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玲,唐友東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人文藝術(shù)系,江蘇 南通 226010)
英漢互譯中的文化特征與互譯解析
劉茂玲,唐友東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人文藝術(shù)系,江蘇 南通 226010)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也傳遞著獨特的文化信息。在嘗試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對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進行了定義,在此基礎(chǔ)上以《紅樓夢》中文化內(nèi)涵濃厚的句子為例,對例句翻譯進行了分析比較,進而探討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語言的翻譯。
顯性文化特征;隱性文化特征;翻譯;文化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biāo)志,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往往由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而成。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社會歷史的特有文化現(xiàn)象往往由語言反映出來。英國社會人類學(xué)家Malinowski(1923)認為:“語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現(xiàn)實和該民族人民的習(xí)俗、生活之中,語言研究離不開這一寬泛的語言行為環(huán)境。”[1]。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翻譯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turn)的提出將翻譯上升到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文化翻譯論成為國際譯界的一場變革。 翻譯是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媒介。翻譯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媒介,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促進文化間的溝通和交流。季羨林先生曾說:“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之間,如果有往來,有交流的需要,就會需要翻譯。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也就難以前進?!盵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的作用在于將譯出語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陌生的譯入語文化中去,其過程就是用一種語言文化對另一種語言文化的再現(xiàn)過程。譯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兩種語言、文化的特征。
語言具有文化性,文化特征是其文化性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由于社會形態(tài)、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差異,語言的文化性也呈現(xiàn)多樣化。有學(xué)者曾經(jīng)將蘊含民族文化語義的詞匯或語言表達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認為所謂“顯性”指的是一眼便可看出其民族屬性者;而所謂“隱性”則是指民族屬性特征不明顯者[3]。對于這一分類,筆者持贊同態(tài)度。但是,筆者認為定義方面仍可進一步細化,同時,筆者嘗試用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來替代二位學(xué)者的“顯性”和“隱性”。下面,筆者嘗試對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做出定義。所謂的顯性文化特征是指具有明顯的民族屬性、社會形態(tài)、宗教信仰或者帶著明顯民族思維標(biāo)簽的文化特征。對于顯性文化特征,外語讀者能夠在看見的時候自覺地將心理自我認知調(diào)節(jié)至對該民族文化的認識上。而隱性文化特征往往是指語言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處于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底部的隱藏在語言文化背后的內(nèi)涵內(nèi)隱、語義厚重的文化特征。布雷克等人曾經(jīng)指出,文化的最強大的成分是那些日常交往表層下我們稱之為“價值取向”的成分。價值取向表現(xiàn)為對某些行為結(jié)果的偏重[4]。筆者認為,隱性文化特征有些類似于此處的“文化的最強大的成分”。
翻譯是一個文化傳輸?shù)倪^程。有學(xué)者認為,“翻譯的難與易、好與劣,與其說與語言有關(guān),毋寧說主要與文化習(xí)慣有關(guān)?!边€有學(xué)者認為,“文化與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源淵,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翻譯始終和文化環(huán)境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盵5]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相同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聯(lián)想可能不同,而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聯(lián)想相近的語言也可能相異。因此,翻譯不僅對譯者提出語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更多的是對譯入語和譯出語背景文化的了解。
對于語言文化中的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更應(yīng)該把握其內(nèi)在文化含義,從而既達到“傳神達意”的翻譯目的,又促進文化交流。
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 While foolish lovers forfeit their lives for nothing. (Y)
The disillusioned to their convents fly, 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 (H)
中國文化和宗教之間關(guān)系密不可分。佛教和道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國人心中產(chǎn)生的影響不言而喻。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從因緣而生,虛幻不實,因而一切皆空。佛法中的“空門”涵蓋內(nèi)容非常豐富:我空、法空、有為空和無為空等,不一而足。在佛學(xué)上,本質(zhì)上的“空”和現(xiàn)象上的“有”是統(tǒng)一的。可見“空門”在佛教教義體系中的重要性。 “空門”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宗教術(shù)語。英語文化的基督教教義中沒有“空門”一說。英語文化中,遠離塵俗生活,成為修士,是獻身上帝、無上光榮的榮耀,所以完全沒有“逃遁”得涵義。閱讀《紅樓夢》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在上下文語境下,此處的“遁入空門”有嚴(yán)格的宗教涵義,意指“逃離塵世,進入佛門出家修行”。楊譯將“遁入空門”翻譯成“escape from the world”,體現(xiàn)了逃離塵世的本意,較好地還原了原文中的宗教風(fēng)味?;糇g中的處理為 “to their convents fl y”。“Convents”意思是“a building in which nuns (= members of a female religious community) live together”,意即“女修道院”。筆者認為霍譯中將中國的佛教文化替換成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失偏頗。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Y)
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 must say,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H)
由禮制規(guī)范走向行為規(guī)范的“三從”和建立在卑弱基礎(chǔ)上的“四德”是中國社會風(fēng)俗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古代中國封建禮教束縛中國婦女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解讀“三從四德”的內(nèi)在涵義,不難看出,中國婦女的地位低下——恭敬從命、任人擺布而毫無怨言。這種恭敬從命、任人擺布是中國古代婦女對強制的中國封建禮教的屈從。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語文化下的女性是崇尚自由的有獨立人格的人。所以,在英語文化中,沒有“三從四德”,也不可能有對應(yīng)的表達方法?;糇g將此意譯為“wifely virtue”更多地考慮了西方讀者的接受能力。但是“三從四德”里中國婦女的無奈悲憤卻消失殆盡。楊譯中的“submission”傳達了中國婦女對“三從四德”的屈從。
對于在英漢語中顯性文化特征的例證還有很多。例如漢語中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剖腹藏珠”、“九霄云外”等等。例如,《西游記》中“赤腳大仙”譯為red-legged immortal(紅腿的不朽之神)。譯者顯然把漢語里的“赤”僅理解為“紅”?!端疂G傳》里的“赤發(fā)鬼”,英譯為“red-headed devil”,顯然沒有了解“赤發(fā)鬼”的由來。
譯 一:“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Y)
譯 二:“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H)
“龍”與dragon在文化內(nèi)涵不存在對等性。中國文化中的“龍”是一種有虎須,鹿角,蛇身,魚鱗,鷹爪等九種動物特征的神異動物,且具有具有呼風(fēng)喚雨、翻江倒海、騰云駕霧等多種靈異能力。歷經(jīng)千年的流傳塑造,“龍”已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文化積淀。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卻是“傳說中的有翼、能噴火的巨大怪物”(LDCE: 309 )。中世紀(jì)時期,“dragon”是邪惡、“異教”的代名詞。楊憲益深受中國文化熏陶,對龍的文化想象是正面的,所以采取了?!褒垺弊g法。然而,在英語文化中,作為帶有邪惡的象征意義和文化聯(lián)想的“dragon”,幾乎沒有出現(xiàn)在贊語中的可能。保留“龍”,翻譯成“dragon”,小說中的溢美之詞就成了英語文化讀者理解的詛咒之言。所以,霍克斯對 “龍駒”的翻譯采取了省略譯法?!傍P”與“phoenix”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聯(lián)想也不盡相同,但是存在喻義疊合之處(“鳳”指圣德之人;而“phoenix” 喻指有超凡品質(zhì)的人)。所以,兩個譯本對“鳳雛”采取了相同譯法。
譯一: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Y)
譯 二: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Green Boy (H)
除了表達顏色的基本概念,在文化涵義和象征寓意上,“紅”和“red”存在相當(dāng)大的差異。東方人和西方人對于紅色會產(chǎn)生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聯(lián)想。由于中華民族的尚紅習(xí)俗,在中國文化中,紅色是基本推崇的顏色。紅色傳遞和代表喜慶、吉祥、幸福和開心等等正面積極的情緒。但是,在英語國家文化中,“red”常指鮮血“blood”的顏色, 在西方人眼里是奔騰在人體內(nèi)的“生命之液”。紅色傳遞著流血、危險、暴力等等負面的情緒,而金黃色和綠色則有類似的聯(lián)想意義。例如,“to 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發(fā)脾氣”,“to wave a red fl ag”是做“惹人生氣的事”,“to paint the town red”并不是我們漢語文化中“全城張燈結(jié)彩”的意思,而是“花天酒地,飲酒胡鬧”。
不難看出,因為“紅”的存在,兩位譯者對書名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楊譯中的保留了“紅”字,譯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譯中去除了“紅”字,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通過舍“紅樓夢”取“石頭記” 絕非信手而譯,在書名的翻譯中巧妙地避開了“紅”字的翻譯。但是,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巨制之一的《紅樓夢》,“紅”字絕不僅僅出現(xiàn)在書名中,霍克斯采取了變色譯法,把紅色改譯為西方讀者容易接受的綠色和金黃色。除了在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警幻仙曲)中將紅色譯為金黃色,其他場合中的紅色則多被譯為綠色。于是在霍譯中,“怡紅院”成了“怡綠院”,“怡紅公子” 也是“綠色公子”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翻譯中,“老黃牛”、“像牛一樣勤勞”往往被譯為 “work like a horse”;“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則被譯為“自助者天助”、“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譯為“一貧如洗”、“drink like a fi sh”譯為“牛飲”、“a lucky dog”譯為“幸運的人”之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王逢鑫指出,英漢兩種語言之間至少有十種共同的語言現(xiàn)象,但不同的現(xiàn)象因文化的存在也相當(dāng)普遍。、翻譯活動開展過程中有多方面障礙。這些障礙不僅存在詞匯、句型和語篇建構(gòu)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語言文化特征方面的差異。帶有譯出語文化特征的語義翻譯,不僅需要考慮語言層面的對等,更應(yīng)該考慮文化層面的對等。筆者認為,對于具有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的語言翻譯,譯者都應(yīng)該更多的考慮譯入語文化背景下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表達和心理認知,應(yīng)當(dāng)盡量保留原語文化特色,使譯文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將譯者的介入而引起的文化損失的可能性減少到最小,達到文化交流的目標(biāo)。也就是說,在對具有顯性文化特征和隱性文化特征英漢語進行翻譯時,尤金·A·奈達提倡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dynamic equivalence)和皮特·紐馬克倡導(dǎo)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值得譯者進行嘗試。
[1] Brown G,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xué)流派[M].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季羨林,許 鈞.翻譯之為用大矣哉[J].譯林.1998,(4):210-211.
[4] 繆 敏,張傳彪. 英漢“顯性”與“隱性”文化語義的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08,(7): 78-80.
[5] 黃 越. 英文原版電影對英美文化習(xí)得的影響 [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7(4):119-122.
Views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IU Mao-ling, TANG You-do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Jiangsu, China)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Both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som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On the basis of an attempt definition of both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ome exampl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of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omina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ve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culture
H315.9
A
1673-9272(2014)03-0117-03
2014-04-11
劉茂玲(1979-),女,江西吉安人,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及航海英語教學(xué)。
唐友東(1967-),男,江蘇泗陽人,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ESP教學(xué)及英語語言文學(xué)。
[本文編校:羅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