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敏
(河南省濟源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河南 濟源 454650)
產后抑郁癥的臨床心理護理與分析
石 敏
(河南省濟源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河南 濟源 454650)
目的觀察分析產后抑郁癥的臨床心理護理效果。方法本組2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評估,采取心理護理,并分析護理效果。結果本組16例,痊愈1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無效1例為患兒有生理性殘疾(兔唇)。結論掌握抑郁癥高危因素,加強產前、產后護理干預,降低發(fā)病率,可提高治愈率。
產后抑郁癥;高危因素;心理護理;臨床分析
產后抑郁癥又稱產褥期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xiàn)的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怒、煩躁、甚至自殺或殺嬰傾向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心理障礙,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1]。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中心共收治產后抑郁癥16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年齡21~36歲,平均28歲;胎次:初產婦12例,經產婦8例;發(fā)病時間:產后1~4周;不良誘發(fā)因素或高危因素:產后抑郁癥史經產婦1例;不良婚姻3例,家庭發(fā)生重大不良事件2例,生活相對貧窮2例,家庭人員關系不和3例,經產婦前1~2胎為女孩者4例,其他5例。臨床表現(xiàn):情緒抑郁16例,如情緒低落、心情壓抑、沮喪,甚至出現(xiàn)恐懼、焦慮、易怒,且在夜間加重的特點。對全部或多數(shù)活動缺乏興趣或愉悅感16例;有時表現(xiàn)為孤獨、悲觀,食欲下降,反應遲鈍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受損,主動性降低,自我評價降低,可出現(xiàn)內疚感,自責自罪感,與丈夫、家人關系不和,對周圍人充滿敵意;缺乏生活信心,懷疑自己患有某種疾病,認為活著無意義,太痛苦,可有不語、不動不吃等。
1.2 護理方法
1.2.1 預防措施
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受社會、心理、家庭、妊娠及分娩等因素影響。因此運用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加強對孕產婦的精神關懷、普及有關妊娠分娩常識,減輕孕婦對妊娠、分娩的緊張、恐懼心情,完善自我保健,在分娩過程中對產婦多加關心和愛護,對預防產后抑郁癥有積極意義[1,2]。
1.2.2 病情觀察
觀察產婦的情緒、日常生活活動和行為。母嬰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情況,了解產婦及家庭成員關系。高度注意產婦傷害性行為,做好安全保護。必要時給予抗抑郁藥。
1.2.3 心理護理
①分娩前要了解產婦的精神狀態(tài),介紹相關的分娩知識和分娩過程。使產婦認識到分娩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對所要經歷的痛苦有足夠的信心。幫助產婦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即將到來的分娩。消除緊張、恐懼的消極情緒。②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盡量在旁邊陪伴和指導,給予安穩(wěn)和鼓勵,教會如何在陣痛中運用放松技巧,消除其無助感,增強分娩信心。允許家屬陪伴,給與關心和照顧,減輕孤獨感,緩解緊張心理,及時補充易消化食物和水分,減少產程體力和經精力的消耗。對剖宮產產婦做好術前心理護理,減少對手術的可見和擔憂。③產后給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適當限制親友探視,護理工作盡量集中,提高效率,使產婦有足夠的休息。給與易消化富含營養(yǎng)的食物,使產婦盡快恢復體力。主動與產婦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與感受,給與鼓勵,幫助其獲得母乳喂養(yǎng)的知識和技巧,向他們說明保持心情愉快可促進乳汁分泌,教會產婦和家屬護理嬰兒的一般知識和技巧,激發(fā)他們積極的心理反應。對分娩經受了異常痛苦或有不良結局的產婦給予重點心理護理,注意保護性醫(yī)療措施,避免精神刺激。
1.2.4 健康教育
促進和幫助產婦適應母親角色,指導產婦與嬰兒進行交流、接觸。為嬰兒提供照顧,培養(yǎng)產婦的自信心。發(fā)揮社會支持系統(tǒng)作用,對產婦的丈夫、公公、婆婆等家庭有關人員進行心理衛(wèi)生宣教,做好家庭成員的的相互溝通,建立溫馨的家庭氣氛,給與產婦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關心產婦的心理感受。對刺激產婦的敏感問題盡力避免,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指導和家庭隨訪工作,為產婦提供心理咨詢。
1.3 護理評價方法
依據Hamilton抑郁量表制定療效標準,讓患者填表或回答。痊愈:患者抑郁癥狀消失,產婦生理、心理舒適感增加,產婦及嬰兒無身體傷害;產婦和嬰兒身心需要得到滿足;產婦及家屬成員能有效應對。顯效:患者抑郁癥狀基本消失,產婦生理、心理舒適感較前好轉,產婦及嬰兒無身體傷害;產婦和嬰兒身心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產婦及家屬成員能部分應對;無效:患者抑郁癥狀存在,產婦生理、心理舒適感無明顯增加,產婦及嬰兒無身體傷害;產婦和嬰兒身心需要未得到滿足;產婦及家屬成員能不能有效應對。
本組16例,痊愈1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無效1例為患兒有生理性殘疾(兔唇)。
3.1 產前詳細詢問病史,掌握高危因素,及早干預:婚姻問題;;懷孕期間的抑郁、焦慮、恐懼;生活壓力大,缺乏福利保障;懷孕期間發(fā)生重大負面事件;分娩時的創(chuàng)傷、激素變化等。針對上述高危因素,護士及早給予干預,可望降低發(fā)病率[3]。
3.2 正確運用心理護理技術,提高抑郁癥治愈率:心理護理原則[4]是服務性原則;交往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個體化原則;啟迪原則;自我護理原則;身心整體原則;支持原則和動態(tài)應變原則。它不同于心理治療和其他護理方法。現(xiàn)代醫(yī)學要求護士必須具有完整的心理護理技術。特別是對于產后抑郁癥患者,巧妙運用各種心理護理技巧,就可以降低發(fā)病率,提高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本組依據不同產后抑郁癥的特點,制定個體化心理護理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是總有效率高達95%。與李晶報告的84%有較大提高[3]。
總之,掌握抑郁癥高危因素,加強產前、產后護理干預,降低發(fā)病率,可提高治愈率。
[1] 劉桂香,王玉蓉.婦產科護理學[M].2版.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12:208-210.
[2] 胡繡華.產前護理干預對孕婦產后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35(23):4293-4294.
[3] 李晶.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56-57.
[4] 黃人健,李秀華.婦產科護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16.
R473.71
B
1671-8194(2014)11-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