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亭
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各種文化、各種思想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出現(xiàn)了部分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不認可,對馬克思主義信念產生動搖的現(xiàn)象。在此歷史條件下,增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改變“虛假接受”成為當前最為關鍵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接受動機;優(yōu)化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馬克思主義重在對人的塑造和培養(yǎng),幫助人們開闊眼界、開啟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1]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梁,高校應以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為目的,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有利于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認識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據(jù)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存在接受不足的問題。應優(yōu)化接受動機,激發(fā)和培養(yǎng)正確的接受動機,促進馬克思主義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一、從接受者角度優(yōu)化
(一)轉變思維方式,激發(fā)接受動機。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講,先要明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和意義。通過調查了解到,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目的并不清楚,有的同學甚至片面的認為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學習動機不明確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程度。因此,大學生應轉變思維方式,樹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識,明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利于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縝密的思維。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要樹立正確的“三觀”除了自身的學習和實踐之外,必然要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總結了自然、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可以提高自身分析事物和解決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
其次,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利于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世界在逐漸“縮小”。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接受的信息大量增加。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形成和完善階段,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方面,有助于正確認識社會意識形態(tài),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時代脈搏,深刻體會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歷史使命感。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和諧社會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再次,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有利于正確認識和諧社會建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與本質。大學生群體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必須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必然性。和諧社會建設理念是總結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形成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結合的成果。只有全面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效率價值和道德價值,才能在實踐中真正貫徹落實另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
(二) 完善認知結構,增強興趣情感。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情感受到其自身的認知結構的影響,要增加學習興趣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第一,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其內容設計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等眾多學科領域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喜好有選擇性的進行研讀。第二,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體系,而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guī)律,是根據(jù)社會事實探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總結。第三,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是以尊重歷史、尊重實踐為基礎的。學習馬克思主義不應是教條的學習,照搬照抄其思想,二是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去運用。在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規(guī)律為基礎,不斷總結和創(chuàng)新。第四,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整體,堅持用全面的觀點去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過程中注意各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挖掘其思想精髓。
完善認知結構,培養(yǎng)興趣情感還要避免幾個誤區(qū)。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普遍存在是否“有用”,比較深奧難懂等疑慮。首先,學生要正確認識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原因,理論的應用需要聯(lián)系具體的實際,避免將理論束之高閣;其次,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在理解上確實需要下功夫,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樹立自信,學習馬克思主義并不難。
總之,學生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接受者,其接受動機的優(yōu)化要堅持以學生為主。一方面,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應堅持用全面的觀點、聯(lián)系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不斷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二、從教育者角度優(yōu)化
(一 )豐富教育形式,探索有效途徑。大學生群體是活躍的群體,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豐富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的開展應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其他教育形式。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增加其有效性是每名馬克思主義教師應考慮的問題,結合視頻、音頻、文本、影像等資料,便于學生對理論問題的理解。不斷開發(fā)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專家講座、影視書評、儀式教育等形式的課程,結合現(xiàn)代信息科技,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媒等方式進行教學。[3]
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夠起到吸引學生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多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增強理論的實用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主義不能片面的追求形式,形式只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全部。如果過度強調形式的多樣,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設置,反而影響應有的教育作用。
(二) 充實教育內容,加強隊伍建設。教育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但豐富和完善。當前大學生參與政治的意識和積極性不斷提高,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學生們對社會熱點問題也越發(fā)關注,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講解過程中應對于當下的社會問題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理論,幫助學生建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在分析不同的社會問題時,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進行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避免錯誤的價值傾向的出現(xiàn)。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
師資力量的強弱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教學效果能否達成。該校在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定期培訓,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授課技能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為教師講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三、結論
一方面,要積極地轉變接受者的思維觀念。在以人為本,尊重接受者思想自主性的前提下,強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導向功能。培育激發(fā)接受主體的內在驅動力,做到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可。另一方面,要轉變教育者的教學方式。在尊重大學生接受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增強授課教師實力和自信,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課題: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經驗與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反思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號:JG2013010334。
參考文獻:
[1] 吳國輝.西方動機理論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方法的啟示[J].理論觀察,2006(4).
[2] 王佳權.大學生師生關系、學習動機及其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 肖蓉.從接受角度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