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陶+殷美林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課程資源,呈現知識邏輯性強、系統(tǒng)性好。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運用好教材非常重要。課堂教學如何正確使用教材?筆者對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模塊Ⅱ“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qū)分布”進行分析,以期拋磚引玉。
一、編者意圖探討
人是一切社會及其發(fā)展的根本,人和人類社會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高中地理重在研究人口的增長、分布、遷移等。把這一課題放在教材何處,編寫哪些內容、怎么編排等問題須進行權衡與斟酌。從高中地理教材編排注重知識系統(tǒng)性原則出發(fā),人口相關內容應列于自然環(huán)境(宇宙環(huán)境、大氣環(huán)境、地表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工業(yè)、農業(yè)、城市、交通等)之間。因為人既是自然環(huán)境的享受者(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與能量),又是人文環(huán)境的制造者。由于人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在享受與制造中都可能出現很多偏差與謬誤,從而給人類帶來許多與大自然的博弈。從學生心理發(fā)展與認知規(guī)律看,高中地理人口研究的范圍和深度都不宜過大,只考慮能解決今后學習城市化、區(qū)域開發(fā)與整治等所必需的知識,所以高中地理人口的研究僅限于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分布、人口的遷移及其可能帶來的一些人口問題等。
二、地位作用探析
人口增長是人口發(fā)展的基礎,“人口增長模式及地區(qū)分布”知識是人口地理的基礎內容,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尤其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人口問題的差異,主要由各自人口增長所處階段和不同特點帶來。掌握好人口增長的模式、特點及其地區(qū)特征,是把握人口遷移、環(huán)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等相關知識的前提,也是學習城市化等內容的重要知識儲備。因此,此節(jié)內容是人口地理的切入點,也是學習人口地理最基本知識,掌握和了解人口增長模式及地區(qū)分布對高中學生學習人口相關知識乃至人文地理至關重要?!叭丝诘脑鲩L模式及地區(qū)分布”是高中人口地理開篇之作,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系統(tǒng)轉接點,起承上啟下作用。這種紐帶性知識對于學生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十分重要。
三、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解讀
高中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qū)分布,能夠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fā)展模式。”人口相關內容初中地理已經學習過,但初中基本是感受型學習,高中地理學習應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從這個層面解讀課程標準,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人口增長模式;二是識讀和繪制人口資料圖表,通過圖表對不同增長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規(guī)律以及將面臨的人口問題;三是知道各種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的分布特點。
在深入解讀課標基礎上可鎖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長總趨勢和差異并探究其原因;掌握人口增長的三種模式及各種模式的特點與分布;學會運用人口增長的各種數據圖表進行分析、得出規(guī)律性結論。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同伴互助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師給出任務,并分享學習過程的快樂與成就。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求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對人口數量增長與素質提升的辯證思維,結合本地人口增長與相關政策激發(fā)對國家與家鄉(xiāng)情感,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教材知識內容解析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qū)分布”內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探索“比比有何不同”;二是教學主題內容,涉及世界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三是案例研究。
第一部分即一個引子,教材以歐洲與中國人口增長比較為探索材料,讓學生思考歐洲與中國的人口增長各有什么特點,分析導致其特點的原因,以激發(fā)學習興趣。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更換,設置更優(yōu)的教學情境,用最新穎的材料和最動人的背景喚起學生求知欲。
第二部分即教材主體,都圍繞人口增長主題展現課程材料。世界人口增長主要以圖1-1-2世界人口增長為資料,內容看似簡單,知識層面要求學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長的一般規(guī)律;能力要求學生學會總結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及分析形成原因;思想品質及世界觀形成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其潛在教學價值,讓學生明白人口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關,人口發(fā)展不僅是數量增長,也包括質量提升。
人口增長模式是本節(jié)重點內容。知識層面對學生要求明確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通過掌握基本概念識別人口增長三種模式。能力本部分內容有較高要求,要求學生能識讀諾特斯特人口發(fā)展模式圖和人口金字塔模型圖等,從圖表提供信息歸納總結規(guī)律性結論。雖然教材所給三個圖表是很好的課程材料,能讓學生理解不同國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低,從而總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也能使學生從中探究規(guī)律性結論。但在教學過程中仍需教師提供最新和更直觀典型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與歸納,達到提升學生快速準確得出結論的水平。
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用地理圖表判讀為載體,通過識讀“1750-1940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地區(qū)差異”圖表, 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近現代人口自然增長的特點,分析其差異的原因。對于世界人口狀況,教材在世界地圖基礎上附加人口柱狀圖,讓學生清晰看出世界不同大洲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差異。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以1949—2005年我國人口變化曲線圖為基本素材,對“中國人口變化模式”進行研究,是教學的拓展延伸,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呈現材料分析帶有規(guī)律性結論。建議教師提供當地人口近五十年發(fā)展變化情況,讓學生課后分析當地人口發(fā)展的特點及變化原因。
五、教法學法建議
何種方法可使一節(jié)課教學高效?需要教師深入鉆研和精心設計。教法設計必須遵循幾條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即需要研究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層次差異、興趣愛好、性格和情感特點等。二是著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原則,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操作實踐能力、表達和書寫能力等。三是默化學生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原則,即寓思想教育于教學活動中。鑒于此,一堂課盡管教學內容相同,可不同班級、不同教師其設計理念和方法大相徑庭。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qū)分布”教學,在充分把握課標基礎上,考慮上述幾條原則設計教學思路,有三種教法具有共同的思維結論。一是以圖表為載體的探究式教學法。二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法,三是以非教材課程資源為保障的課外自主學習法。
通過識讀圖表,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其分布應該采用探究式教學,基本操作程序應是教師提供人口增長數據或圖表(情境設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同伴互助性的小組識讀和個人識讀,發(fā)現圖表反映的變化并思考變化的原因,進行小組討論,形成比較一致的小組結論以供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相互學習,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最后教師作出積極評價和展示最終結論。
有關圖表制作和對圖表反映變化的思考等都需要采取教師指導、同伴互助的合作學習模式。課前預習與課后拓展研究都應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當然,一堂課不可能以一種教學方式完成,都是多種方式配合或交替進行,教師應根據教學硬件實施與具體教學環(huán)境綜合考慮教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