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yè)大學 之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國翻譯功能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她在《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2006)一書中提出一個可運用于所有文本類型和翻譯過程的源語文本分析模式。該書以篇章語言學為主要理論基礎(chǔ),其核心思想“語篇是一種交際活動,可以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因素來實現(xiàn)”也是該模式的核心思想。該書的另一理論基礎(chǔ)是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諾德在其基礎(chǔ)上將文本功能分為四類:指稱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訴求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諾德認為,譯者一旦了解了源語文本的功能,就能夠“將其與委托人所要求的目標文本在目標語文化中的預定功能進行比較,辨認出或排除掉源語文本中那些沒有用的成分”[1]。
源語文本分析幫助譯者透徹理解源語文本,解釋語言和文本的結(jié)構(gòu)及其與源語語言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關(guān)系,幫助譯者考慮到翻譯過程中影響翻譯決策的各種因素,以提供制定翻譯策略的依據(jù)。源語文本分析的基本要點是文內(nèi)因素與文外因素:文內(nèi)因素包括主題、內(nèi)容、前提、構(gòu)成、非語言因素、詞匯、句型結(jié)構(gòu)和超音段特征;文外因素包括文本發(fā)送者及其意圖、文本的目標功能、接受者及其期望、文本媒介、文本交際的場所、時間與動機。通過對這些復雜且有內(nèi)在相關(guān)性的因素進行分析,譯者可以清楚地知道,源語文本中哪些信息或語言成分應該原封不動地保留,哪些應該根據(jù)翻譯的目的進行調(diào)整甚至刪除[1]。
諾德(2006)認為,具有不同功能的文本應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在實際翻譯中大致有兩種翻譯類型,即文獻型翻譯(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文獻型翻譯是“對源語文本作者和源語文本接受者之間文化交際活動的記錄”,工具型翻譯是“目標語文化里新的交際活動過程中獨立傳遞信息的工具,旨在實現(xiàn)交際目的,且目標語讀者不會意識到他們所讀到或聽到的文本曾經(jīng)以另一種形式在其他交際情景中被使用過”[2]。
旅游翻譯通常指旅游文字資料的翻譯,包括景點介紹、旅游宣傳廣告、景點標牌、民俗風情畫冊等[2]。旅游翻譯屬于實用翻譯,是有明確目的的交際行為。據(jù)筆者觀察,近年來隨著旅游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旅游翻譯中令人捧腹的拼寫錯誤、死譯硬譯等低級錯誤已較少見,總體水平有明顯提高。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盡管宣傳手冊等文字載體制作精美、圖文并茂,但所載英譯文卻令人費解和困惑,不符合英語旅游語篇的體裁規(guī)范。導致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過于忠實于漢語原文,這反映了傳統(tǒng)的翻譯觀。然而英漢旅游語篇在體裁和語體風格上都存在明顯差異。筆者曾在《英漢旅游翻譯的功能語篇對比分析》中發(fā)現(xiàn),英漢旅游語篇在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及語篇純理功能上均有差異。而讀者閱讀一類語篇時總會對其體裁有一種期待,如果語篇不能滿足這種期待就會造成交際障礙。這是目前旅游翻譯令外國游客費解,造成交際不暢,不能很好地服務(wù)于外國游客的根本原因。
諾德(2001)認為,源語文本與譯入語文本之間的“對等”不是一成不變的原則,而是由譯文目的所決定?!白g文目的”應該居翻譯過程中一切決定因素之首[1]。旅游翻譯服務(wù)于外國游客,這一目的決定了英譯文應采用英語讀者熟悉的體裁和語體風格,而不是一味地忠實于漢語原文。譯者在翻譯旅游語篇時應采用工具型翻譯策略,以源語文本為信息來源,用譯入語為源語文化中的發(fā)送者和譯入語文化中的接受者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交際工具。譯者應將源語文本與譯入語文本在譯入語文化下的預定功能進行比較,大膽地對源語文本中不能實現(xiàn)或影響實現(xiàn)譯入語文本功能的成分進行調(diào)整甚至刪除。這為解決旅游翻譯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諾德文本分析模式為旅游翻譯提供了具體的翻譯步驟和詳盡的功能模式。首先,譯者在著手翻譯之前要明確翻譯綱要(translation brief),即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交際時間和地點,以及交際的意圖和動機。其次,對源語文本進行文內(nèi)因素和文外因素分析,透徹地理解源語文本。第三,在源語文本分析的基礎(chǔ)上確定原文和譯文的關(guān)系,明確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翻譯任務(wù)是否可行,原文中的哪些信息與功能翻譯相關(guān),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可以使譯文符合翻譯綱要。最后,在翻譯策略的指導下運用翻譯技巧重構(gòu)譯入語文本,滿足委托人的需要,實現(xiàn)翻譯目的。
基于上文所述的諾德文本分析模式的內(nèi)涵與諾德文本分析模式對旅游翻譯的意義,為了更好地闡釋諾德文本分析模式在旅游翻譯中的應用,本文以杭州西湖景區(qū)的“西湖簡介”為例,將諾德文本分析模式應用于杭州景區(qū)的實例翻譯任務(wù)中,以此進一步說明以上翻譯步驟和模式在旅游翻譯中的應用。
西湖簡介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是以秀麗清雅的湖光山色,璀璨豐蘊的文化古跡和文化藝術(shù)融為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她以秀美的西湖為中心,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環(huán)湖四周,綠蔭環(huán)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云樹籠紗。逶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100多處各具特色的公園景點中,有三秋桂子、六橋煙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西湖新十景”,以及近年來相繼建成開放的多處景點。西湖春夏秋冬各有景致,晴雨風雪別有情韻。
西湖不僅獨攬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更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湖四周,古跡遍布,文物薈萃。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22處、市級24處,有眾多文物保護點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點綴其中,為之增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新世紀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實施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一幅“一湖二塔三島三堤”的西湖全景世紀之圖已舒展卷軸,“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的西湖新面貌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西湖簡介”來自西湖景區(qū)主入口之一(文本交際的場所)的一幅巨型標牌(文本媒介),由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文本發(fā)送者)設(shè)立,對景區(qū)的概況、全景、以及熱點景點做介紹,旨在為游客提供一幅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鳥瞰圖(文本功能)。該介紹可以看作旅游廣告的一部分,與各景點設(shè)立的小型介紹標牌有明顯不同,除指稱功能外,訴求功能突出(文本類型)。文本發(fā)送者希望通過信息的提供,吸引游客到各景點游覽(文本發(fā)送者的意圖和動機)。文本的預期讀者是進入景區(qū)之前(文本交際的時間),希望了解景區(qū)情況,并借此決定是否游覽景點、游覽哪些景點的潛在游客(文本接受者及其期望)。
主題和非語言因素分析:文本標題“西湖簡介”反映了文本的主題,即全域性地介紹西湖風景名勝區(qū)。標牌上所配的景區(qū)全景圖作為非語言因素也清楚地表明了主題。
內(nèi)容和構(gòu)成分析:文本由三段構(gòu)成。首先,介紹了景區(qū)的級別與眾多景點,美不勝收;其次,逐一介紹了景區(qū)內(nèi)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后,介紹政府的保護工程及景區(qū)的新面貌。
前提分析:根據(jù)諾德(2006)的定義,前提指文本發(fā)送者預想中文本接受者應了解的交際情景及現(xiàn)實世界因素[3]。本例中“九里云松”和“十里荷花”利用讀者對“里”、“九”和“十”的既定概念,分別給讀者以“長”和“廣”的印象。同樣,“西湖十景”和“西湖新十景”也需要讀者對西湖已有的印象和背景知識作為前提,以此來傳遞信息。此外,文本頻頻提及國家機關(guān)和管理機構(gòu),如“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杭州市委市政府”等,也是源自漢語讀者在漢語文化下對此感到有權(quán)威性、有說服力的審美前提。
詞匯和句型結(jié)構(gòu)分析:文本體現(xiàn)了描述性漢語的顯著特點。在遣詞上用詞繁冗,喜用四字修飾語,如“畫橋煙柳”、“云樹籠紗”、“中涵碧水”、“三面云山”等。景點名稱也多為四字語,如“六橋煙柳”、“平湖秋月”等。在句式上喜用平行對仗結(jié)構(gòu),如“春夏秋冬各有景致,晴雨風雪別有情韻”等。
通過諾德文本分析模式,譯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源語文本在本次翻譯任務(wù)中的作用。為了讓外國游客全面地了解景區(qū),更好地實現(xiàn)語際交換,實現(xiàn)宣傳景區(qū)和吸引游客的功能,對源語文本做如下調(diào)整:(1)原文標題“西湖簡介”與主題不完全契合,原文介紹的是整個景區(qū)而不僅僅是西湖本身。因此需要增加(adding)信息,避免誤導。(2)過多地提及國家機關(guān)和管理機構(gòu)不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預期和審美習慣,可適當刪除(omitting),避免影響譯入語讀者的閱讀興趣,以致中斷交際。(3)對于“九里”、“十里”等源語文化特色濃重的詞需要調(diào)整(adapting),不適合直譯或音譯,以便譯文對譯入語讀者產(chǎn)生源語對源語讀者的同等效果。(4)針對原文用詞繁冗、句式對仗、意象渲染的特點,按照譯入語同類文本的特點,宜采用釋義(paraphrasing)的方法使虛的意象描繪變?yōu)閷嵉木拔锝榻B,省譯(omitting)同義重復及累贅詞藻使描述客觀簡潔。(5)在語篇組織上,將原文總—分—總的“環(huán)式”結(jié)構(gòu),重構(gòu)改寫(rewriting)為總—分的“線式”結(jié)構(gòu),迎合譯入語同類文本開門見山,重點在前的特點。
根據(jù)源語文本文外因素分析、源語文本文內(nèi)因素分析、工具型翻譯策略及技巧,為了進一步提高“西湖簡介”的翻譯質(zhì)量,筆者認為可以借助諾德文本分析模式將“西湖簡介”翻譯如下:
PROFILEOFTHEWESTLAKESCENICAREA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consists of one lake, two pagodas, three islands, and three causeways. Covering an area of 60 square kilometers, the area is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beauty,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As the centerpiece of the area, the West Lake is cradled by hills in three directions. On the south hill stands the famous Leifeng Pagoda, who is gazing at Baochu Pagoda on the north hill. From the pagodas you may get a bird’s-eye view of the three islands dotting and the three causeways crossing the lake. With beautiful scenic spots like Sweet-scented Osmanthus in Autumn, Six Bridges in Misty Willows, Nine Miles of Misty Pines, and Lotus Blooming for Miles, the West Lake reveals varied charming scenery in the four seasons at dawn or dusk, in sunny or rainy days.
Around the West Lake, there are countless monuments as well as numerous heritage sites under preservation, and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of various types, all of which add to its brilliance. Besides the lake you may also find the newly-renovated lakeside area fantastic.
杭州是全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隨著2011年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功,杭州一度成為世界關(guān)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翻譯的質(zhì)量對于提升杭州的國際旅游城市形象尤其重要。杭州的旅游經(jīng)濟要走在全國前列,各大景區(qū)的景點介紹、路線標識、游客須知以及解說詞、旅游圖冊等出版物,已基本使用中英雙語甚至中外多語傳達旅游信息。因此,提高旅游服務(wù)質(zhì)量,提升旅游翻譯水平,對于提升杭州旅游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諾德文本分析模式的理論依據(jù)及杭州旅游翻譯的現(xiàn)狀, 建立專門的旅游翻譯語料庫不失為提升杭州旅游翻譯水平的一個有效辦法。文本分析為語料庫的建設(shè)提供分類標準,如基于文本功能類型的分類。此外,該語料庫不是單純地詞與詞的對應羅列,而是杭州旅游資料中頻繁使用的詞語、句式以及語篇與其英語對等表達的集合,如景點名稱、成語、典故及游客須知等。語料庫還可對英語同類文本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句型使用、常用詞表述進行分類與整理,嘗試在英漢語同類文本之間建立匹配關(guān)系。如果這個設(shè)想能夠?qū)崿F(xiàn),必將免除旅游翻譯者許多重復的勞動,并大大提高翻譯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這將有助于解決目前杭州旅游翻譯存在的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從而提升杭州旅游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1,53,69.
[2] 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39,142.
[3] 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63.
[4]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