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山西 晉中 030800)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析
霍乃芬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山西 晉中 030800)
目的 探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方法。方法 我院 2010 年 7 月至 2013 年 5 月共收治的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37 例,對 37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37 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一次性切除異位病灶,術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并且根據(jù)患者意愿 28 例患者術后應用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治療,37 例患者隨訪 5 個月~ 2 年,無 1 例復發(fā)。結論 臨床醫(yī)師應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此外,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應以預防為主,及早診斷,一旦確診,應立即手術徹底切除病灶,以免復發(fā)。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
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fā)于育齡婦女,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異位病灶多發(fā)于盆腔臟器和腹膜,也可出現(xiàn)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但是在婦科手術后形成的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多見[1],但是,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率也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多見于剖宮產術后,屬于剖宮產術后遠期并發(fā)癥之一[2],雖然該病在診斷上并無難處,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腹壁切口引起的周期性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臨床醫(yī)師應對該病保持高度重視,降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率。本文對我院收治的3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宮內功內膜異位癥患者37例,均為剖宮產術后患者,年齡32~46歲,平均年齡36.5歲;發(fā)病時間:術后8個月~5年;一次剖宮產史者34例,二次剖宮產史者34例;下腹橫切口35例,縱切口2例;單發(fā)病灶21例,多發(fā)病灶16例。37例患者在剖宮產術前均無特殊的婦科疾病史,均經病理診斷證實。
1.2 臨床表現(xiàn):37例患者均由不同程度的于月經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疼痛時腫塊增大并逐漸加重,隨著月經的消退腫塊逐漸變小,疼痛減輕或消失;疼痛時皮膚表面無明顯變化,包塊位置較深,質地堅硬且活動度差,有明顯的壓痛感。
1.3 超聲檢查:腫塊直徑在0.7~5.4 cm,腹壁切口處皮下有回聲,包膜不完整,邊緣不規(guī)則,無明顯的血流信號。
1.4 治療方法:37例患者均在月經前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行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切除手術。手術時將病灶及其周邊至少1 cm的正常組織切除,確保手術邊緣無剩余組織,手術完成后用生理鹽水將切口沖洗干凈,按規(guī)定全層縫合腹壁切口。手術中可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層的患者11例,病灶位于筋膜層的患者18例,病灶深達腹直肌但未達腹膜的患者8例。術中勿剖開病灶,術后送至病理檢查。術后根據(jù)患者意愿17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療程3~6個月;11例患者口服孕三烯酮,2.5毫克/次,一周2次,療程3~6個月,其余9例患者未服用任何藥物。
手術中切除范圍切緣距腫塊0.5~1.4 cm,腫塊顏色越深,切除范圍越大。病理檢查顯示:病灶剖面可見紫藍色結節(jié),病理提示在增生的結締組織中可見子宮內膜的腺體和間質、紅細胞、炎性細胞等,符合臨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37例患者病灶均為一次性手術切除,術后5~7 d全部拆線,患者腹壁切口愈合良好。隨訪5個月~2年,無復發(fā)。
3.1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在腹壁切口部位,在功能上生長的內膜會隨著月經周期雌激素水平而發(fā)生明顯變化,能產生少量的“月經”而引起種種臨床現(xiàn)象,是一種具有侵襲性、激素依賴性的疾病[3]。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具體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醫(yī)學上存在多種學說,其中種植學說是目前被認可的最為重要的學說。近些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不斷上升,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升高的趨勢,目前臨床醫(yī)學認為,在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子宮內膜碎片被直接種植在腹壁切口上,從而形成醫(yī)源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其中主要原因是:手術過程中未保護好切口創(chuàng)面;徒手剝離胎盤;在縫合時縫線穿透子宮內膜;縫合子宮后未更換縫線直接縫合筋膜;術后沒有徹底清洗切口創(chuàng)面等,這些原因都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被帶至腹壁切口處,并且在雌激素、細胞因子以及酶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異位病灶,產生各種臨床癥狀,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
3.2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并不難,主要特點是患者多發(fā)生于剖宮產術后,下腹部切口處或切口周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疼痛的腫塊。經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切口的不同部位有形狀不規(guī)則的實性腫塊,質硬,活動度差,并且與周圍的邊界不清,患者有明顯的壓痛感。超聲檢查提示內有不均質的中低回聲,無完整的包膜,有內膜碎片的漂浮物,無明顯的血流信號。異位病灶深的部位患者膚色正常,病灶淺的部位患者膚色呈紫藍色,不存在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xiàn),在臨床診斷時應與炎性反應予以區(qū)分[4]。對于該病的治療,由于腹壁切口腫塊堅硬且被大量的結締組織增生包裹著,藥物一般很難到達病灶,因此在臨床上患者一旦確診,應立即采取手術徹底切除病灶。在進行手術時,要保證病灶的完整性,切除范圍應控制在距病灶邊緣的1~2 cm,盡可能一次性全部切除病灶;對于病灶部位較深、累及腹膜的患者,為防止對粘連腸管造成誤傷,應經無病灶區(qū)進入腹腔。術后可給予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進行輔助治療,以減少復發(fā)。本組資料中,37例患者均行一次性手術全部治愈,隨訪5個月~2年,無1例復發(fā),可見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3.3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本組研究資料中,37例患者均有剖宮產手術史,并且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該病的發(fā)生率也在隨之升高,由此可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剖宮產手術有著密切聯(lián)系。剖宮產術帶來的醫(yī)源性種植是引起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原因[5]。因此,臨床醫(yī)師應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手術指征,積極開展自然分娩的宣傳教育,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助產技術,減輕產婦的分娩痛,降低剖宮產率;另外,在進行剖宮產手術時要提高警惕,加強預防,注意保護腹壁切口創(chuàng)面;縫合時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避免將子宮內膜一起縫合;出現(xiàn)胎盤胎膜殘留時,要及時清宮將殘留物刮出,防止污染切口;縫合前要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切口,認真縫合。
綜上所述,對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要以預防為主,患者出現(xiàn)不適要及早診斷,在確診后立即行手術治療徹底清除病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且術后一般恢復良好,無復發(fā)。
[1] 張琴美,張春平,柯顯培.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1例[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3(2):62-63.
[2] 包曉暉.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31例[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7):119-120.
[3] 葉永生.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治療情況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16):99-100.
[4] 魯崢,昌秀蘭.手術切口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狀15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學實踐雜志,2007,6(3):55.
[5] 王瑞鵬.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8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4):110-111.
R711.71
:B
:1671-8194(2014)30-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