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 李軍
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理療科(蘭州 730050)
行改良包皮環(huán)切術的臨床體會
梁英 李軍
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理療科(蘭州 730050)
我科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對1006例包皮過長患者行改良的CO2激光包皮環(huán)切術,手術時長明顯縮短,術后水腫與出血較傳統(tǒng)方法相比明顯減少。
一、一般資料
包皮過長患者2012例,年齡7~58歲,平均24歲。隨機分治療組1006例與對照組1006例。
二、手術方法
治療組采用改良的CO2激光包皮環(huán)切術。常規(guī)消毒,2%利多卡因5mL加0.05 mL腎上腺素,行陰莖根部神經(jīng)阻滯麻醉,一般用藥量2.5~3.0mL,包皮腹側局部浸潤麻醉,用藥量0.5~1.0mL。用GZ-30 型CO2激光治療機,波長10.6μm,功率0~30W可調。手術時在3、6、9點處用直鉗夾起包皮,用鑷子將浸濕的紗布條塞入包皮口內,選擇激光功率17.0W左右,從背側12點處打開包皮約5~8mm,開始環(huán)切。環(huán)切時采用二步法。第一步,大體切除過長包皮。直鉗夾起包皮在系帶處,采用CO2激光刀從兩側切至系帶處,此時包皮內外板分離。第二步,內外板分別準確定位法。內板定位:把切開的內板向包皮根部自然拉平,激光功率調至3.0W左右,內板距冠狀溝約5~8mm處用小功率激光間斷打一圈點。同樣,用手把外板拉向陰莖頭,不能有皺褶。用小功率激光在包皮外板背側覆蓋陰莖頭3/4處即陰莖頭冠的相應隆起處再向遠端約10mm的位置打一圈點。然后直鉗分別夾起內外板3、6、9點,將功率調至17.0W,沿定好的點分別環(huán)切內外板。環(huán)形切除后采用無菌的可吸收合成外科縫線,首先縫合包皮系帶6點位定位線。部分患者陰莖頭向左或向右旋轉,如果按原來的系帶位置縫合,陰莖頭扭轉不能矯正,采用移動外板的定位點,使陰莖頭位置正常。其次,在包皮3、9、12點定位縫合,在相鄰兩線之間間斷縫合,縫合時縫線邊距1 mm處,間距2~3 mm。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CO2激光包皮環(huán)切術,傳統(tǒng)法是內外板一同切除。由于包皮組織彈性較大,內外板同時環(huán)切易造成長短不整齊,需要反復修整。
治療組1 006例患者手術時間30~45min,平均35min; 1 006例患者中有87例發(fā)生出血形成瘀斑,瘀斑面積0.5~2.0 cm2。瘀斑面積大于1cm213例,行紅光照射,每天1次,共5次。術后7~15d 87例瘀斑全部吸收。1 006例患者中術后前3d出現(xiàn)水腫823例,重度8例,中度24例,輕度791例。第10天仍有水腫67例,均為輕中度。1個月后無一例水腫。全部患者切口甲級愈合,未發(fā)生切口感染??p線在術后20d左右自行脫落。對照組1 006例患者手術時間50~70min,平均55min; 有207例發(fā)生出血形成瘀斑,瘀斑面積0.5~4.0 cm2。瘀斑面積大于1cm 280例,行紅光照射,每天1次,共10次。術后15~30d 207例瘀斑全部吸收。術后前3d出現(xiàn)水腫1 001例,重度28例,中度84例,輕度894例。第10天仍有水腫207例,均為輕中度。1個月后仍有輕度水腫為18例。有5例患者發(fā)生傷口裂開,縫線在術后20d左右自行脫落。
常規(guī)包皮環(huán)切術皮膚的切除量靠醫(yī)生的臨床經(jīng)驗,初學者不易掌握,在環(huán)切時內外板同時環(huán)切,系帶處內板保留過長,愈合后系帶處形成多余肉贅,內板保留過長,外形不美觀。包皮組織彈性較大,環(huán)切時容易造成長短不整齊,需要反復修整,過長手術時間。本術式優(yōu)點:(1)包皮內外板在自然無牽拉狀態(tài)下準確定位。這樣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為牽拉造成的偏差,環(huán)切時使內板不至于保留過少,也不至于保留過多而使得術后仍然保留較多的內板。定位準確,避免反復修整,縮短了手術時間。(2)分別環(huán)切包皮內外板。分別環(huán)切保留了包皮內外板間的陰莖淺筋膜,使淺筋膜內的血管、淋巴管保留完整,術后包皮水腫輕,消退快,局部抗感染能力強。(3)結扎血管與縫合傷口用無菌的可吸收合成外科縫線??晌湛p線結扎血管后約6個月后自動吸收,包皮內不易形成硬結??p線靠邊可使內外板對位緊密,傷口愈合時縫線隨邊緣組織一起脫落,不拆線??p線間隔小,防止兩線之間術后組織水腫膨出,引起感染,形成瘢痕組織。(4)本術式適用于包皮過長和包莖。
包皮環(huán)切術雖然操作簡單,但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改良的CO2激光包皮環(huán)切手術定位準確,術后外形美觀,并發(fā)癥少。
包皮環(huán)切術; 激光
(2014-03-27收稿)
10.3969/j.issn.1008-0848.2014.06.015
R 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