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孟強
伊犁尼勒克縣地處天山腳下,農(nóng)業(yè)種植區(qū)海拔高度為800-1500 m左右,晝夜溫差極大,以種植春小麥為主。這里屬高緯度寒山區(qū),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350.2mm。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使農(nóng)作物優(yōu)質高產(chǎn),也給予南北大山深處的貝母種植以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伊犁貝母以得天獨厚的地理生長優(yōu)勢和優(yōu)良卓著的藥理效果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在全國各大貝母產(chǎn)區(qū)中,除川貝外,當屬伊犁黃花貝母質量最佳。伊犁貝母原產(chǎn)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分布于海拔1000-1800m的山地草原、灌木林及林間空地,冬季寒冷,年均氣溫2℃左右,喜濕潤涼爽氣候,適宜生長氣溫在5-15℃,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種子具后熟和休眠特性,需低溫沙藏2個月后才可萌發(fā),萌發(fā)適溫5℃,野生3月下旬出苗,4月份開花,6月中下旬高溫即倒苗,生長期60-90天,生產(chǎn)周期2-3年。但是,多年的濫采濫挖,既破壞了植被,又使珍貴的野生資源日益稀缺。因此,人工種植貝母勢在必行。
1.選地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方便、腐殖質含量豐富、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或微堿性砂質壤土均可。尼勒克東部到處都是適合貝母生長的土壤。但是生長周期長,管理不善,會因人畜踩踏而受損,因此,種貝母的地塊必須有牢固的防護圍欄,貝母田中不能久積水,久積水會使地下鱗莖染病和腐爛。必須是澆水和排水方便的地塊。以麥茬、菜籽茬、豆類茬等根系較小的作物茬為上茬。貝母和其他農(nóng)作物一樣,如果能合理倒茬輪作,既能增加產(chǎn)量,又能避免重茬病和各種病害。另外要特別注意所選地塊應避開近年來使用過綠黃隆等除草劑類和像膨大素類藥物。
2.施足基肥
施足基肥:將腐熟的廄、堆肥按3000~5000kg/667m2、餅肥40~50kg/667m2、過磷酸鈣20~40kg/667m2均勻撒于土表,翻入土中,耙細整平,作成寬60~120cm、高10~l5cm的小高畦,畦溝寬約30cm。
3.整地
將施好基肥的耕地深翻25-30cm。暴曬土壤15天左右(暴曬的目的是利用太陽光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病菌)。耙細整平,作成寬60~120cm、高8~12cm的小高畦,畦溝寬約30cm。畦埂要打直,踩實,修整齊。
4.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鱗莖繁殖。
4.1種子繁殖
籽種必須是色澤鮮亮,籽粒飽滿,以當年產(chǎn)的黃花貝母籽種為最好。可春播、秋播,以秋播為好,8-9月份進行。因種子具有后熟特性,因此要隨采隨播,但為節(jié)約土地可在播前3-4個月,將種子拌濕沙進行催芽,溫度在5-10℃。播前按行距30-40cm開淺溝播種,播幅8-10cm,蓋土1-2cm,每畝用種子15kg,育苗1年后即可移栽,按株行距5cmX12cm開溝,溝深5cm,栽后覆土稍鎮(zhèn)壓。無論整畦面撒播或條播,播完后都要履蓋1.5-2cm厚牛馬糞,以防開春畦面板結,糞必須研細,最后過一次篩子,最后履蓋一層草,以胡麻草最好。
4.2鱗莖繁殖
以鱗莖做種的必須完好無損,色澤正常。不帶病菌的伊犁黃花貝母鱗莖為最好??稍?月下旬至6月中旬將鱗莖按大小分級栽植,大鱗莖按行株距25cmX5-10cm,小鱗莖可適當縮小珠行距以有效利用土地,每畝用種量100kg左右。
5.田間管理
5.1貝母在豎年3月底4月初出苗
出苗前,要整理和修補好澆水渠道和畦埂,并保持畦面整潔。盡快揭去胡麻草,以利于貝母小苗逐漸適應早春忽熱忽冷的氣候。并清耙畦子表面。要做到耙松、耙細、耙平,要輕耙,來回耙動時,要讓耙齒運在一個面上,以免耙出籽粒。耙松1.5厘米即可。這次耙地很重要,即可防止于地表板結,又極大的破壞了即將出土的草籽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全年雜草生長量,并起到了提高地溫和保墑作用。
5.2合理間套作
合理間套作不僅可節(jié)約土地,而且可遮蔭。為給貝母小苗遮蔭涼,可在田埂上點播一些根系較小的植物,如大豆,黃豆、早熟豌豆等間作。
5.3鋤草中耕
著眼于一個“勤”字,發(fā)現(xiàn)幼草盡快拔出,以保持田間經(jīng)常無草。鋤草工具宜小巧,以防損傷秧苗和鱗莖。
5.4追肥
栽前施足基肥,冬前施越冬肥,可用腐熟廄肥。出苗后可施幾次稀薄糞水,每畝l000kg左右或復合肥20kg。
5.5排灌
澆水視降雨量和墑情而定。一般年份,澆1-2次即可。雨水較多的年份,可以不澆水。每年四月下旬,是貝母植株和鱗莖生長的膨大的最快時期,這時應澆透澆足一次水,以保證需水量。雨季要特別注意排灌,以免高溫高濕引走越夏鱗莖腐爛,天旱則應及時澆水,最好采用噴淋及溝灌法,以免土壤板結。
5.6病蟲害的防治
(1)苗期病害的防治主要是:注意觀察貝母的生長情況,發(fā)現(xiàn)病苗,應連根鏟除,焚燒或深埋,以防感染。主要有貝母腐爛?。?-8月多發(fā),為害地下部分。防治方法: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經(jīng)常松土除草,防止鱗莖受傷,發(fā)病期用25%多菌靈200倍液澆根。
(2)防治病蟲應同時進行。應選用低毒殘留時間較短的藥物。蟲害主要有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主要危害幼苗及嫩莖,使之散瓣破碎。在發(fā)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地下蟲害最好的辦法是每畝地用5-6kg油渣,研細,在把滅蟲藥用適量的水化開,裝入噴霧器,然后把油渣攤開,一邊噴霧,一邊攪拌,攪拌均勻后,裝入袋中,捂2-3小時,于傍晚撒于畦面誘殺。害史一般會在傍晚竄出地表活動。并做到每10-15天撒一次預防。
5.7貝母的越夏過秋管理
夏秋季節(jié),貝母枯萎,人們不能通過秧苗的變化,直觀的看到地下病蟲害的狀況,誤以為萬事大吉,因而忽略了貝母越夏過秋的管理。其實夏種季節(jié),正是害蟲由幼蟲成長為老害蟲,是全年危害最為猖獗的時期,病蟲害傳染極快。這也就是貝母年年長,產(chǎn)量卻年年降的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更本所在,甚至還會造成毀滅性損傷。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在貝母秧苗部分枯萎后,就將鱗莖挖出,按大中小歸庫,當即異地另藏。這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顆粒較大的直徑2.5cm以上的鱗莖,必須做到每年移栽一次。結粒的貝母,每年開春出面后,有部分鱗莖會長出雙苗,如不移栽,來年就會太擁擠,因而會影響自重和鱗莖的產(chǎn)量。如當時無地可種,可以將鱗莖做沙藏處理。具體方法是選擇陰涼通風的房間,將事先消過毒的細棉沙在地上鋪5cm厚的一層再上面鋪3-5cm厚的鮮鱗莖一層,在鋪砂、在鋪貝,以此類推,但總厚度不能超過30cm,最上面的一層必須3-5cm細沙封面,以減少鮮貝水分流失。這樣存放的時間不能超過40天。存放的時間越短越好。細沙消毒的方法是用適量的辛硫磷稀釋至1000倍液噴霧,一邊噴一邊攪拌均勻即可。切忌不可將鮮貝攤放在水泥地面上存放。水泥地面不透氣,很容易使貝母腐爛。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讓部分鱗莖較小的直徑2-5cm以下的貝母在原地自然越夏過秋。但不包括用籽種下種后生長兩年的小鱗莖,這種小鱗莖密度大,必須移栽。不管是移地另栽或者是原地過春秋的貝母都必須做到:勤除草,以保持畦內經(jīng)常無雜草;觀墑情,及時澆水;并注意地下害蟲的防治,以確保貝母在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中度過秋夏。
6.采收加工
磷莖繁殖2-3年可收獲,種子繁殖3-4年收獲,6月中旬倒苗前起挖,去凈泥土后曬干即可。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