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雯,翟曉梅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005)
·信息倫理·
數字身份與數字裂溝的倫理分析和管理研究*
黃 雯,翟曉梅**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005)
在信息通訊技術時代,面臨著來自隱私保護、數字身份、數字裂溝、信息可及性以及信息自由等倫理和管理上的巨大挑戰(zhàn)。數字身份可以變更、可以隱藏、甚至可以廢棄的屬性使得網絡甚至社會的安全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由于經濟、教育、地理等條件的差異,不同的人群之間出現(xiàn)了信息通信技術上的隔閡這種數字裂溝的出現(xiàn),可能導致歧視、貧富分化的加劇。因此相關的規(guī)定和管理是必要和緊迫的。
信息通信技術;數字身份;數字裂溝;倫理和管理
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是一個通用術語,包括與個人和機構相關信息通訊的網絡、硬件和軟件技術。
在我國,每天數以億計的人通過網絡工作、學習、交流、聯(lián)絡、進行各種商務活動。信息通信技術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fā)展和普及,它似乎已經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正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它也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也改變了人們對社會本身的看法和理解?!兜?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我國網民使用率較高的網絡應用包括技術通信、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網絡音樂、博客個人空間、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微博、社交網站、網絡購物、網絡文學、電子郵件、網上支付、網上銀行、論壇/ BBS、旅行預訂、團購以及網絡炒股,其中除了電子郵件、論壇/BBS等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的應用外,其他應用都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即時通信作為第一大上網應用,網民規(guī)模繼續(xù)上升;電子商務類應用繼續(xù)保持快速發(fā)展。[1]可見,網絡應用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網絡對我們個人生活的“影響”程度,已經讓我們對它的存在習以為常,對它為人們帶來的便利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以至于人們對它的使用也更加的隨意。
信息通信技術前所未有地以或顯而易見的或微妙的影響擴展了人們各個方面的能力。然而,圍繞著人們通過信息通訊技術而完成的種種活動,人們正面臨著諸如數字身份以及信息技術裂溝等諸多倫理、管理和規(guī)范政策的挑戰(zhàn)。[2]
1.1 數字身份的概念
數字身份是一個網絡空間中的概念,它是指描述一個人或事物(有時指稱主體subject或實體entity)的一組數據,或者是在網絡中可得的關于一個人的所有信息之總和。它是個人、組織或電子設備在網絡中所采用的一個在線身份,或者說是網絡身份。這些個人、組織或電子設備可能會通過不同的網絡社區(qū),擁有不止一個數字身份。這些數字身份是由一些特性或數字屬性組成的。一個數字身份也可能和別的數字身份相關聯(lián),比如電子郵箱、微博等。雖然這些與身份相關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確定一個人的身份,但是這些屬性是可以變更、可以隱藏、甚至是可以廢棄的。因此,數字身份的驗證和批準措施對確保網絡及其基礎設施安全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2 數字身份的建立
數字身份的形成可能會對社會關系的認知,甚至是社會的穩(wěn)定性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關系中,身份的建立是一種實際身份,實際身份的建立會受到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主流認知的約束,社會認知使得當事人能夠將自己的言行與所見所聞以及共識進行不斷的比較,通過比較而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實際上身份的建立不僅取決于自己的行為,也取決于他人的認同。因此,這樣的社會身份具有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兩個重要特性,這兩個特性是非常關鍵的。而在網絡社會中,數字身份的建立可能完全脫離了這種“具體”的互動,脫離了一致性和連續(xù)性。而只是受到了所使用的網絡應用程序規(guī)則和特性的約束,用戶所提供身份屬性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真實的,可以變更的。[3]這種“虛擬”“可變更”的身份確立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固定身份”不同,這種身份對社會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在這種可變化的甚至是“虛擬”的身份中,人們脫離了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那么人們是否能夠、還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么人們如何對自己行為的后果負責?社會如何在維護人們言論自由的同時,確保人們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呢?
1.3 數字身份與時間
傳統(tǒng)上時間也是身份的認同過程中的因素之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身份也會不斷發(fā)展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在今天,數字身份的建立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可能需要重新界定,因為在數字身份中,時間變成了一個并不可靠的來源。在社交網絡中,人們注冊時所提交的或文字或音像資料,描述的可以是當時個人自身的狀態(tài)或情況,也可能僅僅是該人過去的某個生活片段。因此對一個人的描述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過時的。即使該影像資料反應的是當時的信息,但是這些個人資料可能會被保留很長的時間,可能會被其他人在非原始情景之下使用,這時歷史性描述和信息同步之間的區(qū)別就很容易變得模糊,就可能會造成身份的混亂。
另一方面,記憶和遺忘對于個人身份來說也是一個輔助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身份中的某些信息會永遠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而有些部分是會被遺忘的。然而,如果缺乏一些遺忘和篩選,身份的認定就會越來越依賴社會給予的“識別標記”。[3]在網絡世界,便是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地方,凡是走過必定會留下痕跡。尤其是一些負面的信息,總是會被有心人出于種種原因挖掘出來,正如所謂的“人肉搜索”。這里提出的倫理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自身關系和社會關系?如果無法從集體或者從社會的記憶中刪除一個人生活的某些部分,會不會造成這樣的趨勢:無論是在就業(yè)擇業(yè)時、社會榮辱的判定,還是在監(jiān)督政策中,造成某種“不寬恕”的文化?
1.4 數字身份與社會身份
與個人身份密切相關的,還有社會身份、集體身份的問題。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可以很輕易的擁有成千上萬的“朋友”,而人們與這些朋友共享的僅僅是同一個網絡社區(qū)以及對這個網絡社區(qū)的并不牢靠的某種“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可能僅來自于大家恰好在同一時段對某個人或某個物產生的共同喜愛與關注。這樣的歸屬感必然也會隨著這種可能是一時興起的喜愛和關注的減退而消失,進而很快失去所有的“朋友”。網絡中隨處可見人去樓空的BBS、貼吧等等,就是最好的印證。此時,最重要的社會道德慣例之一——彼此熟識的個體之間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互動形成人際關系,形成個人之間的責任感等,這些都被徹底的重新解讀了。
進一步說,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關系上存在潛在著不穩(wěn)定性,而不像在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中,由道德觀念,比如信任、誠實、可靠造就社會的歸屬感,網絡社區(qū)可能會使現(xiàn)代社會失去其創(chuàng)造社會歸屬感的功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一種短期的,很容易就可以被取代的社會關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避免這種社會關系的發(fā)展趨勢呢?
數字身份的自我決定和自由表達是否可以成為尊重個人自主性的一部分或者是一項新的人權?是否應該有新的立法來認可數字身份,并加以嚴格的監(jiān)管?這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和仔細的思考。
2.1 數字裂溝的概念
長遠來看,ICT的產生為無論是城市地區(qū)還是農村地區(qū)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來獲得發(fā)展,尤其是為農村或偏遠地區(qū)的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獲取新的知識、新的服務和新的機會,例如遠距離的通信、獲取來自政府或非政府的資源和服務、獲得新的信貸或金融服務、獲取新的機會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產品、獲得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好的醫(yī)療及醫(yī)學知識等等。但是ICT的普及率差別是很大的。從數據看,2010年全球互聯(lián)網的普及率,挪威高達90.9%,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瑞典和荷蘭等歐洲國家,而巴西和印度僅為37.8%和6.9%。[3]即使在國家內部,互聯(lián)網普及率的構成也是很不平衡的。根據《第3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網民的構成為72.1%來自城鎮(zhèn),僅有27.9%來自農村。[1]在ICT的應用的時代,信息領域內和信息領域外的人群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缺口。信息領域不是一個地理、政治、社會或語言的空間,而是精神生活的空間,從教育到科學,從文化表達到交流,從貿易到娛樂,無處不在。然而,信息領域的邊界可能會產生于不同的地域之間,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國家之間,不同政治制度和宗教傳統(tǒng)之間,年輕人和老一代人之間,甚至是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員之間。有時不僅是出現(xiàn)一道界限,甚至出現(xiàn)一個斷層,我們稱之為數字裂溝。
2.2 數字裂溝產生的原因
造成這種數字裂溝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之一是ICT基礎設施差(低效率的電信服務和電力的缺乏),導致無法應用ICT技術謀求發(fā)展。這不僅與當地經濟實力有關,也與地理特征密切相關。廣袤的土地、分散的島嶼、或者是復雜的地形都使得基礎設施的構建變得難上加難,致使欠發(fā)達區(qū)域的人們無法從ICT技術獲益。還有電腦軟件及硬件,特別是在授權軟件的獲取和維護上花費的資金是有的區(qū)域不能負擔的,使用網絡的費用也可能是個人承擔不起的。對比一下,使用網絡的費用在美國僅需GDP的1.2%,而在馬達加斯加則需要614%(S.Nanthikesan,Trends in Digital Divide,Harvard 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另外,由于處于脆弱地位的人受教育有限或者生活方式較為傳統(tǒng),對新事物的接受存在某種抗拒心理或者接受起來很困難,因此ICT和互聯(lián)網的普及很難推進。填補數字裂溝的政策之一是使弱勢群體了解ICT的重要性和便利性,給他們提供基礎設施和可用的服務便利,以及使用ICT的技能,以幫助他們更快地進入網絡世界,打開與世界接觸的大門,最終獲得通過電子商務等服務行業(yè)所帶來的收益。
2.3 數字裂溝帶來的挑戰(zhàn)
數字裂溝不僅存在于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地區(qū)之間,實際上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存在于不同的個人之間。擁有技術的人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和各種發(fā)展的機會,變得更加的富有或者擁有更加先進的技術,而沒有技術的人,或者說沒有機會獲取技術的人可能面臨種種挑戰(zhàn)而不得不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深A見,隨著ICT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兩類人之間的距離會日益增大,貧富差距會日益增大,一部分人形成“弱勢群體”。甚至會造成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歧視,出現(xiàn)新形式的殖民主義和種族隔離。
根據公正的倫理原則,現(xiàn)代社會必須盡一切努力,調整資源的配置,加大對弱勢人群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加強對落后地區(qū)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防止、對抗和摧毀這種技術裂溝的力量,讓ICT成為解決全球扶貧問題的一劑良藥,而不是絆腳石。這是信息社會時代我們必須要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通信技術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已經成為人們與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時候甚至會感覺到沒有網絡寸步難行。人們對它如此的依賴,它應該成為一個安全可靠、方便可及的工具。因此,有關部門應該盡早頒布切實有效的行業(yè)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運營商的行為加以嚴格的限制,制定出個人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行為規(guī)范,明確對不道德、不合法行為的懲罰措施,同時積極調配資源,在政策上對特定地區(qū)和特定人群要有所優(yōu)待和鼓勵,盡量做到各方面資源配置的均衡,消除信息通信技術上的“貧富差距”。讓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所用,提供更多優(yōu)質全面的資源和快捷安全的服務。
[1]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O/OL].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 7-40664.htm,2013-7-17.
[2] Julian Kinderlerer et al.Ethic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EB/OL].http:// ec.europa.eu/bepa/european-group-ethics/ docs/publications/ict-final-22-february-adopted.pdf,2012-02-22.
[3] Jean-Francois Belisle.Worldwid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Part 3[EB/OL].http://jfbelisle.com/ 2011/01/worldwide-internet-penetration-ratepart-3/,2011-01-03.
〔修回日期2013-12-21〕
〔編 輯 李恩昌〕
Ethical Analysis and M anagement Research on Digital Identity and Digital Divide
HUANCWen,ZHAIXiao-mei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05,China)
There are great ethical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we have faced du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ncluding privacy protection,digital identity,digital divide,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and information freedom and so forth.Digital identity can be changed,can be hidden,and even can be abandoned,thus these propertiesmake the network and social security become a crucial problem.Due to differences in economy,education,geography and so on,different people have technology gap named as digital divide,whichmay lead to discrimination and increas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So the related regulation andmanagement are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Digital Identity;Digital Divide;Ethics and governance
R-052
A
1001-8565(2014)01-0015-03
2013-10-15〕
*項目名稱:中華醫(yī)學基金會項目(美國)CMB-Collaborating Program in Bioethics Research,項目編號:12-110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