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陳為人
王昭君:大漠青冢紅顏怨
山西 陳為人
內蒙古呼和浩特南郊九公里大黑河畔,聳立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出塞和親的王昭君之墓。王昭君究竟是死于哪年,葬于何處?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相傳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感念于王昭君給他們帶來的福祉,從四面八方用袍襟攜來黃土,含著熱淚“壘土成臺”夯筑其墓。王昭君沒有能“葉落歸根”,她葬在了生前“獻身”的地方?!扒嗌教幪幝裰夜?,何必馬革裹尸還?!?954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代匈奴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和瓦當殘片,說明昭君出塞當年對漢朝和匈奴都是一件影響很大的歷史事件。
昭君墓體狀如懸冠,高達三十三米,墓頂建有一六角攢尖蘭亭,墓前有平臺及階梯與墓頂相連,與中原地區(qū)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多相似之處,透露著漢文化對游牧民族的“潛移默化”。昭君墓經歷了兩千余年歲月風雨的剝蝕,仍然聳立于歷史遺址。蒙古語稱之“特木爾烏爾虎”,意為“鐵壘”。
唐代史學家杜佑所著《通典》一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最早記載了昭君墓筑在單于府所轄境內的金河縣。今人考證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昭君墓。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中對昭君墓也有記敘,說墓上黛色籠罩,“若潑濃墨”,所以人們稱之為“青?!?。“青?!币辉~可能出自杜詩的注解:“北地草皆白,唯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泵康缴钋飼r節(jié),四野草木枯黃,唯有昭君墓嫩黃黛綠,因此歷代留下“誰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沒斷碑”之類的詩句。在清代文人張文瑞和錢良鐸的游記中,對昭君墓還有更為詳細的記敘:墓前有石虎、石馬、石獅、石幢,墓頂有小方亭,亭內有佛畫、細布及豆麥,還有成堆琉璃瓦……但經過長期的戰(zhàn)亂,到內蒙古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單墓體和幾尊石碑。
1970年代末昭君墓重新修葺,占地面積達三點三公頃,成為內蒙古的重要旅游景點。2006年深秋,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組織“草原游”,我們一行觀瞻了昭君墓。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三點九五米、重五噸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并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再往北行,聳立著一塊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漢兩種文字鐫刻著已故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詩作《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笔蠓絻蓚龋邏K各代石碑依次排列。墓前院內設東西兩個陳列廳,陳列著散落民間收藏回來的昭君出塞和親的有關歷史文物。陳列廳內還有一尊漢白玉昭君雕像。
昭君出塞促進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至今,呼和浩特和包頭一帶還流傳著有關王昭君的美麗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受玉皇大帝派遣,下凡來平息漢人與匈奴的干戈。匈奴呼韓邪單于從漠北來迎昭君,北出塞外來到黑水邊,只見朔風怒號,漫天風雪,飛沙走石。昭君下馬彈起她心愛的琵琶。頓時風停雪止,彩霞橫空,萬物復蘇,陰山變綠,黑水澄清,還飛來百靈、布谷、喜鵲,在昭君和單于的馬隊頭頂上飛翔和啼叫。單于高興極了,決定在這兒定居下來。后來,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昭君有個錦囊,她從里面取出幾粒種子,撒在地上,塞外就有了莊稼;從里面取出金剪子,把羊皮剪成犁、車,塞外就有了鐵犁和木車。許多年以后,一天夜里,地上閃過一片紅光,接著一聲巨響,第二天清晨,人們發(fā)現黑水河邊的平原上出現了一座小土山,山頂飄著五彩浮云。人們說,昭君完成玉帝的使命,回天上去了。她的人身就埋在土山里。這小土山就是今天的昭君墓。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歷代文人的“生花妙筆”下,交響為頌歌大合唱。漢代焦延壽作有《昭君守國》二首:“昭君守國,諸夏蒙德。異類既同,崇我王室。”“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睂φ丫鋈o予高度評價。白居易在《賦得聽邊鴻》中,也寫有這樣的詩句:“驚風吹起塞鴻群,半拂平沙半入云。為問昭君月下聽,何如蘇武雪中聞?”把王昭君的和親與蘇武的出使守節(jié)相提并論。在王昭君“青冢”的墓碑上,還刻有這樣的祭辭:“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备前颜丫陀H的功績與征戰(zhàn)匈奴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衛(wèi)青、霍去病媲美。還有這樣的詩句:“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卑颜丫暮陀H拔高到一個無與倫比的地步。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內蒙訪古》一文中寫道:“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翦伯贊的話道出了一個時代的主流話語。在一種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影響下,王昭君的歷史形象發(fā)生了變化。1923年郭沫若創(chuàng)作了話劇《王昭君》,把她塑造成一個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叛逆女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始,周恩來總理提出建議:“要重新寫一出民族和睦的昭君戲,寫一個歡歡喜喜的昭君。”與此同時,史學界、文學界圍繞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和昭君藝術形象的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爭論和研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曹禺的新編歷史劇《王昭君》應運而生。
1978年10月12日,曹禺在把劇本交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向三十周年國慶獻禮劇目的獻辭中寫道:“感謝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王昭君》這個戲終于寫成,發(fā)表,并將演出。敬愛的周總理生前交給我這個任務,寫王昭君歷史劇。我領會周總理的意思,是用這個題材歌頌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闭窃谶@種“意在筆前”的創(chuàng)作構想下,曹禺把王昭君塑造成一個深明大義、舍身報國、完成“胡漢一家”偉業(yè)的民族英雄。人為設計的皆大歡喜的喜劇結局,掩飾了“悲悲凄凄慘慘”的歷史真相。
史籍中關于王昭君的記載,在《漢書》中寥寥幾語一筆帶過?!稘h書·元帝紀》載“王昭君,西漢南昭秭歸(今湖北宜昌市興山縣)人,名嬙”,詔曰“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漢書·匈奴傳》載“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直至《后漢書·南匈奴傳》,才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睎|漢蔡邕所著《琴操》,其中也有這樣的記述:“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形容。元帝每歷后宮,疏略不過其處。后單于遣使者朝賀,元帝陳設倡樂,乃令后宮妝出。昭君曠恚日久,乃便修飾,善妝盛服,光輝而出,俱列坐……帝大驚,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誤矣!’遂以與之?!?/p>
從史籍的記載可以看出,昭君出塞乃是因為“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及至王昭君隨呼韓邪單于行前未央宮辭駕,王昭君的“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影)徘徊,竦動左右”,才使得漢元帝“大驚”“悔之”,“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如此陰差陽錯、鬼使神差,演繹出了王昭君出塞的悲劇故事。
東漢之后,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詠嘆昭君的文學作品出現,僅詩歌就有六百多首,戲劇也有二十多種。比較重要的有東漢末托名王昭君自作的《怨曠思惟歌》,西晉年間石崇作的《王明君辭》,以及相傳為葛洪編的《西京雜記》里的《王嬙》等。唐、宋時同類題材的詩篇就更多。明以后的昭君戲,尚有陳與郊的《昭君出塞》,無名氏的《和戎記》《青冢記》。清代有薛旦的《昭君夢》,尤侗的《吊琵琶》,周文泉的《琵琶語》等。歷史上的王昭君雖只有一個,但她的藝術形象卻是千姿百態(tài)。后代的作家往往借用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表達自己同時代人的思想情感。
托王昭君名所作《怨曠思惟歌》,此詩載于《琴操》,詩中突出表現了王昭君囚禁深宮之苦和對父母家鄉(xiāng)的思念:“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頡頏。雖得委食,心有徊徨……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白居易在《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以“馬上妓”為比,揣度著昭君出塞的心境,吟誦著昭君出塞之苦:“珊瑚鞭亸馬踟躕,引手低蛾索一盂。腰為逆風成弱柳,面因沖冷作凝酥。銀篦穩(wěn)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雪里君看何所似,王昭君妹寫真圖?!?/p>
秦觀《王昭君》一詩寫道:“漢宮選女適單于,明妃斂袂登氈車。玉容寂寞花無主,顧影低回泣路隅。行行漸入陰山路,目送征鴻入云去。獨抱琵琶恨更深,漢宮不見空回顧。”
昭君出塞之際,中原大地正是花團錦簇的陽春三月,而塞外猶是寒風凜冽的冰凍季節(jié),真?zhèn)€是“馬后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我無意考證王昭君出塞路線,是“過黃河,出雁門”,走雁門關,還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走玉門關,抑或北出朔方(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過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走“秦直道”,反正一路是滿目凄楚、黯然神傷,加之語言相異無法交流,王昭君更增添了無限孤獨感,只能借琵琶傳達內心的哀怨。傳說昭君出塞時,行進于漫無邊際的荒漠之中,彈起哀怨的《出塞曲》,天邊飛過的大雁為曲調所感染,肝腸寸斷,紛紛掉落在地。
王昭君終于在漫漫長路中病倒了,只得暫時停止前進。養(yǎng)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纏綿三天三夜的大漢皇帝,于是挑燈披衣,濡淚和墨,給漢元帝寫信:“臣妾有幸得備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遠適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惟惜國家黜陟,移于賤工,南望漢闕,徒增愴絕耳?!?/p>
昭君出塞,原本是一幅蒼涼凄婉的畫面?!短茣分尽分械摹皾h曲”《昭君》寫有這樣的話語:“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漢書·元帝紀》中明確記有漢元帝之詔:“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睗h民族屬農耕文化,向來認為“走一地不如守一地”,向往的太平盛世是“安居樂業(yè)”,把離鄉(xiāng)背親視為人生一大悲劇。
吟詠王昭君的詩詞中,大量的都是“憐其遠嫁”,哀其“魂游異鄉(xiāng)”。白居易《青?!罚骸吧嫌叙圍椞?,下有枯蓬走。茫茫邊雪里,一掬沙培塿。傳是昭君墓,埋閉蛾眉久。凝脂化為泥,鉛黛復何有。唯有陰怨氣,時生墳左右。郁郁如苦霧,不隨骨銷朽……不見青冢上,行人為澆酒?!崩畎住锻跽丫罚骸皾h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彼侮惤堋墩丫埂罚骸扒Ч藕腿趾蓿G嘟裆新?。漢朝三尺草,埋沒幾昭君?!彼问Y捷《昭君?!罚骸霸鵀闈h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塵。身死不知多少載,冢花猶帶洛陽春?!?/p>
從這些字字血聲聲淚的唐詩宋詞中,何曾見王昭君的“青?!笔鞘裁础凹o念碑”?分明是一段血淚史的無聲控訴。
歷朝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對于王昭君悲劇的造成,在無以寬解的心理下,主觀臆斷出一個罪魁禍首——畫工毛延壽,因為他索賄不成,在畫像時丑化了王昭君的形象,而致使帝王久未召幸,絕代美人“寂寞開無主”“冷月照離宮”。
在王昭君的出塞悲劇里,毛延壽是否真做了手腳?正史中并無記載。后世之所以有此傳說,大概源于東晉葛洪筆記小說《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襲寬,并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丑,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弊鳛楣P記小說,把史實中兩個可能風馬牛不相及的細節(jié),嫁接到了一起。此后,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張時起的《昭君出塞》以及吳呂齡的《夜月走昭君》等作品,也都沿襲了這一說法。
高陽的歷史小說《王昭君》,更是把毛延壽一支顛倒黑白的筆描述得出神入化,把王昭君的悲劇,完全歸咎于畫工毛延壽。
馬致遠的元雜劇《漢宮秋》被贊譽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也是這一思路。他把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情感寫得纏綿悱惻,而造成一場“生離死別”悲劇的根源,也是毛延壽,以至最后王昭君“為報君恩”竟然以身殉情。
漢元帝把與王昭君“失之交臂”的懊喪心理,一股腦兒轉化為對畫工毛延壽的憤怒。后人有詩評說:“曾聞漢主斬畫師,何由畫師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上陽白發(fā)人》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諷喻詩。此詩通過描寫一位上陽宮女長達四十余年的幽禁遭遇,對封建帝王強制征選民間女子以滿足自己淫欲的罪惡行徑提出強烈的控訴。白居易在結尾還寫下“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并自作詮注,言明創(chuàng)作意圖:“天寶末,有密采艷色者,當時號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有對后宮里嬪妃的描繪:“一肌一容,盡態(tài)盡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一入長門掖庭,簡直就是投進一座沒有刑期的監(jiān)獄,一座活人殉情的墳墓。
曹勛的《王昭君》一詩,對君王的臨幸嬪妃提出質疑:“好惡由來各在人,況憑圖像覓天真。君王視聽能無壅,延壽何知敢妄陳?!边€有這樣的詩句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何乃明妃命,獨懸畫工手。丹青一詿誤,白黑相紛糾?!薄暗湼0部芍李伈蝗绯?。何言一時事,可戒千年后?!?/p>
還是王安石眼光獨到,道出了真知灼見:“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王安石離經叛道、矛頭直指封建君王的詩句,引發(fā)后世很多非議。范沖曾對宋高宗說,王安石此詩“壞天下人心術”(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卷七),宋朱弁則借一太學生之口罵道:“若如此詩用意,則李陵偷生異域不為犯名教。”(《風月堂詩話》卷下)宋羅大經認為此詩“悖理傷道甚矣”(《鶴林玉露》乙編卷二)。有人甚至說:“靖康之禍,釀自熙寧,王、秦兩相,實遙應焉,此詩為之讖矣?!保ㄇ逯苋荩骸洞壕铺迷娫挕罚?/p>
《漢書·元帝紀》中,即便出于史家一貫的“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對文藝作品中描繪成“多情種子”的漢元帝,也留下了這樣的“曲筆”:
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jié)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 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孝宣之業(yè)衰焉。
“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孝宣之業(yè)衰焉”,一語道破真相。
王吉祥在《秦漢興替》一書中,這樣描述了漢元帝:
他專信兩個宦官,一個是中書令弘恭,一個是仆射石顯,使得他們盤踞宮廷,盜弄政柄。
前將軍蕭望之上書請求中書勿用宦官,對外戚也要加以限制。元帝竟然讓弘恭、石顯去查訊曾經做過自己師傅的蕭望之……弘恭、石顯當即報復,說蕭望之私結朋黨,毀謗貴戚,專擅權勢,為臣不忠,應交廷尉查辦。元帝答了一個“可”字,弘恭、石顯立即傳旨,飭拿蕭望之下獄。后元帝得知,大驚道:“何人敢將我的師傅拘系獄中?”弘恭、石顯慌忙跪答道:“臣等曾蒙陛下準奏,方敢遵行。”元帝說:“你們只說交廷尉查辦,并未說及下獄。速令出獄視事便了!”弘恭、石顯同聲應命,起身趨出以后,互相耳語道:“陛下年將及壯,尚不懂交廷尉的語意,真乃……”說著,兩人匆匆跑到大司馬史高的府中,幾人秘密商議一番,定出一個辦法。史高上朝,見到元帝后陳奏說:“陛下剛剛即位,恩德尚未文布,便將師傅蕭望之下了獄。如果他無罪而釋放出去,仍讓他擔任原職,那不就顯得陛下做事粗魯了嗎?這反倒會招來眾人的議論。臣意還是將他免官,這才不至于讓人說陛下出爾反爾!”元帝一聽,木然地愣住了,嘴巴微微張著,把門牙都露了出來,呆了好一陣,才漫然答道:“大司馬所言有理!”接著下詔使蕭望之出獄,免為庶人。
漢元帝諸如此類出爾反爾、瞻前顧后、首鼠兩端、“優(yōu)游不斷”之事,在史籍中屢見不鮮、俯拾皆是。王昭君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昏君庸君。
還有一種奇談怪論,說昭君之出塞,毛延壽不僅不是罪人,甚至是千古功臣。說王昭君入宮后,宮廷畫工毛延壽見她美麗異常,怕漢元帝召見后沉溺于美色不能自拔,于是故意將王昭君的畫像畫丑,不讓她有見到漢元帝的機會,這樣王昭君便一直被冷落在后宮中。直到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的時候,毛延壽為免除后患,便向元帝推薦將王昭君遠嫁匈奴,一來可以徹底將王昭君與漢元帝分開,二來可以安撫匈奴的情緒,免除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王昭君就這樣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明代江陰士子題《昭君詞》就這樣寫道:“驪山舉火因褒姒,蜀道蒙塵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虜,畫工應是漢功臣?!边@簡直就是歪嘴胡扯亂侃的“紅顏禍水”之變種。
白居易《昭君怨》寫道:“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徐夤《明妃》寫道:“不用牽心恨畫工,帝家無策及邊戎?!?/p>
在西漢的重要文獻《鹽鐵論》一書中,桓寬記載了賢良文學與桑弘羊之間關于對匈奴和戰(zhàn)問題的激烈爭論。賢良文學認為,對待匈奴,用戰(zhàn)爭的形式不如用和親的形式,只要用仁義引導感化他們,就能避免匈奴的騷擾,維持北方和平的局面。他們主張“罷關梁,除障塞,偃兵休士,厚幣和親”。桑弘羊則強調了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的失敗?!耙坏秸鲬?zhàn)處,每愁胡虜翻”(高適詩句),匈奴反復無信、百約百叛,而經過連年戰(zhàn)爭匈奴已然挫折遠遁,現在正是趁熱打鐵徹底征服匈奴的大好時機,萬不可功虧一簣、半途而廢,留下隱患遺恨無窮。
我們且不管當年政治上的和戰(zhàn)爭議,客觀上,對王昭君的贊頌,是因一個弱女子以犧牲其人生幸福為代價,承擔起了“息烽火,止干戈”的重任。
宋元之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壓迫沉重。昭君和親的故事被拿來說事,借昭君故事抨擊當局懦弱無能,進一步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呂本中《明妃》:“漢氏失中策,清邊烽燧頻。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親?!秉S庭堅《水調歌頭·游覽》:“堂有經綸賢相,邊有縱橫謀將,不減翠蛾羞?!崩罹V《明妃曲》:“寧辭玉質配胡虜,但恨拙謀羞漢家。”盛世忠《王昭君》:“漢使南歸絕信音,氈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卻解安邦國,羞殺麒麟閣上人。”無名氏《昭君曲》:“氈城寓里風雪寒,妾行雖危漢室安。漢室已安妾終老,妾顏穹廬豈長好。漢家將相多良策,更選嬋娟滿宮掖。單于世世求和親,漢塞自此無風塵?!贬屩菆A《昭君辭》:“昭君停車淚暫止,為把功名奏天子。靜得胡塵唯妾身,漢家文武合羞死?!苯鹜踉?jié)《青冢》:“環(huán)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痹沙摹哆^青冢次賈搏霄韻》:“延壽丹青本誑君,和親猶未斂胡塵。穹廬自恨嬪戎主,泉壤相逢愧漢臣。”
“粉脂作甲胄”,紅顏能抵百萬兵?
《漢書·匈奴傳》記載了王昭君的最后歸宿:
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呼韓邪立二十八年, 建始二年死……呼韓邪病且死,欲立且莫車……呼韓邪死,雕陶莫皋立,為復株累若鞮單于。
復株累若鞮單于立……復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
從《漢書》的記載中我們得知,不論是身處無奈屈從,還是深明大義主動俯就,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先成親后結果”,生下一個兒子伊屠智牙師。然而,好景不長,兩人僅僅生活了不到三年,“呼韓邪病且死”,臨死前傳位于匈奴族長妻閼氏所生的兒子雕陶莫皋,史稱復株累若鞮單于?!逗鬂h書·南匈奴列傳》記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智牙師,以次當位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牙師。智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钡裉漳逓榱死^位單于,不惜骨肉相殘,殺死了對自己王位構成威脅的王昭君親生兒子伊屠智牙師?!稘h書·匈奴傳》里對匈奴風俗有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jié),闕庭之禮?!币簿褪钦f,養(yǎng)子有權得到后媽,雖說名分差一輩,王昭君必須嫁給新王(繼子)為妻。昭君深以為辱,堅決不從,屢次上書漢廷“乞歸”,返回祖地。然而盼來的卻是冷水潑頭:此時元帝劉奭已死,繼位的漢成帝劉驁對王昭君的泣血求告十分冷漠。《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成帝敕令從胡俗”,敕令王昭君入鄉(xiāng)隨俗,尊重匈奴人的習慣。萬般無奈之下王昭君成了新單于復株累若鞮的妻子。
關于昭君忍辱委屈地嫁給殺害自己親子的新單于復株累若鞮后的日子,史書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一說昭君感覺萬分屈辱,終日郁郁寡歡,最后服藥自盡,歿年三十三歲;另一說新單于復株累若鞮對王昭君萬分寵愛,夫妻之間生活平靜,王昭君又生下了兩個女兒,長女叫須卜居次,小女叫當于居次,長成后分別嫁與匈奴貴族為妻。然而紅顏命薄,僅僅又是十一年的光景,復株累若鞮單于又先于王昭君撒手西去。再次守寡的王昭君又被命再嫁新單于,復株累若鞮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王昭君終于承受不住,精神徹底崩潰。她最后選擇了服毒自盡,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命斷異鄉(xiāng),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陰山腳下、大漠深處遙望著南方的故國。
《漢書》中還有一句關于王昭君后代的記述,王莽秉政時,曾“令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云入侍”。這也許是對王昭君的最好安慰,自己雖然沒有能“魂歸故國”,但自己的女兒終得“葉落歸根”,入侍漢室。
朱翌在《詠昭君》一詩中,做出這樣的感嘆:“當時夫死若求歸,凜然義動單于府。不知出此更隨俗,顏色如花心糞土?!?/p>
宋人袁燮的《昭君祠》一詩,更是對麻木不仁的君王發(fā)出譴責:“老胡死矣義當返,慷慨懷歸曾上書。君王有詔從胡俗,慟哭薄命終穹廬?!?/p>
面對王昭君的“青?!?,我想到了趙汝譡《讀昭君曲》中的兩詩句:“昭君死作千年土,曲上人間調不同?!鼻乙源嗽娋渥鳛榻Y語。
作 者:陳為人,作家,學者,著有《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等。
編 輯:孫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