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近幾年來,全國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一直穩(wěn)定在85%以上的高位,然而司法公信力卻沒有隨之上升。有人感慨,這是因為司法公正難以被社會公眾感知。這樣的感慨不無道理,正如英國著名法官G·休厄特所言:“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痹谒痉▽嵺`中,一些案件處理是公正的,但信息不公開、過程不透明導致雙方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不理解、不認同。同時,審判過程缺乏透明度也給權力尋租和司法腐敗留下了空間。因此崇尚公正的司法權更應該陽光運行,以公開促規(guī)范,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
司法公開作為程序正義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現代司法理念和法律文明發(fā)展的產物,它體現了正當法律程序對司法實踐的要求。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司法公開經歷了一個從制度到權利再到人權的過程?!霸谥惺兰o,無論是教會訴訟還是世俗訴訟,都主張采用秘密方式進行,訴訟的整個過程基本是封閉的,不僅對社會,而且對當事人也保持著一種隔絕狀態(tài)?!边@種狀態(tài)所顯示的是統(tǒng)治者的司法專橫。近代以來,立法制度強調了程序的民主性,司法民主的意識也由弱漸強。司法公開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反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是在法國大革命反對秘密審判過程中提出的。在18世紀,貝卡利亞首先提出審判應當公開,以便使或許是社會唯一制約手段的輿論能夠約束強力和欲望。作為一項制度,司法公開先后在1787年的《美國憲法修正案》和1808年的《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等法典中得到確認。至現代,司法公開已成為一個國家民主和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標志。在司法公開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法院如何對證據確認或排除,如何對法律解釋適用,以及如何對糾紛進行裁判。通過司法公開,司法裁判的透明度得到顯著增強,公民的司法知情權得到了滿足。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社會轉型時期,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國際社會的融合、接軌程度不斷提高,司法公開制度的改革也不例外。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我國《憲法》第12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將“公開審判”確立為一項憲法原則,并在三大訴訟法中加以規(guī)定。為貫徹好這一原則,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下發(fā)了《關于嚴格執(zhí)行公開審判制度的若干規(guī)定》,對公開開庭和公開宣判進行了規(guī)定;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公開工作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人民法院執(zhí)行公開的若干規(guī)定》,提出依法公開、及時公開和全面公開三大基本原則,并對庭審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及執(zhí)行公開等進行了規(guī)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fā)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提出了立案公開、庭審公開、執(zhí)行公開、聽證公開、文書公開和審務公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司法公開的工作方案》和《司法公開示范法院標準》,將程序上的司法公開追求落實到司法公開示范單位的創(chuàng)建上來。2013年,為貫徹中央關于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立完善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不斷拓展司法公開的內容與形式。現階段,我國司法公開不再是單純的庭審公開,它不僅貫穿案件審理的全過程,而且包含在了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司法公開既是一種需要內化于心的立法理念,也是一種需要外化于形的法治實踐。在我國長期的司法公開實踐中,各地法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司法公開措施,雖然成效明顯,但仍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一)觀念偏差
從觀念層面而言,“權力型”而非“權利型”的公開理念占據了主導地位,司法公開更多地被定位于司法權力的運行方式,而不是當事人和社會民眾權利話語的表達方式。一些法院并沒有真正理解司法公開的精神實質,對司法公開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僅僅視其為一項形象工程,只注重在形式上做表面文章,對司法公開熱情不高、關注不夠、手段不多、力度不大,導致了公開程序的工具化和公開效果的形式化。
(二)機制缺乏
司法公開是現代法治社會普遍遵循的一項司法原則,但長期以來,各級法院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工作機制,缺乏強有力的專門領導機構,實踐中往往由信息宣傳中心負責司法信息的網上發(fā)布,審判管理辦公室負責裁判文書上網,執(zhí)行部門負責執(zhí)行信息公開,各部門未能統(tǒng)籌協調配合,這導致司法公開工作遠遠不能滿足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此外,司法公開的考核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部分規(guī)定模糊,法院缺乏推進司法公開的壓力和動力,沒有主動將司法公開工作納入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致使司法公開工作躑躅不前。
(三)保障不足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傳媒網絡的發(fā)達使得傳統(tǒng)的公開方式和渠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因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傳統(tǒng)的司法公開方式主要是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通過查閱卷宗、旁聽庭審、開設專欄、發(fā)布布告等方式傳播信息,這在時間、空間上均制約了司法信息及時全面的公開?,F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司法公開的實施提供了優(yōu)越的科技條件,但各級法院在司法公開的人力、物力、財力配備上參差不齊,硬件設施難以完全達標,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科技人才的儲備沒有到位,延緩了司法公開的進程。同時,由于法院的獨立性不夠,司法的職業(yè)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在實踐中法院不愿公開、不敢公開、不會公開以及選擇性公開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司法公開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只有不斷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創(chuàng)新司法公開方式,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新變化,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
(一)提高司法公開思想認知
司法公開作為一項法治原則,已成為人民法院各項審判工作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訴訟制度,是人民法院維護人民權益、踐行司法為民的體現,也是司法取信于民的重要方式。司法公開對當事人、對廣大群眾而言是一項基本權利,實行司法公開,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的人民法院,要摒棄權力本位的思考模式,增強司法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勇于向社會公開一切依法應當公開、能夠公開、可以公開的內容,讓人民群眾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方式感受司法,增強司法的公信力,實現司法自身評價與社會認同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擔任案件裁判角色的法官,要牢固樹立“為民司法”的理念,通過培訓、觀摩、交流借鑒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庭審駕馭能力和裁判文書制作能力,提升法官落實司法公開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實現從法院權力主導到群眾利益至上司法理念的轉變,讓司法走近群眾,讓群眾知曉司法、參與司法、監(jiān)督司法,才能使司法公正看得見,司法高效感受得到,司法權威被認同。
(二)健全司法公開制度保障
面對司法公開的隨意性,各級法院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確立統(tǒng)籌領導機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落實責任懲處規(guī)則。一是要建立司法公開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司法公開評價標準,定期組織專項檢查,評估工作開展情況,將司法公開工作納入評先、評優(yōu)范疇,對于司法公開工作開展得好的法院和個人給予表彰和鼓勵。二是要建立司法公開責任追究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及傳統(tǒng)渠道,認真收集、聽取和處理當事人和公眾關于落實司法公開原則的意見建議,對于違反司法公開相關規(guī)定,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認真查處。三是要建立司法公開人才物質保障機制,加大司法公開的物質保障和科技投入,對立案大廳、法院門戶網站、其他信息公開平臺、法庭安檢設備、庭審直播設備等方面提供資金、設施、技術、人員的保障。同時加強與信息設備、軟件開發(fā)機構的合作,開發(fā)出更科學高效的信息公開平臺。
(三)推進司法公開機制創(chuàng)新
1.擴大司法公開的范圍,實現實質公開和形式公開的統(tǒng)一。要建設審判流程公開平臺,以法院政務網站為基礎平臺,通過手機短信、電話語音系統(tǒng)、電子觸摸屏、微博、微信等技術手段,對案件的立案、庭審、調解、宣判等訴訟過程依法向當事人和社會公開,為公眾和當事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司法服務。要克服畏難情緒,打破本位思維,積極推動裁判文書上網工作,通過推動裁判文書上網,形成倒逼機制,提高文書質量,強化裁判說理,進一步提升法官的司法技能和業(yè)務素養(yǎng),確保法律的正確統(tǒng)一適用,維護司法裁判的權威。要建立統(tǒng)一的執(zhí)行信息公開平臺,通過公開執(zhí)行信息,爭取群眾對法院執(zhí)行工作的理解,最大程度擠壓利用執(zhí)行權尋租的空間。同時,為各類征信系統(tǒng)提供科學、準確、全面的信息,積極推進執(zhí)行信息公開平臺與社會誠信體系對接,促進社會誠信建設。
2.暢通司法公開渠道,實現傳統(tǒng)載體和現代載體的統(tǒng)一。要建設司法公開的物質載體,在立案大廳、審判法庭等場所設置公示欄、宣傳欄,將法官行為規(guī)范、訴訟收費標準、法院工作流程、各類服務承諾和重要新聞活動等內容全面公開。要建設司法公開的信息載體,建立案件信息查詢系統(tǒng),將司法信息和裁判文書輸入系統(tǒng),方便當事人查詢案件的審理進程、方式、結果等信息;在審判區(qū)域配備必要的視頻設施,滾動播放案件開庭信息、典型案例、司法制度等內容。要建設司法公開的網絡載體,建立審務工作網上公開制度,將重大審判活動、法官基本信息、審判信息、裁判文書、庭審活動等內容在法院網站上公開。建立庭審網絡直播制度,對庭審活動全程進行同步錄音錄像,以視頻、音頻、圖文、微博等方式及時公開庭審過程,并方便當事人依法查閱。
3.改進司法公開模式,實現公開性和互動性的統(tǒng)一。要大力開展巡回審判,選擇典型案件深入到田間地頭,就地審理、即時調解、當庭結案,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社區(qū)、村組、學校、企業(yè),拉近司法與群眾的距離。要加強人民陪審工作,將人民陪審員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yōu)化人民陪審員隊伍結構,拓展人民陪審員參審比例和范圍,加大業(yè)務培訓力度,提高人民陪審員的履職能力,讓群眾直接參與司法。要密切與代表委員的聯系,通過定期走訪、邀請視察法院工作、旁聽案件審理、聘請為執(zhí)法監(jiān)督員等形式,及時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監(jiān)督。重視運用網絡對話、微博問話、院長信箱、電話熱線等方式,健全司法與社會溝通的平臺,及時接受和處理群眾咨詢、投訴、舉報,聽取意見和建議,實現司法與民意的互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定期舉行法院工作新聞發(fā)布會,主動接受、配合媒體的監(jiān)督,營造和諧的司法環(huán)境。開展法院公眾開放日活動,將法院審判場所不定期向公眾開放,增強公眾對法院工作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