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我喜歡生活在這里,”喬科恩·考爾道達格(Coskon Kardadag)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是的,我喜歡生活在這里?!彼謴娬{了一遍。他說這話是在紐約的中央公園,陰天,空氣溫潤,略帶寒意。多數人經過他的攤位,都會停下看看他的攝影作品。
無處不在的“混搭”文藝氣質
現年30歲的考爾道達格來自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市,5年前受金融危機影響,他所供職的一家負責人才引進的公司開始裁員,他也因此失去工作。
他來到美國紐約市,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拿起相機,以不同的角度去記錄紐約街頭,然后將自己的攝影作品裝裱起來在街頭出售。他的作品很少以紐約那些地標性建筑為主題,大多是街頭藝術家的涂鴉作品,或是某個角落一輛破舊的摩托車,這些黑白照片將一些微小的感受放大,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紐約。
“每當人們買走我的作品,我會很興奮,我會想象我的作品掛在他們公寓墻上的那種感覺。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卻什么都留不下??晌椰F在的工作能夠讓我留下一些東西?!彼麑Ρ究浾哒f。
聊到紐約給他的創(chuàng)意和靈感時,考爾道達格喝了一口手中的咖啡,想了想,說,“紐約是一個特別有藝術感的城市,而且藝術形式非常多元化。你會在街頭轉角不經意間看到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街頭涂鴉作品,或者在繁華的五大道上與極具歷史厚重感的建筑相遇?!?/p>
的確,很多人來到紐約,都能像考爾道達格那樣感受到紐約市無處不在的“混搭”文藝氣質。漫步街頭,會不時遇到街頭熱舞,或是在某個廣場偶遇一場抽象藝術表演,或在聯合廣場的地鐵站臺那駐足聆聽一段蘇格蘭風情的風笛演奏。周末閑來無事,可以去博物館藝術館轉轉或者去看場百老匯演出,也可以趕去中央公園聽一場免費音樂會,或者前往布魯克林或者皇后區(qū)去欣賞那里的涂鴉藝術。
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這些文化活動,就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到紐約客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定義紐約生活的關鍵詞之一。然而紐約“文藝之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它的滲透性,而且在于它的公益性。很多基層的非盈利組織以藝術作為傳遞正能量的工具,利用它表達公眾訴求、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培養(yǎng)公民意識、促進公眾反思。
藝術“海嘯”
在紐約布魯克林區(qū)布朗斯威爾社區(qū)的洛克威大道,一幅近10米高的壁畫作品引起路人紛紛駐足。
這幅作品正對著一個小花園,占據了一棟三層小樓的整整一面墻。它以紅綠紫為主色調,淡紫色的背景基調、膚色黝黑的手背,生長中的綠色枝葉和枚紅色的字體層層疊加,構成了一幅立體畫面,而其中的紅色大字---“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和白色下劃線讓整幅作品格外醒目。
“我覺得它傳達了很多訊息,每天經過這幅壁畫時,我對自己和我所在社區(qū)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行一些思考。我覺得這樣的形式很好?!?家住附近街區(qū)的施特夫·埃爾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這幅壁畫是總部位于紐約市的一家名為“海嘯”社區(qū)壁畫計劃的作品之一。
1996年,一群紐約的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和公共事務倡導者成立這個機構,成立的目的是以壁畫藝術去表達那些隱藏在墻壁之后不為人知的力量和故事。將其命名為“海嘯”,寓意將如同一股強勁的力量在海底聚集最終迸發(fā)出海面一般,
他們堅信,集體創(chuàng)作藝術的這個過程能夠將個人情感表達和社區(qū)發(fā)展結合起來,具有一種獨特的、強大的力量。
“在海嘯,我們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社區(qū)、社區(qū)帶來改變。我們主要通過三個主體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我們所共事的年輕人,以及我們的社區(qū)合作伙伴?!焙[機構的創(chuàng)建者和執(zhí)行董事長艾米·薩南曼(Amy Sananman)說。
“‘我們的創(chuàng)造他的歷史”這個青年項目,則更好地展示了如何以藝術為工具推動社會進步。這個項目鼓勵年輕人大聲說出那些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彼_南曼表示。
布朗斯威爾的這幅壁畫作品則是該組織暑期青年項目的作品之一。在“創(chuàng)造他的歷史”這個項目中,兩名“海嘯”組織的藝術家?guī)ьI13名年輕人首先參加一系列密集的校外課程,探討壁畫項目的主題。經過一系列的小組討論和集體調研,確定主題為“男性身份認知、文化定式、行為楷?!?。
隨后,這個團隊參觀布魯克林博物館,了解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和技巧,并從漢克·威利斯·托馬斯和芭芭拉·克魯格這兩位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最終確定以文本為基礎來呈現這個藝術作品。
這幅壁畫以文字留白的方式促進人們的反思,畫中的綠葉與畫外的花園相呼應,暗喻個人的成長,張開的手掌則代表一種力量和努力。在“將來的我---”下面,這群年輕人寫下“愛、尊重、責任感、領導力、勇氣、力量”等詞語,表達他們對自己和自己所在社區(qū)的期望。
“我們并沒有生活在最好的社區(qū)。尤其是我,我就生活在這里,我可以每天看到這幅壁畫,可以每天去閱讀它,可以每天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眳⑴c到壁畫創(chuàng)作的青年人肖恩·特納說。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在布朗斯威爾,警察分布率是紐約市平均水平的13倍。這個地區(qū)的16歲至24歲青年人中,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犯罪。而參加這個壁畫項目的13名年輕人,半數以上有過犯罪前科。
“這幅壁畫以自我認知為主題,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我以前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參與到這個項目后,進行深入調研,認真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這些思考似乎打開了我內心的一扇窗戶。”黑人小伙伊曼紐爾·奈特在竣工現場笑著說。
“未來的我會怎樣?我要去上大學,畢業(yè)后自己開一個工作室或畫廊,為社區(qū)作貢獻,幫助孩子、大人,以及任何有夢想的人,讓他們夢想成真。”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番話時,眼神篤定。
同在竣工現場的紐約市警察部的理事文森特·希拉迪表示,“我們非常希望能夠給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在緩刑期的年輕人一個機會去改變現狀,重新塑造自己,讓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惡棍、犯罪分子或者緩刑犯,而是一個建筑工人、父親、學生,或者在這個項目中,是一名藝術家。”語音剛落,身后就傳來那群年輕人爽朗的笑聲。endprint
藝術家、青年人和社區(qū)組織集合到一起
而這只是“海嘯”中的一朵浪花。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這個組織的藝術家們與數千名青年人共同創(chuàng)作了450幅壁畫,他們的藝術足跡覆蓋了紐約市五大行政區(qū)的40多個社區(qū)。從1996年第一幅壁畫作品“金色的鳥籠”,到2013年“心的容器”,這些作品涵蓋一系列諸如反對槍支暴力、尊重婦女權利、保護環(huán)境等社會問題。
比如,在颶風桑迪襲擊紐約一周年之際,“海嘯”的藝術家?guī)ьI35名年輕人在斯塔滕島、康尼島等重災區(qū)創(chuàng)作一系列壁畫作品,以此傳遞信心和希望,同時呼吁政府繼續(xù)加強災后重建工作;為了提高學生的道路安全意識,增強公民意識,“海嘯”與學校以及紐約市交通部門合作,提供一項特殊的課程:讓學生為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制作原創(chuàng)的道路安全標識……
在紐約市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布朗克斯區(qū),“海嘯”又發(fā)起一項為期兩年旨在改善社區(qū)形象的運動。在兩年的時間里,他們以壁畫的形式,幫助當地居民表達所在社區(qū)存在的交通問題和環(huán)境隱患以及他們心目中美好社區(qū)的模樣,為政府建言獻策。
藝術家、青年人和社區(qū)組織集合到一起,在集體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社區(qū)得到美化,年輕人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底層的聲音和想法也有了表達的出口。
“很多社區(qū)組織、學校和城市機構都聯系我們,希望利用公共藝術來豐富外界他們的認知、建設小區(qū)、改善公共場所。自成立至今,我們已經與300多家社區(qū)組織展開合作?!?薩南曼女士說。
據統計,每年都有800多名年輕人參與到“海嘯”的項目中,他們在這些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中結交朋友、表達想法、提高藝術技能,也學會團隊合作。而對于那些藝術家,他們從中也收獲成長。
在藝術家克里斯多·布魯諾眼中,“它(壁畫)將藝術和推動社會進步,將藝術和推動年輕人發(fā)展完美結合起來。對我而言,指導這些年輕人,也是學習的過程?!?/p>
據統計,在紐約,像“海嘯”這樣的非盈利組織有數千家,它們的藝術作品或旨在觸及心靈、或針砭時弊、或傳遞希望與愛、或只是單純提供美的享受,它們與美術館、博物館、音樂會、百老匯劇院以及電影產業(yè)一起,構成了紐約高度多元的文化“生態(tài)”圈。
政府在“哪兒”
在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政府的“氣場”看起來較為薄弱。
作為自由主義的典型代表,美國政府崇尚無為而治。因而無論在紐約街頭,還是博物館內,你很難看到政府“身影”。這種“不作為”理念演化為一種對民間藝術的寬容態(tài)度,使得紐約街頭藝術格外發(fā)達。
考爾道達格對本刊記者說,“這里的政府很酷,非常支持藝術。如果你是藝術家,就可以在大部分地段出售自己作品,有些甚至是非常好的地段,例如中央公園和時報廣場。如果是在土耳其,就沒那么容易,你需要遞交各種材料,跑各個部門?!?/p>
有關資料顯示,紐約市有700家藝術展覽館、375家非盈利戲劇公司、330家舞蹈公司、130家博物館、30個交響樂團、40家百老匯歌劇院、15家大型音樂廳,以及數千家非盈利的文化組織。實際上,這片繁榮文化景象與政府機構的“暗自發(fā)力”是分不開的。
首先就是政府制定的四兩撥千斤的稅收減免政策。美國政府以減稅的方式鼓勵慈善捐贈,企業(yè)或個人只要進行捐贈,無論是現金還是實物,都可以依據捐贈物的市場價值申報稅收抵扣,享受一定額度的稅收減免。
這一稅收政策大大激勵了納稅人對慈善和藝術品捐贈的熱情,為各類非盈利文化機構生長提供“養(yǎng)料”和土壤。以“海嘯”社區(qū)壁畫項目為例,盡管紐約市文化事務部對該組織提供一定額度的資金支持,但在2013年,它主要的運營經費還是來自于35家企業(yè)和基金會的捐贈。
對展覽館、博物館、交響樂團、歌劇院等這類文化組織而言,從門票和入會費中所得到的收入非常少,政府補助的金額也微不足道,主要依靠民間捐款得以生存。因此個人、公司和基金會的捐贈對這些組織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其次,盡管紐約市政府沒有制定專門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但卻把支持文化機構的發(fā)展放在一個戰(zhàn)略高度,并專門成立文化事務部,為文化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在文化事務部的2012年度報告中,布隆伯格市長的開篇致辭第一句話就是:“文化機構是紐約市繼續(xù)成為世界上偉大城市的關鍵所在。”
作為非盈利文化機構的主管部門,紐約市文化事務部既是文化藝術的倡導者、資金提供者,又是高質量文化計劃的策劃者。
例如自1982年,文化事務部推出一項名為“百分之一留給藝術”計劃,要求將公共建筑項目預算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藝術建設。迄今為止,來自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通過這個項目為紐約市創(chuàng)作了300多件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以壁畫、馬賽克、雕塑、建筑設計等多元的藝術形式呈現,體現紐約多元文化的特點。
除此之外,文化事務部每年還對非盈利文化機構直接資金資助、對通過資格論證的藝術家給予工作場所和住房的資助,以及實施社區(qū)藝術開發(fā)計劃。
同時,為保證捐贈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文化事務部建立文化數據庫,要求所有申請政府資助的文化機構登錄該數據庫,創(chuàng)建賬戶,并提供本機構的財務狀況。目前,已有1750家文化機構加入這個數據庫項目。
為推動紐約市電視、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紐約市政府還專門成立“電影戲劇和廣播市長辦公室”,旨在為制片商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提供拍攝許可、免費外景場地和警力支持,影視業(yè)的發(fā)展也為紐約市提供可觀的稅收收入,拉動經濟發(fā)展。
在紐約市政府的官方網站上,共有23個機構管理文化娛樂事務,這些部門分別從不同角度 “發(fā)力”,全方位打造紐約這個“文化之都”。
以紐約著名的地鐵藝術為例。車廂里藝術家的一段風琴獨奏、過道墻面上精致復古的瓷磚、站臺扶手處的銅牛雕塑、吸引眼球的海報……這些都是紐約大都市交通運輸管理局推出的“地鐵藝術”項目,旨在提升游客和通勤者的旅途體驗。
紐約的文藝氣質就是在這些細微之處枝枝蔓蔓地生長著,在五大道的博物館里、在百老匯劇場里,在布魯克林區(qū)的廢棄工廠改造的工作室內、在各個社區(qū)的涂鴉墻上……這背后,是文化機構、基金會、個人、企業(yè)和政府的努力:文化機構則以多元的藝術形式打造紐約的“文藝范兒”,同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激勵個人、基金會、企業(yè)為這些文化機構提供資金保障。
這些措施保持和促進紐約文化的繁榮景象。讓不論常年在此居住的紐約人,還是匆匆停留幾天的游客們,都能夠感受到紐約獨特的文藝之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