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兵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都是圍繞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因此課堂教學問題是否問得巧、問得妙,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何處發(fā)問,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熱點話題。
一、“問”在情境設疑處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通過對問題情境的發(fā)問,能引起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1】教學“認識百分數”
學?;@球隊組織投籃練習,準備選取一名同學參加市里舉行的比賽。體育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投中次數
李星明 16
張小華 13
吳力軍 18
教師第一問:請你幫助體育老師參考一下,選誰參加市里的比賽好呢?
學生很快就被問題情境吸引,展開對問題的討論。有學生認為吳力軍同學投中次數最多,應該首選他。這樣的觀點隨即遭到了質疑和反對。
于是教師拋出第二問:只憑投中次數多,還不能比較三人的投籃的準確性,還必須知道投籃的總次數。那又該怎樣比較呢?小組議一議。
學生的學習激情被點燃了,課堂上各自亮出觀點,教師順勢引入百分數的學習內容。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講一個數學故事,介紹一位數學家,出一道趣味數學題引發(fā)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教師“經典一問”情境氛圍中,進入新知的探索學習歷程。
二、“問”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
數學知識系統(tǒng)性很強,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或延伸。教師巧妙的設問能誘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建構新知。
【例2】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師:先填空,再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性質來填的。
■=■=■=■=■=■。
通過練習,使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學習新知“比的基本性質”設下了伏筆,再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習題:
糖的份數 水的份數 糖和水的體積比的比值
第一杯 1 9
第二杯 4 36
第三杯 2 20
第四杯 5 45
師:哪幾杯糖水一樣甜?把它們的比寫下來。
1∶9=4∶36=5∶45或■=■=■。
師(追問):聯(lián)系分數的基本性質,想一想,比應該有怎樣的性質?
教學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對舊知進行復習,再通過發(fā)問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搭了橋,引了路,促使學生有效地建構了新知。
三、“問”在重難點突破處
每個章節(jié)都有重難點,以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作為認知的起點,在學習的重難點處施問,能引導學生將觀察、辨析及交流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有了較清晰而又準確的理解,從而順利突破難點。
【例3】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
學生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后,教學的難點就落在如何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教學中可以出示如下情景圖:
■
師:誰的嘴張得大呢?你能用手勢分別表示兩個鱷魚嘴巴的張開度嗎?
師(追問):通過比較,你明白了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呢?
通過不斷的追問,學生對角的大小認知難點轉化成一個可以理解的簡單的問題。至此,學生對角的大小內涵掌握有了質的飛躍。
四、“問”在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處
數學中的公式、法則、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將具體直觀的表象概括成規(guī)律性知識,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過程。因此,教師只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把握問的時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4】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
(1)3角=■元=0.3元,4角=■元=0.4元,5角=■元=0.5元
師(第一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想法。教師通過第一問,讓學生脫離具體的內容,得出了十分之幾元就是零點幾元(■元=0.□元)的形象概括,但還不能得到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抽象概括。
(2)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
師(第二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又明白了什么?
學生很快得到十分之幾米就是零點幾米(■米=0.□米)的結果。
師(第三問):觀察比較上面的(1)(2),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抓住時機,有效的三問,使學生逐步抽象概括得出“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學習結論。
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還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實感悟了抽象的思想。
五、“問”在知識的拓展延伸處
現行教材的編排,學生解題練習更多的是依賴模仿和記憶,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很少對題目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為了彌補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的發(fā)問,讓學生打破常規(guī)思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
【例5】教學“倒數”
學生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
師(質問一):你會用這個方法求帶分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帶分數的倒數:
2■ 1■ 2■ 1■
師(質問二):你還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小數的倒數:
1.5 0.25 1.8 0.6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試著完成這些拓展練習,從而消除思維定式的負面影響。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把握問的技巧、掌握問的時機,就能真正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不但知道怎樣做,還會明白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可以讓學生積極走進課堂,達到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的目的。
(責編 金 鈴)endprint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都是圍繞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因此課堂教學問題是否問得巧、問得妙,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何處發(fā)問,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熱點話題。
一、“問”在情境設疑處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通過對問題情境的發(fā)問,能引起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1】教學“認識百分數”
學?;@球隊組織投籃練習,準備選取一名同學參加市里舉行的比賽。體育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投中次數
李星明 16
張小華 13
吳力軍 18
教師第一問:請你幫助體育老師參考一下,選誰參加市里的比賽好呢?
學生很快就被問題情境吸引,展開對問題的討論。有學生認為吳力軍同學投中次數最多,應該首選他。這樣的觀點隨即遭到了質疑和反對。
于是教師拋出第二問:只憑投中次數多,還不能比較三人的投籃的準確性,還必須知道投籃的總次數。那又該怎樣比較呢?小組議一議。
學生的學習激情被點燃了,課堂上各自亮出觀點,教師順勢引入百分數的學習內容。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講一個數學故事,介紹一位數學家,出一道趣味數學題引發(fā)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教師“經典一問”情境氛圍中,進入新知的探索學習歷程。
二、“問”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
數學知識系統(tǒng)性很強,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或延伸。教師巧妙的設問能誘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建構新知。
【例2】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師:先填空,再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性質來填的。
■=■=■=■=■=■。
通過練習,使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學習新知“比的基本性質”設下了伏筆,再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習題:
糖的份數 水的份數 糖和水的體積比的比值
第一杯 1 9
第二杯 4 36
第三杯 2 20
第四杯 5 45
師:哪幾杯糖水一樣甜?把它們的比寫下來。
1∶9=4∶36=5∶45或■=■=■。
師(追問):聯(lián)系分數的基本性質,想一想,比應該有怎樣的性質?
教學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對舊知進行復習,再通過發(fā)問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搭了橋,引了路,促使學生有效地建構了新知。
三、“問”在重難點突破處
每個章節(jié)都有重難點,以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作為認知的起點,在學習的重難點處施問,能引導學生將觀察、辨析及交流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有了較清晰而又準確的理解,從而順利突破難點。
【例3】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
學生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后,教學的難點就落在如何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教學中可以出示如下情景圖:
■
師:誰的嘴張得大呢?你能用手勢分別表示兩個鱷魚嘴巴的張開度嗎?
師(追問):通過比較,你明白了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呢?
通過不斷的追問,學生對角的大小認知難點轉化成一個可以理解的簡單的問題。至此,學生對角的大小內涵掌握有了質的飛躍。
四、“問”在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處
數學中的公式、法則、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將具體直觀的表象概括成規(guī)律性知識,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過程。因此,教師只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把握問的時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4】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
(1)3角=■元=0.3元,4角=■元=0.4元,5角=■元=0.5元
師(第一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想法。教師通過第一問,讓學生脫離具體的內容,得出了十分之幾元就是零點幾元(■元=0.□元)的形象概括,但還不能得到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抽象概括。
(2)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
師(第二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又明白了什么?
學生很快得到十分之幾米就是零點幾米(■米=0.□米)的結果。
師(第三問):觀察比較上面的(1)(2),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抓住時機,有效的三問,使學生逐步抽象概括得出“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學習結論。
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還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實感悟了抽象的思想。
五、“問”在知識的拓展延伸處
現行教材的編排,學生解題練習更多的是依賴模仿和記憶,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很少對題目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為了彌補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的發(fā)問,讓學生打破常規(guī)思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
【例5】教學“倒數”
學生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
師(質問一):你會用這個方法求帶分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帶分數的倒數:
2■ 1■ 2■ 1■
師(質問二):你還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小數的倒數:
1.5 0.25 1.8 0.6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試著完成這些拓展練習,從而消除思維定式的負面影響。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把握問的技巧、掌握問的時機,就能真正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不但知道怎樣做,還會明白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可以讓學生積極走進課堂,達到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的目的。
(責編 金 鈴)endprint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都是圍繞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因此課堂教學問題是否問得巧、問得妙,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何處發(fā)問,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熱點話題。
一、“問”在情境設疑處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通過對問題情境的發(fā)問,能引起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1】教學“認識百分數”
學校籃球隊組織投籃練習,準備選取一名同學參加市里舉行的比賽。體育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投中次數
李星明 16
張小華 13
吳力軍 18
教師第一問:請你幫助體育老師參考一下,選誰參加市里的比賽好呢?
學生很快就被問題情境吸引,展開對問題的討論。有學生認為吳力軍同學投中次數最多,應該首選他。這樣的觀點隨即遭到了質疑和反對。
于是教師拋出第二問:只憑投中次數多,還不能比較三人的投籃的準確性,還必須知道投籃的總次數。那又該怎樣比較呢?小組議一議。
學生的學習激情被點燃了,課堂上各自亮出觀點,教師順勢引入百分數的學習內容。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講一個數學故事,介紹一位數學家,出一道趣味數學題引發(fā)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教師“經典一問”情境氛圍中,進入新知的探索學習歷程。
二、“問”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
數學知識系統(tǒng)性很強,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或延伸。教師巧妙的設問能誘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建構新知。
【例2】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師:先填空,再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性質來填的。
■=■=■=■=■=■。
通過練習,使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學習新知“比的基本性質”設下了伏筆,再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習題:
糖的份數 水的份數 糖和水的體積比的比值
第一杯 1 9
第二杯 4 36
第三杯 2 20
第四杯 5 45
師:哪幾杯糖水一樣甜?把它們的比寫下來。
1∶9=4∶36=5∶45或■=■=■。
師(追問):聯(lián)系分數的基本性質,想一想,比應該有怎樣的性質?
教學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對舊知進行復習,再通過發(fā)問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搭了橋,引了路,促使學生有效地建構了新知。
三、“問”在重難點突破處
每個章節(jié)都有重難點,以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作為認知的起點,在學習的重難點處施問,能引導學生將觀察、辨析及交流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有了較清晰而又準確的理解,從而順利突破難點。
【例3】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
學生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后,教學的難點就落在如何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教學中可以出示如下情景圖:
■
師:誰的嘴張得大呢?你能用手勢分別表示兩個鱷魚嘴巴的張開度嗎?
師(追問):通過比較,你明白了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呢?
通過不斷的追問,學生對角的大小認知難點轉化成一個可以理解的簡單的問題。至此,學生對角的大小內涵掌握有了質的飛躍。
四、“問”在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處
數學中的公式、法則、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將具體直觀的表象概括成規(guī)律性知識,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過程。因此,教師只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把握問的時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4】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
(1)3角=■元=0.3元,4角=■元=0.4元,5角=■元=0.5元
師(第一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想法。教師通過第一問,讓學生脫離具體的內容,得出了十分之幾元就是零點幾元(■元=0.□元)的形象概括,但還不能得到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抽象概括。
(2)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
師(第二問):觀察上面的算式,你又明白了什么?
學生很快得到十分之幾米就是零點幾米(■米=0.□米)的結果。
師(第三問):觀察比較上面的(1)(2),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抓住時機,有效的三問,使學生逐步抽象概括得出“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的學習結論。
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還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實感悟了抽象的思想。
五、“問”在知識的拓展延伸處
現行教材的編排,學生解題練習更多的是依賴模仿和記憶,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很少對題目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為了彌補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的發(fā)問,讓學生打破常規(guī)思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
【例5】教學“倒數”
學生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
師(質問一):你會用這個方法求帶分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帶分數的倒數:
2■ 1■ 2■ 1■
師(質問二):你還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寫出下面小數的倒數:
1.5 0.25 1.8 0.6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試著完成這些拓展練習,從而消除思維定式的負面影響。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把握問的技巧、掌握問的時機,就能真正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不但知道怎樣做,還會明白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可以讓學生積極走進課堂,達到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的目的。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