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光
(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在愛爾蘭文學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取得重要的地位,它的每一章內(nèi)容都采取了和《奧德修記》平行的結構。喬伊斯匠心獨具地把整部《尤利西斯》的結構與寓意和《奧德修記》融為一體。喬伊斯通過“百科全書式”的文學書寫形式,以史詩的深度洞察現(xiàn)代生活的真實,賦予了《尤利西斯》哲學內(nèi)涵的深度。在小說中,喬伊斯用形式的游戲勾畫出《尤利西斯》完美的文體學范式,同時深刻揭示形式之下的17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愛爾蘭真實的政治社會生活。那時的愛爾蘭面臨內(nèi)憂外患的政治局勢,英國對其進行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遭受重大挫敗、脫離實際的文藝復興以及天主教的伺機入侵,這一切都使愛爾蘭人對國家的前途感到迷茫,看不到未來,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悲觀無力的氣氛。“整個愛爾蘭陷入了癱瘓,而都柏林則是癱瘓的中心。社會的癱瘓造成了都柏林人的悲觀、空虛和迷茫?!盵1]小說以都柏林為中心,書寫生活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再現(xiàn)精神麻痹和癱瘓的都柏林迷惘、醉生夢死的臣民生活。小說運用形式的游戲,書寫了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形式和真實的辯證結合,再現(xiàn)了作者作為殖民地的臣民對天主教的叛逆,對英國的世俗殖民主義的反抗。喬伊斯通過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結合實現(xiàn)了小說的真實性書寫,他精確地把握了現(xiàn)實世界跳動的脈搏,通過對文字組合和創(chuàng)新性設計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的復雜性和現(xiàn)實性,從而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有著自主邏輯的藝術形式。安貝托·艾柯認為,“小說的宇宙并不僅僅停在故事本身,還可以無限延展”,“小說世界確實是現(xiàn)實世界的寄生蟲,但從效果來說它能框定我們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許多運用能力,而只讓我們專注于一個有限而封閉的世界?!盵2]一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本質(zhì)上都是紀實,它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游戲,深刻地揭示了過去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福樓拜曾經(jīng)說過,“沒有美好的形式就沒有美好的思想,反之亦然”,“思想要找到最合適于它的形式,就是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奧秘”。[3]毫無疑問,小說通過對真實的敘述和各種形式的結合實現(xiàn)了作品創(chuàng)造的真諦。
《尤利西斯》不是對《奧德賽》的簡單戲擬,而是一幅冷眼觀察都柏林現(xiàn)實生活的畫卷,凡是寫入書中的,沒有不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切身感受的東西,它為讀者呈現(xiàn)的是真實的生活。喬伊斯的寫作原則就是“忠于事實”。[4]501在作品中,喬伊斯雖然在創(chuàng)作的形式上進行大量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但是他并沒有拋棄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方式,作品中許多人物形象都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原型,許多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現(xiàn)實生活的瑣事都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在其作品中,為廣大讀者提供了19世紀都柏林乃至愛爾蘭和歐洲的現(xiàn)實圖景。
人物的真實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1.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作者憑空捏造和虛構的,而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中抽取出來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肉感。2.作品中的人物不是頭戴光環(huán)、遙不可及的英雄或超人形象,而是一個優(yōu)點和缺點共生的,有時缺點多點的“小人物”形象。喬伊斯全部著作里的人物全都是綜合了現(xiàn)實生活和神話兩方面的原型而塑造的。喬伊斯自己對人物創(chuàng)作的評述是:“搞現(xiàn)實主義,就是要面對現(xiàn)實。世界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大自然本來是很不羅曼蒂克的,只是我們硬要把羅曼蒂克的東西塞進去。這是一種虛妄的態(tài)度,一種自我中心主義,而自我中心主義總是荒唐可笑的。我寫《尤利西斯》,就是要力求合乎事實。”[5]所以他“把自己正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寫成小說,……由于他認為他的素材要來自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所以他有興趣讓慢火燒著的鍋大開起來,讓他所經(jīng)歷的事情發(fā)展到最大可能的極端。他的一些朋友對于成為他的戲中角色感到惱火,特別是戈加蒂……”[4]164-165《尤利西斯》第二章描寫了斯蒂汾在一所學校的活動,而這所學校的原型正是喬伊斯在道爾蓋的克里夫頓學校的原型。作品中的阿姆斯特朗似乎是喬伊斯把塞西爾·賴特和克利福德·弗格森糅合到一起的人物??死锓蝾D學校的校長歐文在《尤利西斯》中以戴汐的名字出現(xiàn),他的性格還糅合了喬伊斯在的里雅斯特認識的一個叫亨利·布萊克伍德·普萊斯的一個阿爾斯特人的特征。當然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代達勒斯·斯蒂汾原型就是喬伊斯本人?!队壤魉埂分杏泻芏嗳宋锒寄軓膯桃了股磉吇蚴煜さ娜酥姓业胶圹E,如在第十六章中那個滑頭的水手就具有他好友巴津的形象;幾個車夫中,其中之一就有他在蘇黎世的朋友丹尼爾·赫梅爾的特點。人物的真實,給作品添加了信度,也更能折射出當時都柏林市民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深刻揭露人們內(nèi)心的迷茫、荒誕、頹廢、無助、看不到未來的沮喪心態(tài)。
在《尤利西斯》中,第一章描寫斯蒂汾·代達勒斯、勃克·馬利根和海恩斯三人住在都柏林郊外的港口區(qū)沙灣的圓形炮塔里的故事。這個事件脫胎于喬伊斯生活的真實經(jīng)歷。1904年9月9日他住到奧利弗·圣約翰·戈加蒂的住處,就是沙灣的馬泰樓碉樓。同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叫塞繆爾·切尼維克斯·特倫奇的人。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尤利西斯》第一章中的重要創(chuàng)作背景和材料。在《尤利西斯》中有一段描寫斯蒂汾背叛天主教也不愿意向病危的母親屈服的描寫,恰恰是喬伊斯本人的行為再現(xiàn)?!八劳龅目謶质顾氲搅藘鹤訉ι竦牟痪矗瑥突罟?jié)后的那幾天中,他試圖勸說他去懺悔并領受圣餐。然而,喬伊斯很固執(zhí);就像他后來讓斯蒂汾·代達勒斯說的,‘一個背后匯集了二十個世紀的權威與崇拜的象征,我要對她盲目膜拜’,就會在靈魂內(nèi)產(chǎn)生‘一種化學作用’。母親哭了,向一個盆里吐出了發(fā)綠的膽汁,但他還是沒有屈服?!盵4]143喬伊斯在給諾拉·巴納克爾的信中也提到他母親去世的情形,“我的思想抵制現(xiàn)存的整個社會秩序和基督精神——家庭、公認的品行、生活的品位以及宗教教義。……我認為,我母親是被我父親的虐待、經(jīng)年累月的操持以及我憤世嫉俗的率直行為給慢慢折磨死的。她躺在棺材里面,我看著她的臉——灰暗的被癌癥損耗殆盡的臉——我知道,我看著的是受害者的臉,我詛咒把她變成了受害者的制度。”[6]喬伊斯把他的真實的經(jīng)歷以主人公斯蒂汾·代達勒斯的口吻在《尤利西斯》中再現(xiàn)?!八谴魷哪抗鈴乃劳鲋心曋獎訐u我的靈魂,要使他屈服。就是盯著我一個人。靈前的蠟燭,照出了她痛苦的掙扎。她嗓音嘶啞,大聲喘息著,發(fā)出恐怖的哮吼聲。命周圍的人都跪下祈禱了。她的目光落在我身上,要把我按下去?!盵7]14
《尤利西斯》借助形式的戲仿來凸顯20世紀初愛爾蘭的歷史的真實。正如英國批評家伊格爾頓所說,“如同廉價的恐怖故事,充滿各種血腥殘殺,包括殖民統(tǒng)治者 (新教徒) 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愛爾蘭教派之間的互相殘害、由愛爾蘭農(nóng)民組成的抗英組織在混亂無序的抵抗中的無謂犧牲、他們的宗教固執(zhí)所招致的英國人的殘酷懲治等等,不勝枚舉?!盵8]那時的愛爾蘭是受到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和羅馬天主教的雙重壓迫,人民在政治和信仰上受到雙重外部迫害。內(nèi)部也是分成多個教派和政治派別,他們之間也是相互傾軋爭斗,整個愛爾蘭彌漫在混亂和癱瘓之中,經(jīng)濟落后,人們精神頹廢,看不到愛爾蘭的未來。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對愛爾蘭社會進行了全面而又深刻地書寫?!澳颖百v的神仙,一個四處奔波的老嫗,伺候著征服她的人和尋歡作樂出賣她的人,他們都占有她而又隨意背棄她……”[7]20這里的老嫗隱喻愛爾蘭,再現(xiàn)了愛爾蘭人民在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下的生存狀態(tài)。同時又借斯蒂汾的口“我是一仆二主,斯蒂汾說。一個英國的,一個意大利的”,[7]31來說明愛爾蘭遭受英帝國和羅馬天主教會的雙重統(tǒng)治的歷史現(xiàn)實。愛爾蘭內(nèi)部問題復雜,自然災害和政治、宗教爭斗紛爭,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多次書寫,“從奧康內(nèi)爾時期以來,我親眼目睹了三代人的歷史。我記得四六年的大饑荒。你知道嗎,奧倫治協(xié)會早就鼓動廢除聯(lián)合會議了,比奧康內(nèi)爾的鼓動,比你們教派的高級教士們把他斥為政客還早二十年呢!你們芬尼亞分子對有些事情是記不住的。流芳百世,功德無量,永垂不朽。光輝的阿爾馬郡的鉆石會廳里,懸掛著天主教徒的尸體。嘶啞著嗓子、帶著假面具、拿著武器,殖民者的誓約。黑色的北方,真正地道的《圣經(jīng)》。短發(fā)黨倒下去。”[7]50-52喬伊斯用不到二百個字就生動地再現(xiàn)了愛爾蘭當時的社會、政治以及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現(xiàn)實。由于1845年愛爾蘭勞動人民的主食馬鈴薯欠收造成1846年到1847年的大饑荒,餓殍遍野,瘟疫流行,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奧倫治協(xié)會反對聯(lián)合議會,但是也反對天主教勢力,同時也反對脫離英國。芬尼亞協(xié)會則主張用暴力手段脫離英國。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威廉三世在1691年征服愛爾蘭,奧倫治協(xié)會歌頌威廉三世為好國王,認為是他拯救了愛爾蘭。在1795年9月21日二十幾個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農(nóng)民聚會抗議英國殖民者把天主教徒趕出阿馬郡,結果慘遭屠殺,無一幸存。從17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只要宣誓效忠英王,承認英王為宗教領袖就可以得到封地,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農(nóng)民淪為農(nóng)奴,愛爾蘭人民進入了黑暗的生活,民族主義被鎮(zhèn)壓下去。
喬伊斯用他巧妙的藝術手法,通過形式的變化和陌生化,圍繞斯蒂汾、布魯姆和莫莉三人的活動,特別是意識流活動,花費十八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跨度,為廣大讀者呈現(xiàn)了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愛爾蘭社會政治、宗教、經(jīng)濟、人性、倫理、種族等現(xiàn)實社會的歷史畫卷。通過對社會方方面面真實的描寫,深刻揭露了愛爾蘭人民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和天主教精神統(tǒng)治下的荒誕、癱瘓、迷茫、墮落的心態(tài)。
形式在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中被視為藝術的本體。形式通過把雜亂無章的元素運用各種手段組織起來,讓讀者在知覺上產(chǎn)生某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形式。傳統(tǒng)的形式旨在協(xié)調(diào)和平衡雜亂無章材料,而現(xiàn)代主義作家對傳統(tǒng)的形式進行了一場革命,用支離破碎、雜亂無章、斷裂無序的意識和本能代替和諧、統(tǒng)一、邏輯性、理性的形式形態(tài),為讀者呈現(xiàn)了陌生化的沖擊效果。喬伊斯試圖從形式上“打破目標讀者的閱讀傳統(tǒng)體驗,顛覆讀者潛在的符號范式,給他們一種全新的閱讀沖擊效果,作品也具有了新的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9]因此在其創(chuàng)作的隱喻、文體、敘事手段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竭盡能事進行形式上的革新,來呼應小說內(nèi)容的真實。
《尤利西斯》中最為典型和明顯的形式隱喻是喬伊斯巧妙地將小說的主要人物與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人物進行對應,通過對人物的強烈的反襯凸顯作者的隱喻和象征意義。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把人物描寫藝術巧妙地結合在神話與現(xiàn)實之間。他以荷馬長篇史詩《奧德賽》中的英雄人物奧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尤利西斯作為小說的名稱,用現(xiàn)實的人物活動和《奧德賽》中的英雄形成某種反襯,凸顯了他反英雄的寫作思路,通過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平凡的活動戲仿古希臘神話中一些人物的傳奇經(jīng)歷,形成相互反襯,來揭示都柏林人生活的平凡、愚昧和精神上的癱瘓?!秺W德賽》中智勇雙全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zhàn)爭落敗后歷經(jīng)磨難,最終返回家鄉(xiāng)與妻子波涅羅珀團聚。而小說中的布魯姆是個俗不可耐、懦弱無能的庸人,整天浸淫空想,十足的不思進取的小市民形象。布魯姆沉醉于對異性的渴望想象,而又對自己的妻子莫莉和其他男人偷情而顯得無奈。通過把英雄人物和現(xiàn)實中的普通人的形象進行對比,來反諷20世紀初西方社會的現(xiàn)實。小說另一主人公斯蒂汾是現(xiàn)代的特萊默克斯,他是個孤獨、頹廢、多愁善感的青年教師;20世紀的波涅羅珀對應著布魯姆的妻子莫莉,她不是史詩中忠貞不二、苦守等待丈夫回家的貞女,而是個水性楊花、沉溺于肉欲的蕩婦。當然除了這些主人翁人物,《尤利西斯》中的穆利根、狄瑟校長、酒吧女招待、“市民”和格蒂等其他許多人物也能在《奧德賽》中找到彼此對應者。喬伊斯通過自己對小說形式的宏觀掌控,運用形式的隱喻使得人物形象在歷史與現(xiàn)代、神話與現(xiàn)實中形成呼應,神話英雄人物與現(xiàn)實社會的反英雄人物互相對照反襯,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沖擊效果和廣泛的象征意義。通過形式的隱喻,喬伊斯提升了作品內(nèi)在的現(xiàn)實內(nèi)涵,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也奠定了其小說的重要文學地位。
我們這里談的文體是指各種文學文體。“包括研究語言表達和文學審美價值的關系,以及語言手段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即從文體對表現(xiàn)主題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審美功能和意義等方面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及表現(xiàn)手段加以描述?!盵10]不難看出,文學文體的內(nèi)在載體要落實在語言的表現(xiàn)方面?!队壤魉埂吩谛≌f藝術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進行文體上的重要革新。所有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首先是通過對文體的不斷創(chuàng)新完成的,這些革新和演變恰恰反映了喬伊斯的文學美學思想、語言意識變化軌跡,這些都折射出喬伊斯本人對語言表意功能的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探索。從他為《尤利西斯》寫作而花費七年心血,制定了周密的寫作計劃可以看出他對本部作品的專注。他的目的就如他曾幽默地說到的,“我在書里設置了許許多多的疑團和迷魂陣,教授們要弄清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夠他們爭論幾個世紀的,這是取得不朽地位的唯一辦法。”[4]589這些謎團包括語言表達的先鋒性和開拓性使用,同樣也表現(xiàn)在文體的創(chuàng)新上。喬伊斯本人曾說過,他只關心文體,而不關心政治。[11]喬伊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充分展示了他對語言文體和文學文體藝術的高超駕馭能力。宏觀表現(xiàn)是指文體如何服務于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學要求。韋勒克認為,“只有當這些審美興趣成為中心議題時,文體學才能成為文學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它將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部分,因為只有文體學才能界定一部文學作品的特質(zhì)。”[10]微觀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各種語言表現(xiàn)技巧來實現(xiàn)文體的形式。在《尤利西斯》中,喬伊斯從宏觀上實現(xiàn)了各種藝術的綜合,整篇文章的框架借用荷馬史詩《奧德賽》的神話模式。可以說,《尤利西斯》和《奧德賽》形成了互文性特征。除此之外,小說的十八個章節(jié)都有特定的主人翁活動的場景、活動的時間,也有特定的指向和象征物。采用的器官、藝術、顏色、象征、技巧等內(nèi)容都詳細地開列在寫作提綱中,由斯圖爾特·吉爾伯特(Stuart Gilbert)等喬學專家將其公諸于眾。例如小說的第一章,時間:上午八點;地點:圓形炮樓;寫作綱要:學科——神學;色彩——白、金黃色;象征——繼承人;技巧——談話(年輕人的);主要人物:斯蒂汾·代達勒斯、勃克·馬利根和海恩斯。在整部小說中,喬伊斯運用了意識流文體、新聞體、印象主義文體、戲仿各種文體包括古蓋爾語文體,拉丁語文體,盎格魯-薩克遜文體,中世紀傳奇文學文體,哥特式文體,17、18、19、20世紀初的散文和小說文體以及表現(xiàn)主義文體和非個性文體等。喬伊斯曾在寫給哈麗雅特·肖·韋弗(Harriet Shaw Weaver)女士的信中說,“十八個章節(jié)處理十八個問題,用十八種文體、十八種視角。技巧和內(nèi)容象手跟手套一樣吻合,肌肉和骨節(jié)一樣契合無間。”[12]喬伊斯在微觀上同樣進行著新的文體的實驗。在語言形式和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實驗與革新。在語言使用中,大膽地突破語言的傳統(tǒng)線型結構,大量使用短語或詞匯的疊加來消解傳統(tǒng)英語語義的延續(xù)性和連貫性。如喬伊斯對布魯姆的一段意識流活動的描寫:“Molly. Milly. Same thing watered down. Her tomboy oaths. O jumping Jupiter! Ye gods and little fishes! Still, she’s a dear girl. Soon be a woman. Mullingar. Dearest Papli. Young student. Yes, yes: a woman too. Life. Life.”[13]
作者僅使用了一個SV結構形式,中間穿插許多單詞或短語來增加布魯姆意識流動的阻隔性。想到了莫莉,想到了米莉。最終會由可愛的少女變成婦人。這就是人生,無法抗拒。除了句型結構的革新,還在構詞變化(如 Steeeeeeeeeephe,wavyavyeavyheavyeavyevyevy等)、無法解讀的符號(如 Weeshwashtkissima pooisthnapoohuck等)、殘缺句、病句、外來語、引用、戲仿等手段從微觀上來表現(xiàn)他的語言文體性。
《尤利西斯》的一個重要敘事形式就是敘事人物和敘事視角的不停轉換。小說的主人公是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復調(diào)敘事的積極參與者。小說圍繞斯蒂汾、布魯姆和莫莉三個主人公的視角推進小說的發(fā)展,其中第1-3章以斯蒂汾的視角為主,第4-15章以布魯姆的意識流活動為主,第16-17章小說的敘事形式以斯蒂汾和布魯姆雙重視角形式呈現(xiàn),最后一章通過莫莉的意識流活動進行敘事。喬伊斯運用零度聚焦、內(nèi)聚焦敘事與外聚焦敘事技巧相互交融、協(xié)調(diào)構建多維、多角度的敘事體系。具體的人物視角轉換頻繁、自由,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生活畫卷,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扭曲、頹廢、異化、失落的內(nèi)心世界和污濁、暗淡、混亂、迷茫的現(xiàn)實社會。喬伊斯在人物刻畫上秉承傳統(tǒng)的人物刻畫模式,即人物在性格特征、文化修養(yǎng)和思維方法上的差異要符合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斯蒂汾是一個大學生,所以對于他的意識流活動主要偏重理性和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布魯姆是一個廣告招攬員,有一定的文化但同時也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所以意識流活動是時有思維清晰,時有意識的斷裂;莫莉的意識流活動顯得語義不清、朦朧晦澀、斷裂感強。通過敘事形式充分表現(xiàn)人物形象,可以說“喬伊斯筆下的主人公幾乎在《尤利西斯》的每一章中都擔當某種敘事任務,并在發(fā)揮其藝術功能之后自覺地為下一章的敘述者鳴鑼開道,從而使整部小說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一樣在藝術上具有某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盵14]通過主人公全知全能的零度聚焦展現(xiàn)出一個毫無生機、癱瘓的、缺乏追求的都柏林大街小巷的方方面面,為喬伊斯通過內(nèi)聚焦敘事形式來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奠定了外部的、客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內(nèi)聚焦敘事是《尤利西斯》的主要敘事手段,通過該敘事技巧運用,作者能夠深入揭示人物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凸顯小說中小人物所折射出的反英雄人物的非理性的、異化的意識活動。外聚焦敘事讓敘述者以旁觀者的視角逼真地再現(xiàn)客觀世界,通過人物行為的描寫,刻畫出人物處在思想失語狀態(tài)下紛亂荒誕的狀態(tài),凸顯出人物間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從另一層面再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荒誕、異化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癱瘓和失落。
傳統(tǒng)的人物塑造有兩種類型:一是圓形人物,二是扁型人物。圓形人物重在通過還原生活的本原來刻畫人物,因此能提供給讀者更真實、復雜、豐富的人性,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會給讀者一種多側面、立體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夠帶來心靈的震動。扁形人物性格比較單一、突出、鮮明,往往是好的全好、壞的全壞的簡單模式,是一種極度夸張的性格表現(xiàn),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規(guī)常情而導致漫畫化,從而產(chǎn)生悲喜劇效果?!队壤魉埂返闹魅斯哂袀鹘y(tǒng)意義上的“圓形”人物特性,但是又超越“圓形”人物特性,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微型載體的三維人物特性。所謂“三維人物”,是在“圓形”人物特性的基礎上,擁有更為復雜的人格的角色,人格更多地通過意識流活動來呈現(xiàn),他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色圈、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環(huán)境與不同的心情下會展現(xiàn)出迥異的人格,但卻有某種聯(lián)系讓讀者感覺到這個角色仍舊只是一個人。喬伊斯沒有刻意描述主人公的體貌特征和舉止言行,雖然創(chuàng)作中留有傳統(tǒng)“三一律”的痕跡,用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的話就是“要用一地、一天內(nèi)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但是整個故事情節(jié)更是通過主人公意識流活動來揭示人物的內(nèi)在真實,從而表現(xiàn)人物間的沖突或性格上的變化,并通過人物的精神世界來折射外部的客觀世界。所以他筆下的主人公具有“三維人物”特性。他們的精神世界充滿可感性、真實性,也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呈現(xiàn)出多元、復雜、善變的三維世界特征。人物性格在恍惚迷離、游移不定中通過依稀可辨的意識軌跡來表現(xiàn),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中通過各種意識流手段如聯(lián)想、印象、感覺、回憶和展望等讓社會中的普通小人物變得不普通。隨著三個主要人物的活動的章節(jié)不同,給人一種看似分散卻并不完全獨立的印象。喬伊斯的人物塑造形式更具有流散性,讀者初讀作品,對人物形象很難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形象,超越了傳統(tǒng)的圓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模式,需要讀者根據(jù)主人公的意識活動所表現(xiàn)的思維、觀念、價值觀、倫理觀,在模糊、跳動、斷裂中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看似遙遠卻又是那么地貼近現(xiàn)實,鮮活的人物躍入眼簾。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大量運用了戲仿敘述,諸如詩句、宗教話語、典故、隱喻、文字游戲等,對古典文本中的經(jīng)典語言和敘述話語進行顛覆,突出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的精神頹廢、墮落、猥瑣,深刻揭示現(xiàn)代人內(nèi)心世界的扭曲異化。通過戲仿《奧德賽》的敘事結構,塑造了反英雄人物形象,深刻闡釋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荒原。通過對真實人物、事件和歷史事實的再現(xiàn),繼承了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藝術,構建了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刻畫的基礎,但是又超脫現(xiàn)實,提高到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借助多變的敘事形式來講述客觀現(xiàn)實世界,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再現(xiàn)人物意識深處非理性的和扭曲變形的思想情感。毫無疑問,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離不開現(xiàn)實書寫這一基礎,它是本真和戲仿完美的結合,二者不可割裂和分離,協(xié)調(diào)交融共同揭示作品的主題。喬伊斯用自己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在《尤利西斯》中通過形式的變化和真實的荒誕形成了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與交鋒,深刻揭露了現(xiàn)代人精神世界的癱瘓與迷茫。正是如此,喬伊斯為世人提供了一部后人難以超越的巨著,在形式的掩蓋下,有更多的謎團期待解開,這也吸引了眾多學者、讀者的興趣,圍繞《尤利西斯》探索一個個無解的謎團。
參考文獻:
[1]孫建光,王成軍.詹姆斯·喬伊斯:叛逆和藝術張揚的文學巨匠[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67-73.
[2]安貝托·艾柯. 悠游小說林[M].俞冰夏,譯.北京: 三聯(lián)書店,2005:90.
[3]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66.
[4]理查德·艾爾曼. 喬伊斯傳[M].金隄,李漢林,王振平,譯.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06.
[5]Frank Budgen. James Joyce and the Making of Ulysse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4:15-17.
[6]詹姆斯·喬伊斯.致諾拉:喬伊斯情書[M].李宏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1.
[7]喬伊斯.尤利西斯[M].金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8]郭軍.《尤利西斯》:笑謔風格與宣泄——凈化的藝術[J].外國文學評論, 2011(3):16-28.
[9]孫建光. 《尤利西斯》漢譯“陌生化”美學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6):45-51.
[10]威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193.
[11]Stanislaus Joyce. My Brorher’s Keeper[M].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58:4.
[12]William York Tindall. A Reader’s Guide to James Joyce[M].New York: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1:132.
[13]James Joyce. Ulysses[M]. London: Penguin Group, 19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