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綜合與實踐”課程是數學課程結構中的經驗活動課程部分,是對數學學科課程的補充和拓展;它對于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熬C合與實踐”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第一學段以“實踐活動”為主題,強調數學與生活經驗的聯系,第二學段以“綜合應用”為主題,強調在實踐與經驗基礎上,增強“綜合應用”的要求。有效的“綜合與實踐”活動,要圍繞一定目的,讓學生積極參與,經歷活動、關注問題、引導反思、重視應用,從而積累最具有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經歷活動,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實踐活動是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綜合與實踐”中,教師應十分重視通過猜想、實驗、驗證、概括、運用等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fā),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建構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逐步豐富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知識,設計富有情境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讓他們充分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促使學生從經歷走向經驗,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三年級上冊“擲一擲”的教學,(1)猜想。如果同時擲兩個骰子,朝上方兩個面的點數和可能是哪些數呢?哪些數可能出現最多?為什么?(2)實驗。分小組擲一擲,各組每人擲5次,周而復始地輪流擲,并把每次擲的結果記錄下來。①填表。用“正”字統(tǒng)計,每次擲出的和數是幾就在它下面畫一筆記錄。②填圖。用涂色統(tǒng)計,每次擲出的和是幾就在這個數上面涂上一格顏色,一個和數涂同一種顏色,不同的和數用不同顏色表示。③找一找。在這些數中重復出現最多的數有幾個?(3)驗證。①用數的組成探討規(guī)律。和是2、3、4、5、6、7、8、9、10、11、12,這些數中分別是由兩個骰子上哪些點數組成的?讓學生分組動手擲一擲、寫一寫。②引導發(fā)現規(guī)律。在各個和數的組成中,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想到什么?③概括規(guī)律。組成和是5、6、7、8、9的數組比組成和是2、3、4、10、11、12要多,出現的可能性較大。④反思。為什么組成和是5、6、7、8、9的數出現多?(4)應用。①把規(guī)律制成表格。從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和是5、6、7、8、9出現的次數較多,和是2、3、4、10、11、12出現的次數較少)②聯系生活,再次驗證。A.排球運動員進場后雙方隊員分別握手,觀察每個運動員是按怎樣的順序握手的?他們球衣上的號數和各是多少?球衣號數的和出現較多的數字會是哪些?B.用撲克牌代替運動員握手動手操作,你發(fā)現了什么?這樣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體驗了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填表:
■
二、關注問題,提煉數學活動經驗
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強調,教育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教育就是經驗的生成和經驗的改造,學生從經驗中產生問題,而問題又可以激發(fā)他們運用探索知識產生新概念。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激發(fā)學生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的直接動因,也是學生經歷數學實踐與思維活動的載體;綜合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樹立正確的數學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從生活事例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進行自主探索,促進學生不斷思考,讓生活問題數學化,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提煉數學活動經驗。如一年級上冊“數學樂園”,教材巧妙地利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下棋”游戲來復習數的認識、加減法計算、位置和立體圖形的認識等知識,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游戲中再現數學知識,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做好以下幾點:(1)想一想。怎么玩?教師讀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2)說一說。你讀懂什么?從哪兒看出來?學生互說規(guī)則,初步理解規(guī)則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意識;(3)試一試。教師和一名學生試做游戲,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游戲規(guī)則;(4)做一做。兩人合作按規(guī)則做游戲,看誰所有的問題都答對了,而且最先到達終點;(5)議一議。怎么走又對又快?師生共同處理游戲中遇到的問題;(6)練一練。換一種規(guī)則繼續(xù)游戲,誰贏了可以翻開任意一題,讓對方回答,看看哪個組最先把所有題目都答完;(7)歸納整理。梳理知識,進行分類,滲透已學知識的基本結構。這樣在游戲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識,真正做到寓學于樂、寓智于趣。
三、 引導反思,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綜合與實踐”提出具體要求:“會反思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狈此际侵敢粋€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檢驗與再認識的過程,“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弗賴登塔爾語)”,可以保證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反思中成長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討論與總結,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經驗,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而提升數學活動經驗。如五年級下冊“打電話”教學,(1)問題引入。教師有急事要用打電話的形式通知兩位同學,你能用圖示表示出來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展現出不同的思考水平。(2)自主探索。通知一位同學要1分鐘?通知兩位同學要2分鐘,要盡快通知9位同學,需要幾分鐘,誰能告訴大家怎么辦?請把想法畫出來,要求使大家一看就明白。讓學生初步體會“每個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閑”才是最優(yōu)方案。(3)有效探究。怎樣可以更少利用時間?把思路說給同桌聽聽,再把它畫下來,使學生經歷最佳方案的探索過程。(4)反思內化。如果5分鐘的話,最少可以通知16位同學,那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位同學?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填出表格(反饋如下表)。endprint
■
通過反思內化發(fā)現:新通知到的人數是每分鐘的翻倍,前一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2=后1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5)歸納總結。第n分鐘可以通知到的總人數是多少?學生在不斷觀察比較中,體會到結構清晰的最優(yōu)化方案圖示一目了然,獲得對符號記錄簡潔化的體驗和認識,總結出2n-1的最佳方案。這樣教學不僅通過優(yōu)化思想的應用求得最佳時間,而且在反思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升了數學活動經驗,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同時,學生借助畫圖發(fā)現事物隱含的規(guī)律,實現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四、 重視應用,深化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本上的數學問題,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設置了“綜合與實踐”這一嶄新的學習領域,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激活和提取相關的活動經驗,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經驗應用到實踐中,促進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生活中更主動地應用數學知識, 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考慮日常事物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級上冊“確定起跑線”的教學,(1)發(fā)現問題。2012年奧運會400米賽跑中,為什么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運動員為什么沿跑道的內圈跑?終點線為什么相同?(2)提出問題。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多少呢?各條跑道的起跑線相差多少米?(3)分析問題。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結構圖;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條半圓形跑道的直徑是72.6米,每條跑道寬1.25米,每條直道長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較每條跑道的長。④算一算。從里往外各條跑道分別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徑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徑各是多少?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每條跑道直徑計算方法的理解,體會數學的實際應用。(4)解決問題。填表并說出你發(fā)現了什么。(5) 歸納方法。C=πd,全長=C+直道長×2。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外跑道的全長-相鄰內跑道的全長=外跑道的周長-相鄰內跑道的周長。用“L”表示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a”表示道寬,L=2aπ 。(6)拓展應用。在400米的田徑場上進行200米賽跑,如果道寬是1.25米,怎樣確定每條跑道的起跑線?你又能發(fā)現什么?這樣把數學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中拓寬思維空間,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對類似的方法進行組合,創(chuàng)造出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從而深化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
總之,“綜合與實踐”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思考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
■
通過反思內化發(fā)現:新通知到的人數是每分鐘的翻倍,前一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2=后1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5)歸納總結。第n分鐘可以通知到的總人數是多少?學生在不斷觀察比較中,體會到結構清晰的最優(yōu)化方案圖示一目了然,獲得對符號記錄簡潔化的體驗和認識,總結出2n-1的最佳方案。這樣教學不僅通過優(yōu)化思想的應用求得最佳時間,而且在反思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升了數學活動經驗,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同時,學生借助畫圖發(fā)現事物隱含的規(guī)律,實現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四、 重視應用,深化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本上的數學問題,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就顯得不知所措?!彼栽跀祵W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設置了“綜合與實踐”這一嶄新的學習領域,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激活和提取相關的活動經驗,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經驗應用到實踐中,促進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生活中更主動地應用數學知識, 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考慮日常事物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級上冊“確定起跑線”的教學,(1)發(fā)現問題。2012年奧運會400米賽跑中,為什么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運動員為什么沿跑道的內圈跑?終點線為什么相同?(2)提出問題。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多少呢?各條跑道的起跑線相差多少米?(3)分析問題。①看一看??纯磁艿赖慕Y構圖;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條半圓形跑道的直徑是72.6米,每條跑道寬1.25米,每條直道長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較每條跑道的長。④算一算。從里往外各條跑道分別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徑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徑各是多少?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每條跑道直徑計算方法的理解,體會數學的實際應用。(4)解決問題。填表并說出你發(fā)現了什么。(5) 歸納方法。C=πd,全長=C+直道長×2。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外跑道的全長-相鄰內跑道的全長=外跑道的周長-相鄰內跑道的周長。用“L”表示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a”表示道寬,L=2aπ 。(6)拓展應用。在400米的田徑場上進行200米賽跑,如果道寬是1.25米,怎樣確定每條跑道的起跑線?你又能發(fā)現什么?這樣把數學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中拓寬思維空間,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對類似的方法進行組合,創(chuàng)造出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從而深化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
總之,“綜合與實踐”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思考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
■
通過反思內化發(fā)現:新通知到的人數是每分鐘的翻倍,前一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2=后1分鐘知道消息的總人數。(5)歸納總結。第n分鐘可以通知到的總人數是多少?學生在不斷觀察比較中,體會到結構清晰的最優(yōu)化方案圖示一目了然,獲得對符號記錄簡潔化的體驗和認識,總結出2n-1的最佳方案。這樣教學不僅通過優(yōu)化思想的應用求得最佳時間,而且在反思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升了數學活動經驗,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同時,學生借助畫圖發(fā)現事物隱含的規(guī)律,實現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四、 重視應用,深化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本上的數學問題,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設置了“綜合與實踐”這一嶄新的學習領域,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激活和提取相關的活動經驗,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經驗應用到實踐中,促進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生活中更主動地應用數學知識, 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考慮日常事物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級上冊“確定起跑線”的教學,(1)發(fā)現問題。2012年奧運會400米賽跑中,為什么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運動員為什么沿跑道的內圈跑?終點線為什么相同?(2)提出問題。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多少呢?各條跑道的起跑線相差多少米?(3)分析問題。①看一看??纯磁艿赖慕Y構圖;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條半圓形跑道的直徑是72.6米,每條跑道寬1.25米,每條直道長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較每條跑道的長。④算一算。從里往外各條跑道分別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徑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徑各是多少?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每條跑道直徑計算方法的理解,體會數學的實際應用。(4)解決問題。填表并說出你發(fā)現了什么。(5) 歸納方法。C=πd,全長=C+直道長×2。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外跑道的全長-相鄰內跑道的全長=外跑道的周長-相鄰內跑道的周長。用“L”表示相鄰兩條跑道的長度差,“a”表示道寬,L=2aπ 。(6)拓展應用。在400米的田徑場上進行200米賽跑,如果道寬是1.25米,怎樣確定每條跑道的起跑線?你又能發(fā)現什么?這樣把數學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中拓寬思維空間,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對類似的方法進行組合,創(chuàng)造出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從而深化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
總之,“綜合與實踐”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思考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