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楠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孕育形成的十分重要的精神風貌、作風氣質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也是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既有生動豐富的實踐,又形成了豐富的理論體系。經過多年的提煉,延安精神被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及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我們黨執(zhí)政以后,由于時代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國內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弘揚延安精神,堅持群眾路線,就不能簡單復制、照搬原生態(tài)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時期的群眾路線具體做法,必須重視當今時代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結合人民群眾需求的新特點,這是今天踐行群眾路線和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必須重視的問題。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重溫延安精神,對今天黨的思想作風建設,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延安精神是一面旗幟、一束火炬,它昭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條件下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價值取向。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突出,奢靡之風嚴重泛濫;黨內存在諸如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識淡漠、精神與意志品質懈怠等問題的情況下,推出并強化延安精神教育,無疑為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提供了一份精神清醒劑,增添強大的正能量。可以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以延安精神做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支撐,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實現(xiàn)中國夢,就有了重要的精神導向。通過弘揚延安精神的黨性教育,就便于把黨內迷茫的或者沉醉于不良風氣的現(xiàn)象引導到健康的路子上去,這是一種健康精神的回歸,而不是簡單的復制和移植,這種體現(xiàn)時代發(fā)展,體現(xiàn)與時俱進要求的繼承和弘揚,對于保證和引導黨的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延安精神是一面鏡子、一部鮮活的勵志教材。用這面鏡子照一照,查擺自身的問題,反思自己的差距,能夠激發(fā)共產黨員為實現(xiàn)黨的目標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斗志。在延安時期那樣異常艱苦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一代共產黨人能夠孜孜以求地追求真理,讓科學與民主的光芒照亮晦暗的中國;能夠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艱苦奮斗,取得民族和人民解放的驚天偉業(yè);能夠真正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實現(xiàn)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今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脫離群眾?還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呢?黨性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弘揚延安精神能夠使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產生震撼,激勵他們?yōu)槊芮悬h群關系而不斷努力、不斷修正錯誤。
延安精神是一把標尺,提供了踐行群眾路線的行為模式。延安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體現(xiàn)今天共產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新的形勢下,把弘揚延安精神作為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的理論武器,就為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一個看得見的、最真實的精神榜樣,為廣大黨員和干部提供了可供反思和對照的鏡鑒,也為各黨組織、黨員干部抵制“四風”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武器?,F(xiàn)實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應該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但是,要真正做起來則很不容易,做到知行合一更難。延安精神是實踐的結晶,弘揚先進精神不能總停留在“應該”層面,而要真正去踐行,以共產黨員的模范行為為社會樹立標桿。各級領導、共產黨員要帶頭去踐行延安精神,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事業(yè)而貢獻自己的光和熱。只要我們真正以整風精神踐行群眾路線,就一定能夠強化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反對“四風”的高度自覺性,讓人民群眾滿意。
延安時期黨堅持群眾路線的突出特點是,不僅強調給群眾以物質利益,同時也十分重視讓群眾參與政府的行政管理,讓過去長期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的普通勞動者了解并掌握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的方法和途徑。此外,還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給群眾以教育。這些,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很多,但一些地方,人民群眾還是不夠滿意,這里,除了社會公平等方面的原因外,缺乏適時的教育也是重要原因。這表明,局部執(zhí)政與在全國執(zhí)政有很大的不同,一是面臨的任務及實現(xiàn)路徑有了很大的變化;二是局部執(zhí)政能夠達到的成效在全國不一定能達到;三是作為執(zhí)政者,我們的認識和能力都沒有充分適應在全國執(zhí)政的要求;四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也應與時俱進。人民群眾需要物質利益,也需要社會公平,需要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需要民主權利,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滿足心靈生活的需要等。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保?]今天,作為執(zhí)政者,我們也不能僅限于給群眾以物質利益,還必須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在醫(yī)療、環(huán)境、精神等各方面的追求,縮小社會差別和兩極分化,為人民提供參與社會管理的機會,同時仍然要給人民施以新的教育,不斷提高人民的覺悟,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和良好風氣。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改革開放前進過程中的重要經驗教訓。
延安時期是我們黨踐行群眾路線最好的時期之一,現(xiàn)在看來,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是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當前,為人民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恰恰是在踐行上。人民群眾不僅看你怎么說,更要看你怎么做。今天,為人民服務就更不僅是理論或學術問題,而是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工作的落實問題。他說:“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實,言必行、行必果。我們說了不是白說,說了就必須做到,把文件上寫的內容一一落到實處?!保?]
馬克思哲學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異化”,指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tǒng)治人自身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用這一觀點分析,執(zhí)政黨黨員由“人民公仆”變成了“人民的主人”,走向了黨根本宗旨的對立面,是一種異化現(xiàn)象。1943 年8 月,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說,古今中外剝削階級的生活都離不了老百姓,“他們講‘愛民’是為了剝削,為了從老百姓身上榨取東西,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還有一種用場,就是能擠奶。剝削階級的‘愛民’同愛牛差不多。我們不同,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的黨是人民的代表,我們要使人民覺悟,使人民團結起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國民黨是對立的,一個要人民,一個脫離人民。”[3]57-58如果共產黨也像古今中外的剝削階級喂牛式的愛民,那就走向了踐行群眾路線的對立面。
鄧小平1956 年在黨的八大《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特別分析了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地位,認為這種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很容易在共產黨員身上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這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他說:“由于我們黨現(xiàn)在已經是在全國執(zhí)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黨認真地宣傳和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也就有特別重大的意義。”[4]221這是因為,和平環(huán)境沒有了與敵對勢力你死我活的斗爭壓力,和平時期的生活對執(zhí)政黨的黨員又有更多的誘惑,比享受、比職位、比待遇的問題更加突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個別黨員領導干部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脫離群眾,背離了黨的宗旨,謀取個人的私利,走上了人民的對立面。
解決上述現(xiàn)象,除了體制和制度的改革外,很重要的要科學認識自己、科學認識人民,努力改造主觀世界,遏制和平時代對金錢、美色、名利、享受等的欲望,放下各種包袱,使黨員自身得到全面發(fā)展。所以,新形勢下堅持為人民服務、保持黨的純潔性,做到知行合一,必須抵制各種誘惑,有更大的戰(zhàn)勝自我的勇氣,必須增加自我壓力,有更強的自我凈化的能力,而抵制各種誘惑、遏制自我欲望是最難的,這是作風建設對執(zhí)政黨提出的最大考驗和挑戰(zhàn)。那么,如何檢驗我們踐行群眾路線、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狀況?習近平總書記說:“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保?]簡言之,人民群眾的“實惠”和生活的“改善”是一個看得見的標準,是踐行群眾路線最重要的標準。
制度對真正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十分重要,誠如鄧小平所言,“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6]333制度不好,好人也難以充分做好事,其實,制度不好,好人也容易變壞。制度腐敗是最嚴重的脫離群眾,是最嚴重的腐敗,這是被事實所證明了的。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執(zhí)政條件下,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要切實保證人民群眾在國家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所謂民主,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下放權力給人民,讓人民管理國家;所謂黨的領導,其本質內容是支持和組織人民當家作主。延安時期,盡管我們是局部執(zhí)政,但當時政權機關的組織構成、民主制度、公職人員的民主精神,是為中外人士嘆為觀止的。當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還不能夠充分保證人民的主體地位,成為產生各種官僚主義的總病根,這與踐行為人民服務精神是嚴重相背離的。制度方面的脫離群眾,是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的重要憂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7]改革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感受公平正義,尤其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任用制度,包括完善領導干部的考核制度等,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參與。這方面,任重而道遠,深化改革的事業(yè),一刻也不能放松。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及精神的傳承,對今天的改革和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它所強調的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對我們今天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探索在新時期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不斷創(chuàng)新載體、改進群眾工作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這一寶庫,我們還應更深入地挖掘,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續(xù)不斷的動力支撐。
[1]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
[2]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講話.2012-12-04.
[3]毛澤東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鄧小平文選: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 年 11 月 15 日)[J].求是,2013(1).
[6]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