邊鳳尾裙”,但,那只能立足于人的主觀能動性、裁縫的抗壓心理,以及其本人所具備的高超的技藝,所謂“藝高人膽大”。換一種思維推斷,即看似“偶然”之下,其實有著太多的“必然”。
綜合以上,立意即可以“推”出,那就是:要從失誤的陰影中走出,就需聰明過人的智慧、靈活變通的思維和高超絕妙的技藝;那就是: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那就是:人要從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棄的精神。
拓,提到“事”,“材”更有類,理究而有深,理豐事寬。
所謂“拓”,指的是在“扣”“推”的基礎上,將文章的立意和事例引向“類”,而非就意論意,就事論事。在緊扣材料立意的情況下,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數,這一步是關鍵。
“個”的材料中得出的“意”有其“類”的特征,但如果單就“個”的材料而論“類”的意,或單就“類”的意而論意,文章便顯得單薄,也缺乏普遍性,說服力自然不強。如,單就裁縫的事論“永不放棄的精神”;或單就“永不放棄的精神”論其精神?!邦悺睉撝赶蚴隆邦悺焙鸵狻邦悺?,就是說,“事”不單一,應有所“拓”;“意”亦不單薄,應有所“展”,如“從失誤的陰影走出來”的事情,需要多個(議論文一般不多于3個);“要從失誤的陰影走出來”的立意,也需有層次性,如“聰明過人的智慧”、“靈活變通的思維”和“高超絕妙的技藝”。如此,才能做到理究而有深,理豐事寬。
總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考查考生的應考能力、閱讀能力,而本質上更是考查其思維能力。面對材料,除了要在技術層面上,講求“扣”,還要在思維層面上,更要做到“推”和“拓”。要判斷、分析和推論,要讀材料查方方面面,材料中的人、事、物、情、理為什么會如此這般;析問題推里里外外,支撐其人,促成其事,生出其物,影響其情,顯現其理的有多少因素,是否蘊涵著一定的規(guī)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