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紅勝
●授人以漁。我從事書法教學已有二十多年,從事高校書法教學也有十年了,總結一下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我覺得正如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所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毕驅W生傳授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做任何事情,方法最重要。方法對了,問題迎刃而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對,路子會走偏,甚至南轅北轍,效果則事倍而功半。我覺得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培養(yǎng)出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學生,而不能讓學生在自己的范圍里討生活,那是很可恥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授人以漁"至關重要。
●專與博。詩書畫印應不應該齊頭并進?篆隸楷行草是否要五體全能?這里就牽涉到一個博涉和專精的問題。潘天壽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不求四絕,但要四全”,意思是說,詩書畫印不要求樣樣都精,但必須要樣樣都會。我很認同潘老先生的觀點。詩書畫印互相聯(lián)系,互相生發(fā),如果能做到“四全”,往往能得到觸類旁通的啟發(fā)。但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當代社會高度發(fā)達,來自外界的各種干擾使我們不可能像古人一樣潛心于藝事,在有了“博”的基礎之后,我們必然要專精于某個領域,在該領域走向縱深。這就是我的“由博返約”的觀點。
李白詩一首 行草中堂180cm×97cm2014 年
●技進乎道。書法首先是一門技術,它的技巧難度很高,蔡邕《九勢》云:“唯筆軟則奇怪生焉”,因為毛筆是軟的,要寫出提按頓挫、挺拔有力的筆畫線條,沒有長時間的筆墨錘煉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每一位書法人都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技巧訓練。但書法又不純粹是一門技術,它更多地承載著書寫者的人格性情、綜合修養(yǎng)。如果一件書法作品技法精熟但缺乏文化內(nèi)涵,其作者頂多只能算個匠人而已。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曾云:“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也。”技進乎道的過程,就是讀書修養(yǎng)、陶冶性靈的過程。讀書方能醫(yī)俗。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睍业膶W養(yǎng)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諸如哲學、文學、美學、書法史、書法理論、文字學等都是書法家應該涉獵并有所研究的。
張若虛詩 行書橫幅 34cm×136cm2010年
●專攻一體一帖,而后其他。在學書的初級階段,應該專心致力于某一字體的某一名帖進行深入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趙孟頫曾云,“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應該對該帖進行大量的、多角度的揣摩和臨習,使該帖筆法、結字、章法、墨法等爛熟于胸,將該帖的書寫特征盡可能地轉化為自己的書寫動勢。只有這樣,才能自由地加以運用,也才能真正的學有所得。當然,專攻一帖的同時,也還需要了解該帖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該帖在書法史中的位置,它繼承了什么,有哪些創(chuàng)新,對后世有哪些影響,后世書家又是如何汲取其精華發(fā)展的,都需要做全面的了解、分析。這便于我們正確地把握學書方向,站在宏觀的立場看待它。當對該帖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并能熟練運用后,就需要另擇它帖以豐富自己的書風。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后面的學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先小后大。這是指行草書而言,也是我個人的學習體會。古人云:“致廣大,盡精微”,不能盡其“精微”,“廣大”將顯得蒼白。誠然,行草書小字和大字的書寫在技法上和審美上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直接將小字放大,但沒有“盡精微”的小字訓練,大字書寫恐怕難臻完美。在行草書的學習上,我推崇先做“一比一”的對臨練習,有了對該帖熟練“、弦準舞確—的蔡把霞胡握琴能藝力術后音,樂再晚旁會涉”中它演帖奏《。洞首庭先小要曲在》小字的書寫上形成自己初步的個人風格,然后再做大字書寫。在把小字轉化為大字的書寫過程中,筆墨、章法等方面可參考明清書家成功嘗試,在線條質感上可從篆隸書體中汲取營養(yǎng)。
●加強讀帖。臨帖與讀帖,是學習先賢書法的兩種不同方式。臨帖主要是解決節(jié)度其手的問題,或曰讓自己的手勢合乎古人的書寫動勢的問題,它更多的是一種模仿、強化、鞏固的訓練,需要量的積累,需要時間的積淀。而讀帖主要是和古人對話,要讀懂作者的筆墨語言,讀出作者的心境狀態(tài),讀懂他的匠心所在。黃庭堅《論書》對臨帖和讀帖作了生動的描述,他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庇衷疲骸肮湃藢W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蔽闹卸啻纬霈F(xiàn)“入神”二字,充分體現(xiàn)了黃庭堅專心于讀帖的精神狀態(tài)。
●平衡心態(tài)。當今世界,日新月異,世事紛繁復雜。面對各種誘惑,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當代人,對名利有所追求,本是無可厚非,在所難免的。但如果一個人被名利所馭,成為名利的奴隸,整天忙于應酬,忙于參展,忙于宣傳,忙于拉關系,終將被世人遺棄。我認為一位藝術家應該有一點使命感,有道德、良心的操守,有自己的底線--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孟浩然詩 行書扇面 30cm×60cm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