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彥,高承海,黨寶寶,安 潔,萬明鋼
(1.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2.新疆教育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近年來,民族認同問題成為各學科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由于民族認同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往往關注了某一方面,這使得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無法進行很好的比較。為了能為我國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測量民族認同核心成分的工具,我們初步編制了大學生民族認同量表,并對其信、效度進行了檢驗。
朋友們的善意我都心領了。而實際上,我也只能心領。但老婆卻不這么認為。她認為我是在端架子,故意不給她閨中密友面子,讓她難堪。甚至還為了這點兒芝麻綠豆大點兒的小事兒向我發(fā)脾氣。大概十月末,我們終于坐到了一起,當包東坡問起我身體的情況時,她竟然語帶挖苦地說我是小病大養(yǎng)。氣得我差一點兒就當場噴血。就為了她這句極不負責任的話,我也有理由拿出勇氣,捍衛(wèi)我的自尊。更何況我當時的癥狀才剛剛有所好轉,滴流才停,還一直口服著頭孢。
民族認同被定義為社會認同中的民族成分,即個體認識到他 (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其群體成員身份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1]Phinney認為民族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且多維的、涉及自我概念的結構,它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而且還包括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參與等。[2]Ashmore等人通過文獻分析,確認了群體認同或者集體認同的一些主要成分,為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民族認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3]在此基礎上,Phinney和Ong進一步提出了民族認同的一些成分:自我分類和標簽、探索和依戀、投入、民族行為、群體態(tài)度、民族價值觀和信念、民族認同的重要性、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等。[4]
自我分類是指個體將自己確認為某個社會群體的成員,為自己貼上一個族群標簽,Ashmore等人認為這是群體認同的一個基本成分。[5]當個體將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后,對其的情感投入或歸屬感就成了族群認同中最為重要的成分,其中情感的投入是Ashmore等人確認的群體認同中的一個關鍵成分,投入指一種強烈的依戀和對一個群體的個人投資。探索是指個體尋求與群體相關的信息和經(jīng)驗,Phinney認為雖然探索在青春期最為普遍,但是它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甚至會貫穿個體的一生,探索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它,一個人的承諾可能不太安全,或者容易因新經(jīng)驗而發(fā)生改變。[6]當個體對所屬群體有了一定的歸屬和探索后,做一些能表達對本民族認同的活動則指族群行為,如吃本民族的食物、講本民族的語言以及與群體成員的關系等,一些研究者認為使用語言是族群行為的一個關鍵成分,但是族群認同是一個內(nèi)在結構,它的存在也可以不依賴于行為。那么,個體的認同也可以通過族群態(tài)度來表達,群體態(tài)度是指對所屬群體強烈的情感包括其感到舒適和對該群體成員積極的態(tài)度,[7]族群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積極的態(tài)度和消極的態(tài)度,積極的態(tài)度是指個體對所屬群體身份產(chǎn)生的自豪感快樂和滿意等,而消極的態(tài)度可以被看作是個體對群體身份的拒絕。還有學者強調(diào)價值觀和信念的成分,價值觀與對群體強烈的投入和歸屬感有關,是與一個群體親密的重要指標,但是對價值觀和信念的評估,不同的群體的測量內(nèi)容不同,如拉丁人的家庭主義、亞洲人的孝心、非裔美國人的非洲中心主義等,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比較變得困難。族群認同的重要性主要取決于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少數(shù)民族更加重視他們的族群身份相比于占主導地位的群體,[8]但顯著的民族身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9]Phinney和Ong認為對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的考慮是全面理解族群認同的一個方式,族群認同作為國家認同的一部分,相對于大多數(shù)而言,少數(shù)民族是另一個突出的群體特征成員,早期研究顯示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存在一定負相關,而更多最近的觀點認為他們是獨立的,可能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關或不相關的,存在個體差異性。[10]因此,Phinney和Ong認為,采用集中于民族認同形成過程發(fā)展的方法,可以為測量民族認同的核心方面提供一個理論的基礎。[4]
Lewin最早認識到社會認同的重要性,他認為個體需要一種牢固的群體認同意識來維持健康,后來,Tajfel和Turner對這一觀點做了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該理論認為,認同來自于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以及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情感,并且,Tajfel認為個體的自尊是源于這種群體歸屬感,因此,那些對所屬群體成員持有積極界定的個體呈現(xiàn)出積極的自尊,[11]如果在個體生活的社會氛圍中沒有給民族群體嵌入價值觀,并且個體經(jīng)歷了歧視和偏見,那么他們可能對群體成員顯示出較低的自尊。所以,人們都有一個積極的社會認同的需要,個體通過群體間比較建立一個積極的、有價值的區(qū)分,從而來提高自尊。社會認同理論主張社會認同由社會比較、歸類、認同三個過程而形成,主要用來分析處于較低地位的少數(shù)群體和一些不利群體的社會心理。該理論認為,處于較低社會地位的群體很可能會對所屬群體形成不滿意的社會認同,為此,群體成員會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包括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個體策略主要通過社會流動來完成,群體策略則包括社會創(chuàng)造和社會改變。
社會認同理論更多關注認同的情感成分以及與結果有怎樣的關系,而Erikson的理論更多地強調(diào)了認同形成過程。Erikson的認同形成理論假定認同發(fā)展產(chǎn)生于一個探索和承諾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個更廣泛的自我概念的認同領域,他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Erikson認為,作為探索的結果,個體會更廣泛地在社會自我中分析他們對于特定認同成分的情感(如職業(yè)、宗教、性別和政治)。這種探索會使個體把自我概念與群體認同相協(xié)調(diào),[12]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探索的過程,個體才能達到真正的認同。因此,從Erikson的觀點來看,在認同形成過程中有兩個關鍵成分:探索和投入。Erikson以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在歷史情境中通過探討個體的生物心理與社會認知的相互作用來理解認同,其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為族群認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內(nèi)容效度
對問卷的15個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問卷KMO=0.928,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值為6030.043,p<0.001,這表明問卷極適合做因素分析。因為已有的理論充分說明假定的幾個因子之間存在相關,所以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斜交旋轉進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3個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結合碎石圖發(fā)現(xiàn),在第3個因子處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拐點,3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達到55.98%。根據(jù)項目載荷表,可以看到,每個項目的載荷都在0.4以上,并且沒有交叉載荷的項目,因子抽取結果跟最初的理論構思一致,這說明量表項目的確定非常嚴格,具有堅實的理論構思。所以根據(jù)最初的設想將因子1、2、3分別命名為確認、肯定和探索,每個因子包括5個項目。
2012年,銀通收購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獲得客車生產(chǎn)資質(zhì)。2013年,石家莊、邯鄲兩個產(chǎn)業(yè)園先后投產(chǎn),銀通改名銀隆。但是,由于公司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雖然政策扶持力度很大,但銀隆還是出現(xiàn)了資金危機,魏銀倉一直忙著尋找投資方。
(1)問卷題目的形成
第六天,他遇上幾百口難民。天上下著雨雪,一隊胡人追過來了。一個個難民倒下,他趴在泥漿里裝死。十幾匹戰(zhàn)馬從他身邊飛馳而過,有只馬蹄只差一點點,就把他腦袋踏成了爛西瓜。
通過訪談和理論的構想,問卷包括3個維度,即探索、肯定和確認。探索指的是個體積極參與了解本民族的活動;肯定代表的是個體對群體身份積極感受和評價的程度;確認是指個體的民族身份意義以及其帶來的使命感。對編制的項目,首先邀請了民族學和心理學的專家進行評價,并進行了修訂。然后又邀請了16名大學生 (不同民族的)進行測試和反饋,集體對每個項目進行了校對和修改,最后形成了16個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是被試對自己所屬民族的確定,即 “我的民族是……”,該題目不參與數(shù)據(jù)分析,其余項目采用4點計分,從0(非常不同意)到3(非常同意),另外有一個反向計分的項目:“我希望自己屬于另外一個民族”。
(2)問卷施測
選取蘭州3所高校1101名大學生為被試,采取以班為單位進行問卷施測方式。被試特征變量見表1。
“情”乃是人們的個人情感,是人們在某件事情發(fā)生后,判斷、評價這件事情發(fā)生過程中的道德行為時的內(nèi)心活動。道德情感基于個人的道德認識,顯然兩者關聯(lián)密切、互相促進,道德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就是個人的道德情感。
使用總體樣本,對問卷因素分析得出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信度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問卷各維度及總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α在0.74~0.88之間,這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
表1 被試特征變量
在Marcia對Erikson個體認同發(fā)展理論操作化的基礎上,Phinney等人認為,族群認同的獲得包括探索和投入兩個過程,探索是指個體努力學習或獲得關于族群的歷史、行為、規(guī)范、信念,以及作為族群成員的意義;投入是指個體清晰地意識到歸屬于一個族群,并對族群伴隨著積極的態(tài)度和自豪感,即使意識到群體的一些問題 (如:歧視),對族群仍有一種舒服的情感體驗。Phinney區(qū)分了族群認同形成的四種狀態(tài):(1)認同分散,缺乏探索和承諾:個體對他們的族群身份表現(xiàn)出很少的興趣和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去努力了解,幾乎對族群沒有積極的歸屬感。(2)認同排斥,承諾但沒有探索:個體表達對群體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但是對自己的族群身份的意義幾乎很少去探索或者詢問,他們的看法反映出父母或者其他權威人物的觀點。(3)認同延緩,探索但沒有承諾:個體努力去了解和理解他們的族群身份,但是對自己的族群歸屬感是模糊和矛盾的。(4)認同獲得,既探索也承諾:個體考慮過并努力去理解自己的族群身份的意義,并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族群有清晰的歸屬感。[15]因此,Phinney關于民族認同成熟的理論化模型概念是:“作為一個持續(xù)的變化,其范圍是從缺乏探索和承諾……直到既探索又承諾”。[4]基于文獻分析,我們認為民族認同是一個涉及到對本民族的文化、信念、價值觀、宗教等多方面認同的結果,認同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這里面有些成分因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基于上述種種認同,個體產(chǎn)生對本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以及民族認同的建構必將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各民族成員認同的一般的、核心的成分。所以,本量表的編制完全是在社會認同理論和認同的發(fā)展理論基礎上進行的,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突出強調(diào)了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基于埃里克森的發(fā)展理論,反映了認同發(fā)展的兩個關鍵指標,即 “探索”和 “投入”。問卷編制過程中參考的外文民族認同量表有Phinney的多民族認同量表MEIM和Uman~a-Taylor的民族認同測量 (EIS),中文版的民族認同問卷包括萬明鋼、雍琳的 《藏族大學的文化認同問卷》和 《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問卷》。[16-19]
表2 民族認同問卷各項目載荷表
為了進一步驗證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隨機選取樣本總量的75%,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模型擬合結果非常理想,相關的模型擬合參數(shù)見表3。
表3 民族認同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數(shù)
采用SPSS17.0對問卷的結構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運用描述統(tǒng)計、方差分析、相關等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分析;采用AMOS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問卷的結構進行驗證。
表4 民族認同問卷的信度分析
Marcia借助Erikson理論中的兩個重要關鍵標準,即探索和投入,采用結構訪談的方式,將個體分為四種認同狀態(tài):認同混亂、早閉、延緩、獲得。認同方面既沒有探索也沒有投入的人處于認同分散狀態(tài);做出投入而還沒有經(jīng)歷探索的則處于認同早閉狀態(tài);正在探索而沒有投入則處于認同延緩狀態(tài);經(jīng)歷了探索并做出投入的則處于認同獲得狀態(tài)。這種概念化被用來研究性別差異,[13]心理幸福感以及大量心理結果和人格特征的差異。[14]
本研究對問卷項目的編制嚴格基于社會認同和認同的發(fā)展理論,采用幾個關鍵的指標進行編制,參考了國外民族認同研究領域的兩位專家Phinney和Uman~a-Taylor的民族認同理論和量表,這兩位專家尤其是Phinney是社會認同理論、發(fā)展理論的集成者,為民族認同的測量做出了典范,這也是本研究因素分析得出較好結果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國內(nèi)參考了萬明鋼等人編制的 《藏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問卷》。另外,項目的修訂、刪減均是在幾名專家和大學生反饋來的意見基礎上進行的,從而保證了問卷具有較好的內(nèi)容效度。
(2)結構效度
從古至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作用。而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才能使兒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且成功達到滿意的程度呢?“惟有愛才是使成人接近兒童和理解兒童的力量”,因此營造自由、民主、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對呵護美好純潔的心靈至關重要。其次,兒童周圍的環(huán)境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通過觀察掌握兒童的關鍵期,積極提供他們發(fā)展需要的事物。讓兒童熱愛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身心得到自由愉快的發(fā)展。
表5 民族認同量表各維度的相關矩陣
結果表明,高分組被試和低分組被試在問卷的三個維度得分及總分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問卷很好的將被試的民族認同狀況區(qū)分開來,具有很好的區(qū)分度。
(3)區(qū)分效度
2015年,德州市納入京津冀一體化城市,“一區(qū)四基地”的戰(zhàn)略地位被正式確立.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個被納入規(guī)劃的城市,這對德州城市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德州市作為一個同時被納入京津冀一體化和濟南都市圈次中心城市的城市,政府的政策對德州城市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為了檢驗問卷的區(qū)分度,將被試按問卷總分進行排序,取其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對被試在量表各維度和總分上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見表6。
表6 高分組、低分組在量表各維度及總分上的差異檢驗
問卷三個維度的相關以及與總分之間的相關見表5。各維度之間呈顯著的中等相關,而三個維度與問卷總分的相關均達到0.8以上的高相關,這說明問卷很好地測量了要測查的內(nèi)容,同時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相對照,均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我們對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在性別、年級、民族等變量上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t=1.71,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表2,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在年級上F(2,1091)=27.64,p<0.01和民族上F(5,1088)=38.93,p<0.01均存在顯著差異,年級上表現(xiàn)為從大一到大三民族認同得分呈下降趨勢,民族上表現(xiàn)為漢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最低,維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最高,其他民族介于二者之間。
民族認同是一個多維、動態(tài)的結構,并且隨著社會情境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科學地研究族群認同,準確地操作化和測量族群認同是一個關鍵問題。本量表的編制基于社會認同和認同的發(fā)展理論,參照了Phinney和Uman~a-Taylor的民族認同量表,這兩個量表測量了社會認同的核心成分,即個體對所屬群體的歸屬感,以及對自己群體身份的探索,也反映了群體認同的建構過程,與個體認同發(fā)展理論的觀點一致。本研究采用大樣本施測,對問卷因素分析得出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信度進行分析,克朗巴赫系數(shù)α在0.74~0.88之間,說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問卷具有很好的結構效度,在三個維度上均能將不同民族認同程度的被試區(qū)分出來,具有很好的區(qū)分效度,并且三個維度之間也具有緊密的相關,表明其測量的是同一個概念的不同方面。國內(nèi)學者秦向榮于2005年編制了基于認知、評價、情感和行為四個方面的問卷,和本問卷具有相似之處,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但是其問卷可能對于具有海外經(jīng)歷的被試來講更為適合一些,一些項目對于沒有海外生活經(jīng)歷的人可能不太合適。[22]
老常突然肯定地說:“對了,我想起來一點,那個客人肯定是一個男人,但是具體多大年紀說不上,我記得當時加上寄存費和搬運費一起是80塊錢,可是我們把寄存單給他的時候,那人在身上摸了半天零錢只有75塊,他要求我們只收75塊算了,我們當然不同意。他只好掏出一張100的,可是我們又沒錢找。我說我拿到那邊小商店去換一下,他猶豫了半天說好的,可是等我換好零錢再來到停車場,當時只有車在,沒看到人了。我還等了好久的?!?/p>
民族認同是多學科研究的一個領域 (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等),但由于學科差異和個人興趣的不同,不同的學者關注民族認同的成分也不一樣,有些研究者認為自我分類是關鍵的方面,有些研究者強調(diào)投入和歸屬感、價值觀和態(tài)度等,還有一些研究者強調(diào)民族認同的文化方面 (如語言、行為、價值觀等),這反映了民族認同概念的多維性、動態(tài)性,復雜性。社會認同理論認為認同是通過社會比較、歸類和認同三個過程而形成,個體產(chǎn)生了積極的內(nèi)群體評價和自豪感。而埃里克森和馬西婭的發(fā)展取向的理論強調(diào)認同形成的 “探索”和 “投入”兩個關鍵指標,其中 “投入”和社會認同理論強調(diào)的歸屬感有很大的重疊性。和社會認同理論一樣,發(fā)展取向的理論也強調(diào)認同在人的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以社會認同和發(fā)展理論為基礎,能夠測量出民族認同共同的、一般的和核心的成分。本問卷的三個維度確認、肯定和探索,很好的反映了社會認同理論和發(fā)展理論的上述的核心觀點。我們建議在將來的量化研究中,研究者應該在測量民族認同核心成分的基礎上,再加上具體民族的特殊成分,全面地進行考察,這樣不同研究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比較,構建一般性的理論。本量表則能夠測量民族認同的共同和核心成分,研究者可以根據(jù)需要同時采用量表中的三個維度,也可以選擇其中某個分量表來測量其中的一個維度。
首先,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顯著高于漢族大學生,這一結果與國內(nèi)外的相關研究是一致的。因為民族身份對于少數(shù)民族成員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他們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來到主流群體社會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在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的民族身份更為凸顯,民族身份對他們還具有特殊的意義(比如各種優(yōu)惠、照顧政策),他們在主流社會還存在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應對來自主流群體對他們的偏見,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認同更為強烈。
其次,本研究大學生被試的民族認同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即表現(xiàn)出民族認同隨著年級的增長有下降的趨勢,這說明隨著不同民族之間的廣泛接觸,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彼此之間都有了更多的接觸與交流,他們感知到的民族差異感減少,能夠合理地看待本民族和外民族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和信仰等方面的差異,也能夠很好地去應對這些差異,因此,對本民族和外民族都有客觀的態(tài)度,既不極端的認同本民族,也不排斥其他民族,這一結果也充分說明民族之間的接觸具有重要的意義,廣泛創(chuàng)造民族之間的接觸機會,對于促進積極的民族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國家電網(wǎng)于2015年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構想,認為全球能源互聯(lián)網(wǎng)以智能電網(wǎng)、特高壓、清潔能源、全球視野為基本要素,將由跨國跨洲骨干網(wǎng)架和涵蓋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wǎng)的國家泛在智能電網(wǎng)組成,經(jīng)過洲內(nèi)互聯(lián)、跨洲互聯(lián)、全球互聯(lián)3個階段,各層級電網(wǎng)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堅持清潔發(fā)展和全球配置2個基本原則,具備網(wǎng)架堅強、廣泛互聯(lián)、高度智能、開放互動4個重要特征,實現(xiàn)能源傳輸、資源配置、市場交易、產(chǎn)業(yè)帶動和公共服務5個主要功能[2]。
本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為被試,進行問卷的編制和修訂,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內(nèi)容效度、結構效度、區(qū)分效度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指標,可以測量不同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局限性在于本研究沒有對問卷進行重測信度的檢驗,在今后還需進一步驗證;此外,由于本研究樣本低年級學生人數(shù)較多,而高年級的學生人數(shù)相對較少,是否會對結果造成了影響,今后需要進一步地去驗證,最后,本研究中沒有中學生被試,所以問卷在中學生被試群體上的信效度有待進一步檢驗。
[1] Tajfel H.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M].CUP Archive,1981.
[2] Phinney,J. (2000), “Ethnic Identity”,in A.E Kazdin (ed),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54-259.
[3] Ashmore R D,Deaux K,McLaughlin-Volpe T.An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collective identity:articu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ultidimensional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 (1):80.
[4] Phinney J S,Ong A D.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7,54 (3):271.
[5] Ashmore R D,Deaux K,McLaughlin-Volpe T.An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collective identity:articu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ultidimensional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 (1):80.
[6] Phinney J S.Ethnic Identity Explora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 [J].2006.
[7] Taj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2004.
[8] Phinney J S,Alipuria L L.Ethnic identity in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ethnic groups [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0,13 (2):171-183.
[9] Charmaraman L,Grossman J M.Importance of race and ethnicity:an exploration of Asian,Black,Latino,and multiracial adolescent identity [J].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10,16 (2):144.
[10] Berry J W.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J].2003.& Chun K M,Balls Organista P E,Marín G E.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 [M].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11] Phinney J S,Cantu C L,Kurtz D A.Ethnic and American identity as predictors of self-esteem among African American,Latino,and Whi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7,26(2):165-185.
[12] Erikson,E.H. (1959).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Psychological Issues,1 (Monograph No.1).
[13] Kroger J.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status interview components: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86,9 (4):337-354.
[14] Serafini T E,Adams G R.Functions of identity: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J].Ident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2002,2 (4):361-389.
[15] Phinney J S,Jacoby B,Silva C. Positive intergroup attitudes:The role of ethnic identity[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7,31 (5):478-490.
[16] Umana-Taylor A J,Yazedjian A,Bámaca-Gómez M.Developing the ethnic identity scale using Eriksonian and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s [J].Ident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2004,4 (1):9-38.
[17] 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 [J].心理學報,2004,36 (1):83-88.
[18] 王亞鵬.少數(shù)民族認同研究的現(xiàn)狀 [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 (1):102-107.
[19] 秦向榮.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 [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