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蘇杭
最近,整理幾年來的聽課記錄發(fā)現:語文課充滿生命的活力,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教師缺乏專題或模塊意識,學生學習活動不注意新舊知識聯系等。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只記住零星的知識點,至于說出閱讀文本的收獲就無從談起了,課堂學習收效甚微。一節(jié)有效的語文課有三個要素:1.基于教學目標的一組有價值有梯度的“問題”設計;2.基于“問題生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3.師生思維充分拓展。其中第一要素是首要條件。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學生是鮮活的獨立的生命體,他們是學習的主體,主動求知,主動探究;教師是這一動態(tài)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語文教學要求教師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關注并安排好“教”和“學”的方方面面,而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則是有效課堂的前提。
什么是教學設計呢?“所謂教學設計,簡單地說,就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主要指教師)為促進學生學習,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安排與決策?!睘榇?,合理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要把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輔助手段、師生活動等瞻前顧后地規(guī)劃好。
為何一定要“瞻前顧后”呢?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的。由于每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導致人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學生以前學習語文的情況、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語文學習習慣、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課外閱讀范圍乃至家庭背景,這些在語文教學設計時都要考慮到。否則,如何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對話要考慮到對方實際情況,詩人郭沫若說過:“《女神》喲!你去,去尋那與我的振動數相同的人;你去,去尋那與我的燃燒點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愛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們的心弦撥動,把他們的智光點燃吧!”這段話中“振動數相同”“燃燒點相等”告訴我們:彼此文化積淀、生活經歷、情感態(tài)度有相同或相似點,才能做到平等對話,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情況,盡管放下架子,那也只是形式上平等對話,而不能真正做到心靈上的對話,更談不上什么教學效果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繼續(xù)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边@段話中“繼續(xù)堅持”起碼要求我們做好初高中銜接,做好過渡,這就是瞻前;這段話中“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要求我們關注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需求,這就是顧后。所以,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時,需要瞻前顧后,既要兼顧初中學習成果,又要根據高中各學段不同情況,學生不同需求,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又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段話中,“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要求我們對學生終身負責。教學設計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得高包含教師應有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視野,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考方法。語文教師要明確教育的方向、目標和意義,就一節(jié)語文課而言,是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寧虹教授說:“教師應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教育意義有四個清醒意識:一是對教育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二是對所教學科特點和特有教育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三是對課堂講授內容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位置及怎樣顯現整體的教育意義有清醒的意識;四是對教育意義怎樣通過每一個教學活動在學生身上實現,有清醒的意識?!边@就告訴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時,要有教材體系觀,明確高中語文這門課程要達到什么目的,每冊教科書的目標是什么,每冊教科書的各個專題目標是什么,一一搞清楚。把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放在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這個教學設計才有分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如何做到瞻前顧后呢?
一、研究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不同個體的差異性,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設計教學。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通過調查問卷、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文本的看法,從而確定新的教學起點。特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更使教學設計接近學生的需求。如教《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中的一組問題:文中記敘了劉和珍哪些事情?由此我們可發(fā)現劉和珍有怎樣的品質?魯迅先生對劉和珍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中還有哪幾種人?請找出來。這幾種人對劉和珍又有怎樣的態(tài)度?就是由學生參與設計出來的。這組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有學生都動起來了,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高中學生由于有一定知識積累,抽象思維不斷進步,成人意識不斷加強,學生很樂意參加教師的語文教學設計,而且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
二、新舊兼顧
蘇霍姆林斯基說:“實踐證明,當課堂上所講的教材里既包括一定‘份額的已知的東西,又包含一定‘份額的新東西時,才能喚起建立在思維的本質上面的穩(wěn)定的興趣?!比缃獭俄椉管幹尽?,請學生用一副對聯概括文章內容,學生興趣很大,從不同角度去閱讀、去思考,概括得相當準確全面,對聯對得也很工整。為何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呢?我了解到學生對對聯有基礎又有興趣,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出了用對聯概括文章內容這一問題。不難看出,教學設計新舊知識兼顧是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
三、勾連揣摩
學習一篇文章,也要瞻前顧后,上下連接,用心揣摩,才能把握文章主旨。文章講究結構,結構是作者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骨架,它有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文章材料,還要上下文對照閱讀,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前看看,后想想,有利于讀懂文本。當然也要注意段落層次的銜接,找到突破口。朱熹說:“讀書須是看著他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看見縫罅時,脈絡自開?!比缃獭逗商猎律罚驮O計這么一個問題:文章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后來,作者心里又怎樣呢?請結合文章有關內容說明。教《項脊軒志》,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文章結構方面,談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作用。學生很順利地解決了問題。因此,解讀文本,在語文教學設計時,也要做到瞻前顧后。
四、善于總結
每上完一節(jié)課,寫好教后反思,總結經驗,找出不足,為寫好下一個教學設計提供參照。這是教材的要求,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要求。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定要瞻前顧后,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設計的含金量,進而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資料:
1.陳大偉《建設理想課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