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娜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以綜合之眼觀之,以歷史之感析之
——“西方美學史”課程教學探
胡潔娜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為解決“西方美學史”課程教學中內(nèi)容龐雜、學生不感興趣等問題,教師必須思考如何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授思辨性強的美學思想。為此,作者總結(jié)了一種“以綜合之眼觀之,以歷史之感析之”的教學思路,以期打破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疏離感,解決目前教學中的難題。
“西方美學史”;教學;綜合之眼;歷史之感;
“西方美學史”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三年級的一門選修課程,是“美學原理”的后續(xù)課程,屬于文藝理論的提高課程。課程以古希臘時期美學至德國古典美學為主要內(nèi)容,概要介紹現(xiàn)當代西方美學的發(fā)展態(tài)勢。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龐雜、思辨性強是這門課程自身的難點。就學生狀況而言,認為內(nèi)容生澀、不太感興趣。如何將思辨性很強的美學思想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授,如何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去學會思考理論問題,是擔任“西方美學史”課程的教師必須仔細思考并貫徹于自己教學過程的問題。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反復思考,筆者總結(jié)了一種“以綜合之眼觀之,以歷史之感析之”的教學思路,以期同行共商。
所謂“以綜合之眼觀之”指的是并非僅僅學習美學思想自身,而是將美學思想作為時代與民族的高級產(chǎn)物,結(jié)合相應時代的藝術作品,總結(jié)其時代精神以及民族特性,并依此所形成的審美意識作為理解美學思想的切入點。我們知道,美學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三個階段:審美意識、美學思想、美學學科,三者的演變形態(tài)是低級的審美意識發(fā)展到具有民族整體性的高級審美意識,隨后由審美意識形成美學思想,最終形成美學學科。當我們學習美學思想史時,不能完全撇清審美意識,甚至可以說西方美學史是有關美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的歷史。但是,現(xiàn)行的有關“西方美學史”的著作,往往只局限在美學思想方面,即使對各個時期、各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文化有所涉獵,也基本上只把它們視作一個顯現(xiàn)的結(jié)果,或是看作是美學思想的一種佐證,很少將其作為美學史的主要研究部分而加以反思?!耙粋€民族的審美意識是其在適應生存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自己生活方式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具穩(wěn)定性、指向性、優(yōu)化性的美感精神選擇。它既具有人類審美意識的共性,又富民族自身的獨特性?!盵1]也就是說,審美意識尤其是高級的審美意識凝練了民族與時代的精神走向。
鮑桑葵在《美學史》中有意識地注重將美學思想與審美意識緊密結(jié)合,他明確提出研究美學史尤其需要關注時代精神在美學思想中的投射,“按照世界史上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思想家的設想,美在人類生活的體系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和具有什么價值?”[2]塔塔爾凱維奇的《古代美學》和《中世紀美學》也側(cè)重思想理論產(chǎn)生時的社會條件、自然因素以及種族狀況等要素,力求揭示美學思想與審美訴求、歷史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美學史的內(nèi)容也就是歷史哲學家為了解釋或有條理地說明與美有關的事實而提出的一系列有系統(tǒng)的學說。其實,事實并不止于此,因為任何理論的發(fā)展自然有其歷史的邏輯規(guī)律,但是更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美學史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就不僅僅是美學理論的發(fā)展,而是美對人類生活的價值?!盵3]其中“美對人類生活的價值”所指的就是時代、民族特定的觀念,由此可以看出作為高級形態(tài)的美學思想無法割裂與反映時代、民族精神走向的審美意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美對人類生活的價值”何處體現(xiàn)呢?藝術作品成為其最好的載體。其實,許多“西方美學史”的著作,都會以時間階段作為節(jié)點介紹歷史文化背景,但是在接受過程中,學生總是感到脫節(jié),未能將二者緊密結(jié)合,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藝術作品對審美意識的承載作用?!懊糠N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huán)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的和其它的觀念的目的,因此,藝術方面的博學所需要的不僅是淵博的歷史知識,而且是很專門的知識,因為藝術作品的個性與特殊情境聯(lián)系著,要有專門知識才能了解它,闡明它”。[4]依據(jù)近代文藝批評理論,藝術作品帶有創(chuàng)作主體個性化特征,但仍然是時代、民族等特殊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藝術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現(xiàn)真實”。[4]只有展現(xiàn)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才能接受歷史的洗禮成為真正的藝術。同時,藝術作品是學生很熟悉的審美對象,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打破理論學習的陌生感。例如,我們總是將古希臘羅馬時代并稱,但是古羅馬雖然也崇尚古希臘的藝術,卻形成風格迥異的美學思想,究其原因何在呢?關鍵在于兩個時代的民族特性、時代精神不同,這樣的差異在二者的建筑、雕塑以及文學作品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于是,在講述這一部分時,請學生收集了古希臘雅典衛(wèi)城建筑與古羅馬時期的斗獸場建筑作為比較,以此探討兩個時代的不同。兩者在功能作用上是相似的,形式上的差異就展示了兩種時代精神??梢哉f,欣賞希臘建筑像聆聽著一曲優(yōu)雅古典的小夜曲,時時激發(fā)你最深邃的思考和想象,而古羅馬建筑更像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交響樂,讓你不由自主地被它的宏大氣勢折服。如果說古希臘建筑是精致連續(xù)的展開,那么古羅馬建筑即是宏偉巨大的匯聚。正如意大利建筑師布魯諾·賽維在他的《建筑空間論》中指出:“希臘式=優(yōu)美的時代,象征熱情激蕩中的沉思安息;羅馬式=武力與豪華的時代。”優(yōu)美時代的古希臘散發(fā)出自信、寧靜的氣息,形成追求和諧、莊嚴的審美意識,喜好哲學思辨,對美的本質(zhì)思考開啟了人類追尋美、思考美、認識美的旅程。武力與豪華時代的古羅馬呈現(xiàn)出個人化色彩,追求文治武功,更多的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審美追求主宰了這個時代,藝術門類化、細致化的思考成為這個時代美學思考的主流。這樣由感性及理性的分析思路既增強了學生對差異性審美意識的認識,也有助于他們理解美學思想的特色。
所謂“以歷史之感析之”指的是分析具體的美學思想時,具備一種歷史態(tài)度和歷史意識,以期盡量客觀地考量美學思想具體產(chǎn)生的語境,充分考慮到不同時空、不同民族的時代訴求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性,使美學的歷史性內(nèi)涵更加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我們所持的“歷史態(tài)度”即要求現(xiàn)代人進入美學家所處歷史所給予的情境去理解他們?nèi)绾嗡伎?、怎樣思考。要現(xiàn)代人去完全忠實地復原歷史上美學家的思想和意圖并不具備可行性,他們思考的問題因其時代的變遷而失去了原有產(chǎn)生的契機,只是在文本中保留了下來。因而我們只能通過這些文本以及相關文獻來重新構(gòu)建時代特殊語境來追訴美學思考價值所在。例如,古希臘時期美學家們在思考藝術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藝術模仿自然”的理念,甚至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有類似的“模仿說”提出,其價值在于在不同的情境對“自然”所作出的差異性界定?!澳7抡f”的提出不再是對原有藝術理論機械地重復,而是不斷地創(chuàng)新。正如要欣賞某件藝術品,就必須體驗當時那位藝術創(chuàng)作者言說的情感一樣,要解析某位美學家的美學思想,也就必須了解他思考的核心命題是什么,為什么要思考這個問題以及他怎樣解決思考的問題。具備這樣的歷史態(tài)度,我們才有可能對美學史上出現(xiàn)的美學思想作出合理的解釋。
按照現(xiàn)代闡釋學的觀點,“個人的偏見構(gòu)成了他的存在的歷史現(xiàn)實性”。[5]因為時間性決定了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物,換言之,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受制于具體環(huán)境,歷史文化成分會積淀為個人無意識結(jié)構(gòu)的文化理念,無可避免地形成個人的文化“理解偏見”。但是,這種“理解偏見”作為人現(xiàn)實的存在狀態(tài)是歷史存在的現(xiàn)成品,但同時是一個開放的、時刻處在形成中的指向未來的可能性結(jié)構(gòu),是鏈接我們歷史存在與未來建構(gòu)的中介,是使我們的理解得以可能發(fā)生的起點和基礎。
誠如現(xiàn)代人的前理解狀況存在“偏見”一般,我們理解的對像作為人的理解活動和體驗活動也是歷史中的人在特定時刻以自己的“偏見”而建構(gòu)起來的,也就是說理解的對象先帶有自身的“理解視域”。當我們帶著自己由“此在”所給予的“理解視域”走進對象時,兩個不同的相互限定的歷史視域必定會發(fā)生作用。用闡釋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會出現(xiàn)“視域融合”。這一融合的過程并不是要讓現(xiàn)在的視域或歷史的視域消除或熔鑄到對方之中,而是這兩者共同并存在一種指向未來的可能性框架內(nèi),并相互作用,衍生出新的意義。就美學史的學習而言,一方面,我們在審視歷史的時候,必須對美學本身依照現(xiàn)行理論確定出一種基本觀念;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這一基本觀念又必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必須能夠保證對美學史上的審美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唯有這樣的歷史意識,才能歷史地、辯證地評介理解對象。例如我們論及中世紀神學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時,我們總是在陶醉于文藝復興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對中世紀采取基本不屑一顧甚至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正如美國學者伯恩斯所言:“人們認為我們這個星球經(jīng)歷了兩個偉大的發(fā)展時期:希臘羅馬時代和近代發(fā)明時代。被認為愚不可及和迷信透頂?shù)闹惺兰o,則是處在這兩個時期間的一個插曲。……今天,在一般人的頭腦里,‘中世紀’這一名詞臭不可聞,它已成為反動或者停滯的同義語。因此,如果一個現(xiàn)代改革家想要指責他的保守的對手的思想,他只要把他對手的思想貼上‘中世紀’的標記就夠了。”[6]這足以顯見在現(xiàn)代人眼中中世紀是一個多么愚不可及的時代。當人們將古希臘文化與文藝復興文化視作西方歷史上雙峰并峙的文化高峰時,總認為中世紀是長達千余年文化低谷。實際并非如此,因為從史學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出現(xiàn)與宗教思想的盛行是順應時代而為,是歷史的必然。對中世紀的全盤否定無疑是我們先在的“偏見”,顯然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對當時文化價值的張揚有關,與我們今天形成的對自由意識、主體價值的肯定有關。如果中世紀真是一座遍地雜蕪的荒園,文藝復興時期璀璨的藝術之花,豐碩的人性之果如何在此荒園綻放結(jié)果呢?對此,我們需要具有相應的歷史意識去辯證地分析。
綜上所述,教學“西方美學史”走“以綜合之眼觀之,以歷史之感析之”的道路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以多角度、多視域的方式去審視歷史上曾經(jīng)的理論成果,打破學生心中與美學思想之間的疏離感,使他們有興趣自覺地將人類思想精華轉(zhuǎn)化為自己心靈的養(yǎng)分。西方美學史的本科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向?qū)W生輸入一堆枯燥的美學理論知識,而在于用歷史展望當下,啟發(fā)當代大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懂得欣賞時代所賦予的美,樂于積極地創(chuàng)造符合新時代審美訴求的美的事物。
[1]胡潔娜.仡佬族審美意識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6.
[2]鮑桑葵.美學史[M].張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
[3]周維山.美學迷霧與教學困境——關于“西方美學史”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8):119-123.
[4][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68.
[5][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45.
[6][美]伯恩斯,拉爾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M].羅經(jīng)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9.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A History of Western Esthetics”
HU Jie-na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complex and numerous content,students’being tired of learning,etc.,teacher need think howto presentthe estheticthoughtto students.Therefore,the authorof this papersummarizesa teaching method of“readitwith a holistic view and analyze it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the hope of getting rid of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of theory,thus solving the thorn question in the teaching at present.
A History of Western Esthetics;teaching;a holistic view;sense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
G642.0
A
1009-3583(2014)01-0100-03
2013-11-15
胡潔娜,女,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