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輝,張長頡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
英國新批評派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茲(Richardson)曾指出,在我們的口頭交際中,平均三句話中就會出現(xiàn)一次隱喻。由此可見,隱喻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當然,隱喻也廣泛存在于商標這一常見語言形式中。商標作為商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中同時承載著所代表企業(yè)的文化內(nèi)涵和知識產(chǎn)權,既被稱為企業(yè)的“黃金名片”,也被認為是企業(yè)走向國際的“金護照”。因此,對存在于商標中的隱喻現(xiàn)象進行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樣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構成上看,商標包括文字和非文字兩個基本部分,且包含多重因素,符合“多模態(tài)”特性。因此,論文從“多模態(tài)隱喻”方面對商標在語言學層面進行系統(tǒng)性、綜合性分析研究,對商標中多模態(tài)隱喻的不同認知模式進行構建。
語言學者在不同時期對隱喻有著不同的認識。傳統(tǒng)上,隱喻被認為是一種與明喻并列的修辭格。現(xiàn)代語言學則認為,隱喻從本質(zhì)上說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研究學者Charles Forceville更是將隱喻與模態(tài)兩個概念相融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多模態(tài)隱喻”的概念,與傳統(tǒng)的“單模態(tài)隱喻”相區(qū)別。
從傳統(tǒng)修辭學角度,隱喻被定義為:“比喻的一種,不用‘如’‘想’‘似’等比喻詞,而用‘是’‘成’‘就是’‘成為’‘變?yōu)椤仍~,把某事物比擬成和它又相似關系的另一種事物”。由此可見,一個完整的隱喻應包括本體(tenor)、喻體(vehicl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其運作模式為:在“喻底”提供的相似性這一基礎上,“本體”和“喻體”所建立的彼此的比較關系;或簡而言之,將“本體”直接說成“喻體”。與明喻相比較,隱喻的最大特點是結構中沒有漢語“像”或英語“l(fā)ike”這樣的比喻詞。以下面一段文字為例:
例1:看過《西游記》的人們都知道“唐僧肉”之可貴,妖魔鬼怪都想捉而啖之,好處是益壽延年,妖可成仙。現(xiàn)在居民說的“唐僧肉”是指城市的綠化草地,它是城市之肺,有利于供應陽光、空氣和水,可以讓人益壽延年的。
在這段文字中,“城市的綠化草地”是本體,“唐僧肉”是喻體,“益壽延年”是喻底。具體說來,在“益壽延年”這一相似性基礎之上,“城市的綠化草地”和“唐僧肉”建立起了比較關系。
例1展現(xiàn)的是一個完整的隱喻結構,即本體、喻體和喻底同時出現(xiàn)。但很多情況下,隱喻也可以不完整的結構出現(xiàn),如出現(xiàn)本體和喻體而不出現(xiàn)喻底,只出現(xiàn)本體而不出現(xiàn)喻體和喻底,以及只出現(xiàn)喻體而不出現(xiàn)本體和喻底。本論文的研究對象——商標即是一種特殊的隱喻形式,即只出現(xiàn)本體,而不出現(xiàn)喻體和喻底。
傳統(tǒng)上,隱喻被視為一種修辭現(xiàn)象,而現(xiàn)代語言學家更愿意將隱喻視為一種認知現(xiàn)象。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隱喻的研究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提出的“互動理論”(Interaction Theory)、Lakeoff等人提出的“映射理論”(Mapping Theory)以及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合成理論”(Blending Theory)等。論文則選取“映射理論”,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就隱喻進行闡述。
Lake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隱喻定義為:“隱喻實質(zhì)上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體驗某一類事物”。因此,根據(jù)“映射理論”,意象圖示是隱喻的認知基礎(見圖 1),其中“源域”(source domain)即為修辭概念中的“喻體”,“目的域”(target domain)即是修辭概念中的“本體”,“映射范圍”(mapping scope)即為修辭概念中的“喻底”,而“源域”與“目的域”之間的映射(mapping)關系則體現(xiàn)了“本體”和“喻體”在“喻底”基礎上建立起比較關系的過程。
因此在上文例1中,人們即是在“益壽延年”這個映射范圍內(nèi)建立了目的域“唐僧肉”和源域“城市的綠化草地”之間的認知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作為認知現(xiàn)象的隱喻中,“目的域”和“源域”可以不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某種通過經(jīng)驗所建立的抽象概念。
圖1
需要注意的是,意象圖示中映射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方向性,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的域進行,具有單向性的特點;二是系統(tǒng)性,源域的結構能夠系統(tǒng)地映射到目的域中,即Lakeoff提出的“不變原則”(Invariance Principle)。
Forceville將模態(tài)定義為“通過具體的感知過程就可以闡釋的符號系統(tǒng)”。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F(xiàn)orceville將“模態(tài)”這一語言學概念和人的感知器官進行了直接聯(lián)系。因此,對于模態(tài)的具體分類就即為人的不同感官功能。例如,趙秀鳳就將模態(tài)大致分為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類;而Forceville自己則進一步將模態(tài)詳細劃分為圖像符號、書面符號、頭口符號、手勢、聲音、音樂、氣味、味道和觸覺九類。
在模態(tài)定義的基礎上,F(xiàn)orceville根據(jù)隱喻中呈現(xiàn)模態(tài)的具體形式,將隱喻劃分為“單模態(tài)隱喻”和“多模態(tài)隱喻”兩類,并分別給出了詳細定義。前者是指目標域和源域只用或者主要用一種模態(tài)呈現(xiàn)出的隱喻;后者則是指目標域和源域分別或者用不同的模態(tài)所呈現(xiàn)出的隱喻。傳統(tǒng)語言學對隱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書面符號”這一單模態(tài)條件下,而“多模態(tài)隱喻”這一概念則突破了這樣的界限,將隱喻的研究帶入了新的高度。
單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過程可以用“意象圖示”這一方式進行描述。在多模態(tài)隱喻中,源域和目的域之間仍然存在映射關系,只是在這種映射關系中,源域和目的域分別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態(tài),而非單一的模態(tài)。基于隱喻的映射方式以及文字——圖形關系,馮德正提出了文字和圖形兩種模態(tài)下隱喻的映射關系模型(如圖2所示)。在馮的模型中,A1和B1分別為文字中的目的域和源域,A2和B2分別為圖形中的目的域和源域。
圖2
從圖2可以總結出,馮德正的“文字——圖形多模態(tài)隱喻映射關系模型”包含以下四種不同類型的映射關系:(1)A1B1型和 A2B2型單模態(tài)隱喻;(2)A1B2型和A2B1型多模態(tài)隱喻;(3)A1B1B2型、A1B1A2型、A1B2A2型和A2B2A1型多模態(tài)隱喻;(4)A1B1A2B2型多模態(tài)隱喻。
商標,又被稱為品牌、牌子等,一般被定義為用以區(qū)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標志,它是由文字、圖形、字母、數(shù)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等構成的一種可視性標志。從這一定義可以分析出,商標不是簡單體,而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體。
從以上對商標的定義,可以總結出商標所具備的四種特性:(1)語言特性,即商標包含一定的文字、字母、數(shù)字等;(2)圖像特性,即商標包含一定的圖形、三維標志、顏色等;(3)商業(yè)特性,即商標是商品或服務的標志;(4)法律特性,即商標的作用是與其他商家進行區(qū)分。
就這四個特性而言,前兩個為商標的表層構成要素,而后兩個為商標的深層構成要素。換言之,語言特性和圖像特性為商標的形式,而商業(yè)特性和法律特性為商標的內(nèi)涵。就商標的語言學研究而言,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表層構成要素,例如商標命名、商標名翻譯、商標名對商品及企業(yè)的影響等。
在表層構成要素中,商標的語言特性以“商標詞”(brand name)的方式呈現(xiàn),而圖形特性由“商標圖案”(brand mark)的方式呈現(xiàn)。前者指商標中能讀出音來的部分,如文字、詞匯、數(shù)字、字母等;而后者指商標中不能讀出音的部分,如符號、設計、包裝等。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商標詞”和“商標圖案”分別體現(xiàn)了商標的語言特性和圖形特性,但是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一般來說,商標中“商標詞”和“商標圖案”的關系有如下兩種類型:
一是“一分為二”型,即商標詞和商標圖案彼此獨立,但意義相關。例如,食品品牌“雀巢”(Nestle),其商標詞“Nestle”、“雀巢”和商標圖案“鳥巢中哺育幼鳥”構成了有機整體。再如汽車品牌“豐田”(Toyota),其商標詞“豐田”、“Toyota”和商標圖案“大橢圓中組成字母T的兩個小橢圓”彼此獨立,含義卻緊密相關。
二是“合二為一”型,即商標圖案通過商標詞展現(xiàn)。例如飲料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其商標圖案就是用紅色斯賓塞體書寫而成的商標詞“Coca-cola”。再如科技品牌“谷歌”(Google),其商標圖案是用Catull字體及藍、紅、黃、綠四種顏色書寫的商標詞“Google”。
人們對商標的感知一般通過視覺和聽覺兩種形式進行,即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因此,根據(jù)Forceville對“模態(tài)”這一概念的定義,商標中存在視覺模態(tài)和聽覺模態(tài)兩種基本形式。結合上文商標的定義,商標的視覺模態(tài)應包括商標中的文字、圖形、字母、數(shù)字、三維標志、顏色等要素,而商標的聽覺模態(tài)即為商標中文字、圖形、字母、數(shù)字等的發(fā)音這一要素。為方便起見,論文在下文的論述中即將商標的聽覺模態(tài)概括為商標詞,將商標的視覺模態(tài)概括為商標圖形。
傳統(tǒng)上,語言學者對商標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商標詞”,而忽視了“商標圖案”這一重要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模態(tài)文本中,圖案和文字緊密聯(lián)系且能夠互相影響:圖案能增加視覺信息的輸入量,而文字對圖案具有一定的闡釋力。因此,對商標的語言學研究也要充分考慮商標作為多模態(tài)文本的特性,在研究商標詞時需要重視商標圖形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即便在語言學側面也需對商標進行綜合研究,這也是論文研究的重要出發(fā)點之一。
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礎,在這一部分,筆者將借用馮德正“文字——圖形多模態(tài)隱喻映射關系模型”來構建商標的多模態(tài)隱喻認知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于商標中的隱喻較其他類型隱喻有著明顯的特殊性。商標的構成非常簡單,所以商標中圖形和文字所承載的信息量極少,往往就是一幅圖片和一個或幾個文字。因此,從修辭角度講,商標中幾乎不可能包含完整“A是B”這一隱喻結構,而僅僅出現(xiàn)了“本體”;從認知角度講,商標也不存在完整的從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關系,而是僅僅出現(xiàn)了“目的域”。但在論文中,從認知角度考慮,筆者傾向于將商標中的隱喻視為純粹的認知過程,將其中的源域和目的域視為抽象的概念,而不考慮其是否客觀存在。
理論上,商標中包含馮德正模型中的所有隱喻類型。但事實上,基于以下三個原因:(1)商標詞一般先于商標圖形而存在,且商標詞較商標圖形更為固定;(2)商標圖形的作用在于提高商標詞和商標本身的顯著性;(3)商標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較商標圖形更為廣泛,筆者認為在商標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商標詞,因此商標中實際上除了A1B1和A2B2兩種類型的單模態(tài)隱喻外,還(只)包括A2B1A1、A2B2A1和A1A2B1B2三種類型的多模態(tài)隱喻。
盡管論文的主題為商標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認知研究,但鑒于單模態(tài)隱喻是多模態(tài)隱喻認知的基礎,且對商標文本在單模態(tài)隱喻方面的研究仍廣泛存在,論文同樣對商標中的A1B1型和A2B2型隱喻進行分析。商標中的單模態(tài)隱喻存在于以下四種情形中:(1)商標的創(chuàng)作者未能在創(chuàng)作時對文字、圖形以及企業(yè)文化因素等進行綜合考慮,造成了商標詞和商標圖形的不統(tǒng)一;(2)設計商標時過分突出商標詞而忽略商標圖形;(3)對商標的不規(guī)范翻譯造成了商標詞和商標圖形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下相互關系失衡;(4)商標詞和商標圖形相關性較低或研究者水平有限造成多模態(tài)條件下的認知障礙。但毫無疑問,對商標從多模態(tài)隱喻角度進行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商標中的A1B1型隱喻是指:文字目的域A1和文字源域B1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形成文字單模態(tài)隱喻。而商標中的A2B2型隱喻是指:圖形目的域A2和圖形源域B2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形成圖形單模態(tài)隱喻。具體例證如下:
例2:美國運動品牌“耐克”(Nike)。其英文商標名“Nike”(A1)有“勝利女神”之意,寓意穿著者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勝利(B1);中文商標名“耐克”(A1)能給消費者產(chǎn)生“結實耐用”(B1)的印象。其商標圖形“Swoosh”(A2)象征勝利女神身上的羽毛,能給消費者“速度”“輕便”“動感”等認識(B2),對于中國消費者,“Swoosh”標志能給人“紅色的對勾”這樣的聯(lián)想意義(B2),因此很多家長愿意給孩子買耐克產(chǎn)品,以期望孩子能在考試中答對題,取得好成績。
例3:美國汽車品牌“別克”(Buick)。其漢語商標名“別克”(A1)能使中國消費者有“與眾不同”(B1)這樣的認識。而其商標圖形“依次排列越來越高的三顆子彈”或“三面盾牌”(A2)又分別能使消費者產(chǎn)生“積極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或“堅固、結實、保護”這樣的聯(lián)想(B2)。
例4:美國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其英語商標“Starbucks”(A1)取自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著名小說《白鯨》(Moby Dick)中大副的名字“斯達巴克”(Starbucks)的名字,結合小說的背景,能給人“開拓、奮進、冒險”(B1)等意義。其商標圖形為“綠色的美人魚”(A2),則給消費者“美麗、誘惑”(B2)的聯(lián)想。
商標中的A2B1A1型隱喻是指:圖形目的域A2和文字源域B1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形成隱喻;然后這一隱喻對文字目的域A1產(chǎn)生強化關系。包含有這一類型隱喻的商標一般具有如下特點:商標詞和商標圖案釋義度較高,即商標圖案比較具體,能對商標詞進行形象化說明。因此這一類型的隱喻的認知模式為:當人們看到商標圖案(A2)時,會將這些圖案結構為相應的文字說明(B1),進而起到對商標詞本身(A1)的強化作用。許多成功的商標中都包含有這一類型隱喻:
例5:日本知名品牌“三菱”(MITSUBISHI)。其中,“MITSU”意為“三”,而“BISHI”意為“菱角”。其商標圖案為三個菱形組成的圖形。當消費者看到這一商標圖形(A2)時,會產(chǎn)生“三個菱形”(B1)這樣的認知。通過這一認知過程,消費者能對“三菱”或MITSUBISH這一商標詞(A1)產(chǎn)生深刻印象,從而達到宣傳目的。
例6:中國著名品牌“小天鵝”,其商標圖案為一只飛翔的天鵝?!帮w翔的天鵝”這一圖案(A2)會使消費者產(chǎn)生“天鵝”(B1)這樣的認知,進而強化對商標詞“小天鵝”(A1)的認識。
例7:中國著名品牌“紅塔山”。該品牌得名于玉溪市文筆山上的紅塔,其商標圖案即為這一景物。消費者對這一商標圖案(A2)的文字解構即為“山上的紅色的塔”(B1),這一解構過程能幫助消費者對“紅塔山”這一商標詞(A1)的印象。
商標中的A2B2A1型隱喻是指:圖形目的域A2和圖形源域B2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單獨形成隱喻;這一隱喻進而對文字目的域A1產(chǎn)生強化作用。與A2B1A1型隱喻截然相反,A2B2A1型隱喻的特點為:商標詞和商標圖案釋義度較低,即商標圖案較為抽象,不能對商標詞進行形象化說明。基于這樣的特點,這一類型的隱喻的認知模式為:當人們看到商標圖案(A2)時,會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等對這一抽象圖形進行認知,產(chǎn)生某一認知結果(B2);這一認知過程繼而影響人們對商標詞(A1)的認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類商標中,商標圖案的抽象性可能使人產(chǎn)生與商標詞本身關聯(lián)較小的認識。但這樣的認識并不會降低人們對商標詞的認知,反而由此產(chǎn)生的新的寓意有助于人們對商標詞的認知。
例8:知名汽車品牌“Mercedes-Benz”(奔馳),其商標圖案由一個圓和圓中間的三叉星組成。該品牌得名于創(chuàng)始人Karl Benz,因此商標名和商標圖案之間的關聯(lián)度極低。當消費者看到這一商標圖案(A2)時,會將這一抽象圖形看作一個方向盤,因此會有“操控、駕馭”(B2)等方面的聯(lián)想;這樣的認知過程賦予了Mercedes-Benz這一商標詞(A1)“尊貴、豪華”等商標詞之外的新涵義,從而加深了消費者對這一商標詞的認識。
例9:著名汽車品牌“Audi”,其商標圖案為四個相交的圓環(huán)?!癆udi”這一商標名源自其創(chuàng)始人Horch的德文姓氏,拉丁語的“聽”同義。其商標圖案意為“四大汽車公司聯(lián)盟”。因此這一品牌的商標名稱和商標圖案關聯(lián)度也較低。但是,消費者會由四個相交的圓環(huán)這一商標圖案(A2)產(chǎn)生“團結”(B2)這樣的認知結果;進而這樣的認知結果會影響消費者對“Audi”商標詞(A1)的認知。
例10:著名飲料品牌“Coca-cola”(可口可樂),其商標圖案為斯賓塞體書寫的“Coca-cola”以及紅色的飄帶。這一商標名稱源于其生產(chǎn)原料:“coca”以為可可樹葉,而“cola”意為可可果實的提取物,因此與飄帶狀的商標圖案關聯(lián)度較低。但是飄帶狀的圖案(A2)會使人產(chǎn)生“動感和活力”(B2)這樣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正符合該公司對產(chǎn)生的定位,因此“Coca-cola”這一商標詞(A1)為消費者廣為接受,并為該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商標中的A1A2B1B2型隱喻是指:文字目的域A1和文字源域B1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M1;圖像目的域A2和圖像源域B2之間產(chǎn)生映射關系M2;M1和M2之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在商標中,這是最為復雜的一種認知形式,但可能存在于所有的商標中(無論商標詞和商標圖案的釋義度高或低)。這一類型的認知模式為:當人們看到商品的商標詞(A1)時,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識水平等,產(chǎn)生某一認知結果(B1);同理,當看到商品的商標圖案(A2)時,產(chǎn)生某一認知結果(B2);進而,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相互影響。具體例證如下:
例11:中國通信企業(yè)品牌“中國聯(lián)通”,其商標圖案為相互連接的線。當消費者看到“聯(lián)通”這一商標詞(A1)時,會由于其與“連通”諧音,產(chǎn)生“聯(lián)系溝通”(B1)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認知結果正好符合企業(yè)的定位,即通信業(yè)。當消費者看到“相互連接的線”這一商標圖案(A2)時,會根據(jù)自身的認知能力將該圖案看做“中國結”,繼而產(chǎn)生“吉祥如意”這樣的認知結果(B2)。這兩種認知過程相互影響,從而為“中國聯(lián)通”這一品牌賦予了“吉祥如意”這樣的認知,提高了品牌的認知度。
例12:中國汽車品牌“東風”,其商標圖案為一個圓環(huán)內(nèi)的兩個動感箭頭。當消費者看到“東風”這一商標詞(A1)時,會由“東風壓倒西風”這樣的認識產(chǎn)生“獨立自強”這樣的認知結果(B1);當看到“一個圓環(huán)內(nèi)的兩個動感箭頭”這一商標圖案(A2)時,會產(chǎn)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樣的認知結果(B2)。這兩種認知過程相互的影響,賦予了汽車品牌新的內(nèi)涵,從而加深了消費者對這一品牌的接受度。
例13:著名電子品牌“Apple”,其商標圖案為咬過一口的蘋果。對于“Apple”這一商標詞(A1),有的消費者認為這只是水果名,而有的消費者根據(jù)自身的知識水平,會認為這是砸在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象征著“智慧”(B1);同樣經(jīng)過幾十年的變遷,現(xiàn)在的蘋果商標圖案已經(jīng)演變?yōu)榱税胪该鞯挠薪饘俟鉂傻你y灰色的蘋果(A2),這樣的顏色能夠使消費者產(chǎn)生“青春活力”這樣的認知(B2),完全符合電子產(chǎn)品對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的定位。這兩種認知過程相互影響,使蘋果這一品牌更容易為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所接受。
文章探討了兩種商標中單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模式和三種多模態(tài)隱喻認知模式。由此可以總結出,隱喻這一語言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商標中,并對商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商標中隱喻認知模式的探討,筆者希望能夠?qū)ρ芯可虡藢W者有所啟示:對商標的研究不能忽視商標圖案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設計商標詞和商標圖案時,要考慮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多模態(tài)隱喻;在翻譯商標詞時,同樣也要考慮商標圖案,翻譯的商標詞不能脫離存在于源語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同時,筆者希望通過對多模態(tài)隱喻在商標這一文本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豐富多模態(tài)隱喻這一語言學理論。
[1]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Ungerer F,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馮德正.多模態(tài)隱喻的構建與分類——系統(tǒng)功能視角[J].外語研究,2011(1).
[5]賀川生.商標英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6]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zhì)及語義特征[J].外國語,1998(6).
[7]束定芳.論隱喻的基本類型及句法和語義特征[J].外國語,2000(1).
[8]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9]吳漢江.商標語言[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
[10]謝競賢.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隱喻——兼評Charles Forceville的隱喻研究[J].外語學刊,2011(5).
[11]許海峰.企業(yè)商標權保護法律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12]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兼評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態(tài)隱喻》[J].外語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