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豪 李成浩
(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吉林 延吉 133000)
與HP感染有關的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資料表明,世界各地自然人群HP感染率不相等〔1,2〕,全球各地差異甚大,發(fā)展中國家高于發(fā)達國家,經濟越落后,文化水平越低的地區(qū),HP感染率越高,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多數地區(qū)在40%左右〔3〕。在同一地區(qū),不同社會階層間人群的HP感染率也明顯不同〔4〕。
1.1研究對象 2007年9月至2011年8月就診于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的中老年體檢者660例,近期均無服藥史(PPI類及各種消炎藥)。其中男262例,年齡50~81歲;女398例,年齡50~85歲;朝鮮族426例,漢族為234例。
1.2方法 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C-UST)檢測HP。受試者均于空腹5 h后受檢。溫開水服用14C-尿素膠囊1粒。25~30 min后通過導管向有2 ml CO2吸收劑的瓶內吹氣2 min,并向瓶內加入稀釋閃爍4.5 ml,再用檢測儀進行檢測分析,儀器將自動檢測、顯示并打印結果;<100 dpm(衰變/nan)為陰性,≥100 dpm為陽性。排除受檢者中1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鉍制劑,質子泵抑制劑及其他HP敏感性藥物。全套設備由深圳海德威醫(y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提供。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行χ2檢驗。
2.1不同性別HP感染情況比較 660例HP感染者為277例(41.9%),其中男性HP感染率為45.4%(119例),女性39.7%(158例),差異顯著(P<0.05)。
2.2不同年齡HP感染情況比較 50~59歲人群的感染率(46.5%,163例)明顯比60歲以上人群(36.2%,80例)。>70歲感染率為38.2%(34例)。
2.3不同民族、不同性別間HP感染情況比較 朝、漢族不同民族間比較HP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朝鮮族42.5%,181例:漢族41.0%,96例)(P>0.05)。但朝鮮族女性HP感染率為39.2%,朝鮮族男性為47.9%(78例),有顯著性差異(P<0.05)。漢族男性HP感染率為41.4%(41例),女性40.7%(55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有上消化道癥狀及胃、十二指腸疾病HP感染狀況 上消化道癥狀中以上腹痛為主(51.5%),其次為腹脹感(42.7%),惡心、反酸(20.6%)等。伴有上述癥狀者中Hp陽性者為48.9%(218例),明顯高于無上消化道癥狀者(27.6%,59例)。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的同時進行胃鏡檢查者共為427例,其中發(fā)現胃或(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為56例,其HP陽性率為80.4%(45例),明顯高于無胃、十二指腸疾病患者(41.2%,153例)。
2.5不同生活習慣HP感染情況 有吸煙史者較無吸煙史者的HP感染率高(59.8%,61例 vs 47.1%216例)(P<0.05),有飲酒史者較無飲酒史者HP感染率高(63.2%,127例vs 32.7%,152例)(P<0.001)。
空泡毒素A、細胞毒素相關基因(CagA)蛋白、熱休克蛋白(Hsp60)、脂多糖(LPS)、Lewis抗原、iceA基因、脂酶和蛋白酶、生長抑制因子等都是HP的重要毒性因子〔5,6〕。
在門診體檢人群中經胃鏡檢查中發(fā)現快速尿素酶試驗陽性而診斷HP感染的病人中多數無消化道不適癥狀,即HP陽性并不引起癥狀,但HP在體內長期存在,也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7〕。根據中國人群HP感染的流行病學Meta分析結果〔10〕,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是HP高感染的地區(qū),家庭內傳播可能是主要傳播途徑,HP于胃腸道以及胃腸道以外的疾病相關,積極開展有關HP的相關疾病的調查研究及各地區(qū)HP感染特點,對臨床相關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等有重大意義。
本調查研究表明延邊地區(qū)老年體檢者HP感染較普遍。而且HP與性別差異的原因尚不明確,推測其可能與男性所從事的工作環(huán)境、職業(yè)、社會活動、飲食和衛(wèi)生習慣等所致感染概率增多〔9〕及延邊人群中男性常飲酒等習慣有關,有待于繼續(xù)調查研究。既往的多項關于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對比性研究中提示兩民族間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10〕。本次調查也顯示延邊地區(qū)朝鮮族與漢族HP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紤]可能與當地各民族的生活飲食習慣,衛(wèi)生條件、文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水平地位等基本相同有關〔11〕。
目前研究已證實HP感染與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疾病有關,HP感染率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超過95%,HP相關性胃炎的致病機制目前認為是:HP經過某種途徑到達胃黏膜后,與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可分泌一種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趨化因子,HP在胃黏膜可促進局部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介素(IL-6)等炎癥介質的產生增多,加劇局部的炎癥反應,可導致上皮細胞的空泡受損害,促進胃黏膜的炎癥形成〔12〕。
綜上,通過對HP的準確檢測指導臨床治療,大力推廣將HP抗體檢測列入健康體檢項目之中;另外,還要加強個人、單位及社區(qū)之間的三維動態(tài)的科學有機體系,加強飲食衛(wèi)生管理,加強有效預防保健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醫(yī)學防治意識。
4 參考文獻
1Ford AC,Marwaha A,Lim A,etal.What is the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endoscopic findings in subjects with dyspeps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8(10):830-7.
2Zagari RM,Law GR,Fuccio L,etal.Dyspeptic symptoms and endoscopic findings in the community:the Loiano-Monghidoro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3):565-71.
3張?zhí)煺?,張鐵民,趙丹丹,等.中國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15):1582-9.
4崔 倩,周 力.貴陽市部分人群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調查〔J〕.貴州醫(yī)藥,2009;33(4):357-8.
5Polk DB,Peek RM Jr. Helicobacter pylori:gastric cancer and beyond〔J〕.Nat Rev Cancer,2010;10(6):403-14.
6Cover TL,Blanke SR.Helicobacter pylori VacA,a paradigm for toxin multi-functionality〔J〕.Nat Rev Microbiol,2005;3(4):320-32.
7Al-Enezi SA,Alsurayei SA,Aly NY,etal.Endoscopic nodular gastritis in dyspeptic adults: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Med Princ Pract,2010;19(1):40-5.
8王凱娟, 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6):443-6.
9Graham DY,Malaty HM,Evans DG,etal.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 pylori in a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 in the Unite Slates,Effect of age,race,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J〕.Gastroenterology,1991;100(6):1495-501.
10劉 泉,竇丹波.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治療現狀〔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10;23(1):15-7.
11童能勝,史瑞燕.2239例體檢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結果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17(4):267-8.
12Dore MP,Maragkoudakis E,Fraley K,etal.Diet,lifestyle and gender in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Dig Dis Sci,2008;53(8):20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